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43)

作品数:55 被引量:772H指数:21
相关作者:张元明杨维康乔建芳徐文轩王红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生物学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4篇古尔班通古特
  • 21篇古尔班通古特...
  • 20篇结皮
  • 18篇生物结皮
  • 11篇荒漠
  • 11篇鹅喉羚
  • 10篇植物
  • 8篇土壤
  • 7篇卡拉麦里山
  • 6篇藻类
  • 5篇准噶尔无叶豆
  • 4篇食性
  • 4篇群落
  • 4篇微生物
  • 4篇荒漠植物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生境
  • 3篇食性分析
  • 3篇微生物数量

机构

  • 55篇中国科学院新...
  • 15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河北师范大学
  • 3篇新疆农业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4篇张元明
  • 18篇杨维康
  • 14篇乔建芳
  • 13篇徐文轩
  • 11篇吴楠
  • 11篇张丙昌
  • 11篇王红玲
  • 10篇张道远
  • 9篇刘伟
  • 8篇聂华丽
  • 8篇赵建成
  • 8篇张静
  • 7篇陈荣毅
  • 6篇夏参军
  • 5篇李莹
  • 5篇郑云普
  • 4篇高行宜
  • 4篇蒋慧萍
  • 4篇梁少民
  • 4篇马文宝

