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86)
-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蒋建明张社卿谢惠君吴涛张仁琴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上下文加工的任务概率效应:事件相关电位时空模式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利用AX型连续操作测试(AX-CPT)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时空模式探讨上下文加工的任务概率效应及其脑机制。方法在AX-CPT任务中,18名大学生仅要求针对反应线索A后的反应探针X按键,而对抑制线索B后的各类探针X或Y均不反应。设立3组互补的AX型/AY型任务概率:0.55/0.15,0.35/0.35,0.15/0.55;保持BX型和BY型任务概率恒定,均为0.15。行为绩效和ERP数据分别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反应线索A概率愈高,AX型反应愈快且BX型虚警愈多。ERP的F值统计参数映像显示概率效应显著脑区和时段分别是:线索A:顶中央区(300~350 ms)与左枕区(450~500 ms);线索B:右前额(350~500 ms)和左前额(750~950 ms)。AX型探针:右额顶(200~250 ms)、左额极、右背前额及双顶区(300~400 ms)和双顶枕区(400~650 ms);AY型探针:额中央区(350~500 ms)-P3效应;BX型探针:右颞区及左枕区(300~350 ms);BY型探针:左颞区(150~250 ms)。结论任务概率不仅影响反应型线索编码和抑制型线索期待,而且分别调节了四种类型探针加工相关的神经集群。
- 黄金君周曙赵艳杰赵云肖
-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
- 中小剂量环磷酰胺间隙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观察中小剂量环磷酰胺间隙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的ⅡB型或Ⅳ型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15例,给予环磷酰胺0.2 g/d静脉滴注,6 d为1个疗程,间隔1~3个月重复1次,共3~6个疗程,随访0.5~3年.结果:15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开始改善,治疗3个月后疗效评价:显效8例,有效7例.随访0.5~3年,不良反应少而轻微,仅少数患者用药时出现恶心,用药后短期脱发,均不需特殊处理.结论:中小剂量环磷酰胺间隙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可靠,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观察试用.
- 蒋建明涂来慧吴涛张仁琴丁素菊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环磷酰胺治疗学
- 脑特异基因SEZ-6与原发性癫痫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脑特异基因SEZ-6与原发性癫痫的发病关系。方法运用PCR扩增、基因片段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28例研究对象的SEZ-6基因的17个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其中遗传性癫痫患者27例,散发的原发性癫痫患者46例,遗传性癫痫患者的无症状一级亲属40例,健康正常者15例。结果原发性癫痫患者与遗传性癫痫患者的无症状一级亲属均存在一定比例的突变,前者的突变几率为52.05%(38/73),后者的突变率为37.5%(15/4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变形式以杂合突变占绝大多数。结论人SEZ-6基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新的癫痫侯选基因。目的探讨脑特异基因SEZ-6与原发性癫痫的发病关系。方法运用PCR扩增、基因片段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28例研究对象的SEZ-6基因的17个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其中遗传性癫痫患者27例,散发的原发性癫痫患者46例,遗传性癫痫患者的无症状一级亲属40例,健康正常者15例。结果原发性癫痫患者与遗传性癫痫患者的无症状一级亲属均存在一定比例的突变,前者的突变几率为52.05%(38/73),后者的突变率为37.5%(15/4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变形式以杂合突变占绝大多数。结论人SEZ-6基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新的癫痫侯选基因。
- 余志良蒋建明谢惠君牛芳黄兴华朱海兵彭红军张社卿韩燕
- 关键词:原发性癫痫聚合酶链反应
- 国人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分析国人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DRD)患者发病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GCH-I)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来自3个家庭的5例临床确诊的DRD患者及其亲属共12名成员,经静脉采血2 ml,常规提取基因组DNA,以PCR扩增GCH-I基因,反应产物用自动DNA测序仪直接测序。结果:在A家系,先证者母亲为正常个体,基因测序显示无基因突变,其中3例患病个体DNA测序发现第2个外显子142号碱基由鸟嘌呤转换为腺嘌呤(G→A),导致半胱氨酸被替换为酪氨酸;估计其突变基因来自已故父系一方。在B家系,先证者第1个外显子71号碱基由胸腺嘧啶转换为胞嘧啶(T→C),导致亮氨酸被替换为脯氨酸;而其父母及弟均为正常个体。丙家庭无GCH-I基因突变。结论:GCH-1基因突变只是部分DRD患者的发病原因。
- 张社卿郑惠民谢惠君蒋建民任大明林大宇
-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