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敦煌研究院院级科研课题(201008)

作品数:2 被引量:22H指数:2
相关作者:汪万福武发思贺东鹏陈港泉马燕天更多>>
相关机构: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敦煌研究院院级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文物
  • 2篇文物保护
  • 1篇遗址
  • 1篇真菌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检测
  • 1篇群落
  • 1篇晋墓
  • 1篇分子
  • 1篇分子检测
  • 1篇分子生物
  • 1篇分子生物学
  • 1篇分子生物学检...
  • 1篇壁画
  • 1篇出土

机构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敦煌研究院

作者

  • 2篇陈港泉
  • 2篇贺东鹏
  • 2篇武发思
  • 2篇汪万福
  • 1篇于宗仁
  • 1篇苏伯民
  • 1篇冯虎元
  • 1篇马燕天
  • 1篇张文元

传媒

  • 1篇敦煌研究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嘉峪关魏晋墓腐蚀壁画细菌类群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被引量:13
2011年
生物腐蚀和生物降解是历史遗迹和考古现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嘉峪关魏晋墓腐蚀砖壁画细菌类群进行检测和分析。克隆文库测序显示,魏晋墓内细菌序列主要隶属于假诺卡氏菌、酸菌属、克里贝拉属、鞘脂杆菌属、糖单孢菌属、固氮螺菌属,其中假诺卡氏菌属和酸菌属是优势类群。墓室常年旅游开放或常年关闭均不利于砖壁画的长久保存。分子技术在研究壁画微生物群落和其潜在影响方面优势明显。
武发思汪万福贺东鹏陈港泉马燕天张晓东冯虎元
关键词:分子检测文物保护
山西翼城考古发掘现场遗址表面腐蚀真菌的群落组成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考古发掘现场腐蚀微生物的鉴定与防治一直是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国内外对于文物出土现场微生物腐蚀信息和资料获取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研究以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为例,探讨了考古发掘现场遗址表面腐蚀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与可能的防治对策;通过现场直接镜检结合后期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确定造成大河口西周墓地土遗址大量污染真菌的群落组成。研究发现,造成山西大河口墓地出土现场腐蚀的优势真菌类群主要隶属于假散囊菌属(Pseudeurot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它们分别占据了整个出土现场腐蚀真菌克隆文库中的23%、21%、和18%。竖直墓道发掘坑道内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较低的空气交换速率是造成发掘现场微生物大面积污染的主要环境因子。该研究为快速获取出土文物腐蚀微生物的群落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后期腐蚀微生物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武发思苏伯民贺东鹏陈港泉于宗仁张文元汪万福
关键词:文物保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