传媒

  • 13篇干旱区研究
  • 7篇兽类学报
  • 5篇科学通报
  • 5篇干旱区地理
  • 5篇生态学杂志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沙漠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地方病通报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0篇2009
  • 12篇2008
  • 10篇2007
  • 12篇2006
  • 7篇2005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荒漠区几种克隆植物生长构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8
2005年
对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克隆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其克隆繁殖方式,并对3种草本克隆植物(粗毛甘草、花花柴、芦苇)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构型进行了初步研究。此外,依据荒漠区克隆植物资源现状及克隆植物生态学发展进程,对未来开展荒漠克隆植物研究提出3点构想。
张道远王红玲
关键词:荒漠区克隆植物植物生态学繁殖方式植物研究花花柴
荒漠地表生物土壤结皮的微结构及其早期发育特征被引量:78
2005年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和半固定沙漠,其间广泛发育的生物土壤结皮是除种子植物以外固定沙面的重要生物因子.地表生物土壤结皮移除后,经过1年的恢复,已形成沙粒相互黏结的状态.沙粒通过黏性菌体及其分泌物的黏结作用而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的抗外力干扰能力的结皮,但其抗压强度仅为13.42±1.38Pa.组成胞外多糖的各单糖组成中以葡萄糖、甘露糖和一种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为主,其次为半乳糖、阿拉伯糖,其摩尔比依次为19︰14︰14︰6︰1.经过4年的恢复,藻类结皮逐渐形成,抗压强度增加至32.53±3.08Pa.藻结皮以陆生蓝藻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vaginatus)为优势种.此时,沙粒间依靠细菌分泌物所产生的黏结作用开始逐步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丝状藻体更紧密和高强度的机械束缚作用以及藻体胞外分泌物对沙粒的黏结作用,对维持藻结皮的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藻结皮强度提高的主要贡献者.随着丝状藻类的生长,脱落的胶质鞘仍能够将更加细小的颗粒黏结在周围,起到一定的固定沙粒的作用.这为人工合成胶质鞘类似化合物用以固定沙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张元明
关键词:黏结单糖组成土壤结皮丝状藻类优势种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被引量:11
2008年
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对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亚成体群、独羚、雌雄混合群和不明群6种类型。共统计鹅喉羚564群,总计3186只。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45.7%);夏秋两季则以雌性群为主(52.9%和70.4%);冬季以混合群居多(60%)。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四个季节间三种社群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差异显著(x^2=68.45,P〈0.01),受繁殖周期和季节变化影响。鹅喉羚集群大小范围为1-95只,其中3只群出现最多(20.0%);2-5只的群占54.3%;6-10只的群占23.1%;11-20只的群占9.2%;〉20只的群占2.3%。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群大小分别为(4.45±4.07;4.94±4.20;6.66±10.12;6.0±5.66),其中春季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与秋季和冬季差异显著。
乔建芳杨维康徐文轩刘伟
关键词:鹅喉羚社群集群大小卡拉麦里山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中藓类植物形态解剖特征被引量:17
2008年
对组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的4种1变种藓类植物刺叶墙藓(Tortula desertorum Broth.)、真藓(Bryum argenteum Hedw.)、绿色流苏藓〔Crossidium squamiferum(Viv.)Jur.〕、泛生墙藓(Tortula muralis Hedw.)、泛生墙藓无芒变种(Tortula muralis var. aestiva Brid. ex Hedw.)的茎、叶形态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除刺叶墙藓叶片上部为2层细胞组成外,其他4种叶片均由1层细胞组成。所有藓类植物叶片都具有明显或粗壮的中肋,起到了支持叶片和导水的作用。茎皮部外层细胞壁不同程度加厚。生物结皮中的藓类植物表现出叶片背卷或内卷、具疣状突起、透明毛尖(泛生墙藓无芒变种除外)以及边缘细胞壁加厚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对干旱荒漠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荒漠藓类植物形态特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王红玲张元明
关键词:荒漠生物结皮藓类植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层藓类物种多样性及适应性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生物结层皮中藓类植物的物种组成以及对荒漠生态环境的适应机制。[方法]分别对各种藓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及适应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荒漠地表生物结皮中的藓类植物群落均呈垫状丛生。优势种刺叶墙藓(Tortula desertorumBroth.)的叶片强烈背卷且具长毛尖,上下表面密被透明的马蹄形细疣,茎皮部细胞壁明显增厚;绿色流苏藓[Crossidium squamiferum(Vi-viani)Juratzka]的叶片强烈内凹且具有专门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丝体;真藓(Bryum argenteumHedw.)的叶片上部无色透明,茎的外皮部细胞强烈加厚,内皮部细胞壁薄,中轴部细胞仅角隅处加厚;双色真藓(Bryum bicolorDicks.)的叶片覆瓦状排列,外皮部细胞壁强烈加厚,内皮部细胞壁稍有加厚,中轴部分不明显;泛生墙藓(Tortula muralisHedw.)与泛生墙藓无芒变种(Tortula muralilsHedw.var.aestiva Bird.exHedw.)的叶片均具马蹄形疣,无明显的中轴分化,细胞壁强烈增厚。[结论]该研究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郑云普赵建成张丙昌张元明
关键词:生物结皮藓类物种多样性适应性
冬季鹅喉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被引量:23
