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31065)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汪毓明申成龙周振军刘佳佳章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日冕
  • 3篇日冕物质抛射
  • 3篇物质抛射
  • 1篇星际
  • 1篇星际空间
  • 1篇行星
  • 1篇行星际
  • 1篇行星际空间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流体力学
  • 1篇OSCILL...
  • 1篇SUN
  • 1篇EUV
  • 1篇FLARES
  • 1篇磁流体
  • 1篇磁流体力学
  • 1篇FILAME...
  • 1篇PROMIN...
  • 1篇PROMIN...
  • 1篇值模拟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2篇汪毓明
  • 1篇郑惠南
  • 1篇廖炽坚
  • 1篇王水
  • 1篇章磊
  • 1篇刘佳佳
  • 1篇周振军
  • 1篇申成龙

传媒

  • 1篇空间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Resear...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行星际空间多重磁云的研究与展望
2014年
多重磁云是行星际空间中的一类特殊的复杂抛射结构.它们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CME)相互追赶、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显著的地球空间环境效应.自从我们于2002年发现并确认了第一个多重磁云事件后,国际上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简要回顾多重磁云的相关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并分析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最后对行星际动力学以及空间科学的发展进行展望.
汪毓明
关键词:日冕物质抛射
2009年2月13日EUV波现象数值研究
2013年
结合STEREO卫星的观测和三维磁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采用WSO(Wilcox Solar Observatory)磁场数据和势场源表面模型建立日冕初始磁场,并在日面活动区加上时变的压强扰动,对2009年2月13日05:35 UT爆发的CME-EUV波(Coronal Mass Ejections-Extreme Ultraviolet wave,日冕物质抛射-远紫外波)事件进行研究.从COR1/STEREO-A图像判断,此次CME前沿速度约340km.s^(-1),角宽度约60°;分析EUV1/STEREOB195 A的差分图像,可以看到,环形亮环波前从活动区向四周传播,亮环波前后面是日冕暗化区,取四个方向的波前位置进行线性拟合可知,该EUV波速度为247 km.s^(-1),数值模拟得到的EUV波速度为245 km·s^(-1),将计算结果采用IDL可视化后可以看到明显的亮环和暗区结构,数值模拟结果与卫星观测相一致,表明该EUV波现象是快磁声波.
章磊郑惠南廖炽坚
关键词:日冕物质抛射磁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日冕物质抛射的行星际动力学过程研究
2013年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大气中频繁发生的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也是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最主要的驱动源,能在行星际空间乃至地球空间造成剧烈的扰动.行星际空间是CME爆发后影响地球空间环境的必经之路,在这过程中CME如何传播演化,对其最终的空间天气效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CME的行星际动力学过程涉及众多宏观与微观、线性与非线性等多时空尺度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动量交换与输运、能量转化与输运以及磁通量转换与输运这三个方面.目前这些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主要依赖于广角成像、射电频谱、多点局地等多种空间卫星探测手段和技术,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CME的行星际动力学过程必定会有更加深入甚至全新的了解.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介绍国内外华人学者的工作为主,全面展现CME的行星际动力学过程.
汪毓明周振军刘佳佳申成龙王水
关键词:日冕物质抛射
Damped large amplitude oscillations in a solar prominence and a bundle of coronal loops
2016年
We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s of two prominences (P1, P2) and two bundles of coronal loops (L1, L2), observed with SDO/AIA near the east solar limb on 2012 September 22. It is found that there were large-amplitude oscillations in P1 and L1 but no detectable motions in P2 and L2. These transverse oscillations were triggered by a large-scale coronal wave, originating from a large flare in a remote active region behind the solar limb. By carefully comparing the locations and heights of these oscillating and non-oscillating structures,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pagating height of the wave is between 50 Mm and 130 Mm. The wave energy deposited in the oscillating prominence and coronal loops is at least of the order of 10-8 erg. Furthermore, local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and Alfv6n speeds are derived from the oscillating periods and damping time scales, which are extracted from the time series of the oscillations. It is demon- strated that oscillations can be used in not only coronal seismology, but also to reveal the properties of the wave.
Quan-Hao ZhangYu-Ming WangRui LiuCheng-Long ShenMin ZhangTing-Yu GouJia-Jia LiuKai LiuZhen-Jun ZhouShui Wan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