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C030)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邹贤尧李勇强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主题

  • 4篇电影
  • 2篇美学
  • 1篇电影歌曲
  • 1篇电影后产品
  • 1篇电影美学
  • 1篇演出
  • 1篇隐含读者
  • 1篇影后
  • 1篇实景演出
  • 1篇式微
  • 1篇视界
  • 1篇期待视界
  • 1篇全媒体
  • 1篇全媒体语境
  • 1篇主体性
  • 1篇主体性建构
  • 1篇系列电影
  • 1篇戏曲
  • 1篇戏曲电影
  • 1篇现代电影

机构

  • 5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邹贤尧
  • 1篇李勇强

传媒

  • 3篇当代电影
  • 2篇四川戏剧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全媒体语境下电影后产品开发的三个微观层面
2014年
全媒体语境下,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有一些微观层面的思路,本文提供三个方面的断想:与唱片、CD等媒介相联系的电影歌曲产品的开发;与纸媒相联系的电影连环画的开发;与多样媒介相联系的景区大型实景演出的电影旅游业的开发。
邹贤尧
关键词:电影后产品
中国后现代电影美学的主体性建构被引量:7
2016年
西方后现代电影对中国后现代电影构成了"形成性影响",由此使中国后现代电影在美学上呈现出与前者相似的、一定程度的反美学、泛美学的倾向。但中国后现代电影对西方后现代电影作了一定的误读与偏离,由此呈现一种"中和之美",使作为"双重舶来品"的中国后现代电影得以摆脱简单仿效、依附西方后现代电影的境遇,而彰显了自己的特色,获得并加强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力量。中国后现代电影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颠覆中对传统的不放弃、戏谑中对现实的观照,在今天弥漫的后现代氛围中,具有特别的标杆性意义。
邹贤尧
关键词:后现代美学主体性
“非遗”元素:民族影像的文化识别符码被引量:3
2013年
全球化语境中各国电影越来越趋同的形势下,"非遗"元素成为一个特别突出的文化识别符码,明确地标注了影像独特的地域风情、审美品格、民族文化身份与个性,接通、延续了族群记忆,强化了文化认同。
邹贤尧吴克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电影式微的接受美学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戏曲电影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整体式微,这是多种"合力"造成的——大众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市场机制下戏曲电影竞争力的不足,青少年观众对戏曲的陌生等等。对其式微做接受美学角度的分析,是要从观众接受层面找出经验教训,由此探寻戏曲电影的复兴之路。
邹贤尧李勇强
关键词:戏曲电影式微隐含读者期待视界
“叶问”系列:“非遗”资源的常态呈现与现代开掘被引量:2
2013年
"叶问"系列电影以具象化、日常化的形态呈现中国功夫,以实体的、原汁原味的咏春拳作为具体载体,对中国传统""非遗""资源作了独特的常态性呈现和深刻的现代性开掘,并在日常生活的情境里展开了一代宗师叶问普通而又传奇的一生。
邹贤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