2009年
2007年12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观察鹅喉羚冬季昼间行为。将鹅喉羚的行为分为采食、警戒、休息、移动和"其他"5种类型,各类行为所占比例雌羊为68.0%、7.0%、19.6%、5.0%、0.4%,采食行为消耗的时间最多,"其他"行为消耗时间最短,雄羊为29.6%、19.2%、29.3%、20.6%、1.3%,采食行为所消耗时间仍占最多,但较雌羊已大幅减少。无论雌雄,各行为在10min观察期内所占据平均时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其他"行为在10min观察期内所占据平均时间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外,雌雄其余4类行为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雌羊采食行为存在3个高峰,分别在11:00—12:00、13:00—14:00和17:00—18:00;移动高峰出现在13:00—15:00和18:00—19:00;警戒最高峰出现在13:00—14:00;休息行为表现为双峰形,分别在12:00—13:00和16:00—17:00。雄羊采食行为也有3个高峰,分别在10:00—11:00、13:00—14:00和17:00—18:00,但不如雌性明显;移动行为在13:00—14:00和18:00—19:00有2个高峰;警戒行为在13:00—14:00和18:00—19:00出现小的高峰;休息在15:00—16:00达到最高峰。雌性鹅喉羚采食、移动、警戒、休息行为在各个时段差异均显著,而雄性则是采食和警戒存在显著差异。
夏参军乔建芳杨维康徐文轩刘伟刘伟
关键词:鹅喉羚行为时间分配活动节律
三种固沙植物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热性研究被引量:42
2005年
通过实验测定热胁迫过程中多枝柽柳、梭梭和头状沙拐枣三种植物叶或同化枝外部形态、相对含水量(RWC)、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物(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的变化,研究三种植物对沙地高温逆境环境的生理适应机理。结果表明:随高温胁迫强度增加,三种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同时植物保护酶系统活性上升,但在变化趋势和幅度上有显著差异。三种固沙植物中,多枝柽柳具有最强的耐热性,梭梭次之,头状沙拐枣最差。
周智彬徐新文杨兰英
关键词:固沙植物高温胁迫生理变化
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的食性分析与采食地选择被引量:11
2006年
在新疆且末县境内研究了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的食性和采食地选择.野外直接观察结合粪便显微分析表明,该亚种共采食15种植物,冬季采食13种植物,夏季采食9种.冬季由于高质量食物缺乏,马鹿采食更多的植物种类.无论在冬季还是夏季,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和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均为经常采食的3种植物.其中,芦苇在研究区资源最为丰富,是塔里木马鹿最主要的食物.对圈养条件下食物选择频次的观察表明,胡杨是塔里木马鹿最喜食的植物,但在研究区资源有限.研究区的采食地按植被特征可划分为5种类型:(1)芦苇-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型;(2)多枝柽柳-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型;(3)多枝柽柳-芦苇型;(4)胡杨-芦苇型;(5)烧迹地.其中,芦苇-多枝柽柳型(芦苇草甸和芦苇沼泽)是塔里木马鹿最喜好的采食地类型.浓密的芦苇有助于马鹿躲避天敌,在夏季为马鹿提供遮荫场所.这一栖息地类型能够同时为马鹿提供食物、水源和隐蔽场所.
乔建芳杨维康高行宜
关键词:塔里木马鹿ELAPHUS食性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稳定性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利用3-30 g·L-1地下咸水灌溉,风沙、高温、盐分等多种胁迫因子影响人工生态系统的持续和稳定.通过对多种胁迫下人工防护林的结构特征(包括生产力、更新能力、生物多样性等)和功能特征(生物地化循环,如:防护林土壤生理生化特性、地下水)的变化研究,探讨防护林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决策分析引入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稳定性研究,筛选出影响防护林系统稳定性的障碍因子,建立沙漠公路防护林稳定性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价防护林稳定性,并将生态稳定性概念应用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表明:现阶段防护林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系统处于相对脆弱状态,气候条件是系统稳定的主要干扰因素,但能够通过人工措施改善沙漠公路防护林系统的环境质量,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
周智彬徐新文雷加强李生宇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
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卧息地特征的季节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于2007年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不同季节的鹅喉羚卧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Mann-WhitneyU检验表明:春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明显高于对照地(Z=2.27,P<0.05),驼绒藜密度、灌木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2.85,Z=3.29,Z=2.98,P<0.01);夏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和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地(Z=2.06,Z=2.97,P<0.05);秋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种数明显高于对照地(Z=2.52,P<0.05),灌木盖度和植物高度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5.22,Z=4.58,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影响鹅喉羚卧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食物、隐蔽条件和环境温度。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鹅喉羚卧息地特征在季节间有显著差异,以春季和夏季、春季和秋季最为明显。食物资源和环境温度的变化是导致鹅喉羚卧息地特征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鹅喉羚卧息地选择与其自身的体温调节有一定关系。
徐文轩乔建芳夏参军杨维康李莹
关键词:鹅喉羚卧息地卡拉麦里山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