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41)

作品数:27 被引量:635H指数:17
相关作者:董治宝俎瑞平屈建军张克存贾晓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风沙
  • 3篇萨拉乌苏河流...
  • 3篇沙尘
  • 3篇起动
  • 3篇全球变化
  • 3篇廓线
  • 3篇风速
  • 3篇风速廓线
  • 2篇养分
  • 2篇植被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水分
  • 2篇腾格里沙漠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剖面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开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地理与湖...
  • 1篇安阳幼儿师范...

作者

  • 14篇董治宝
  • 4篇张克存
  • 4篇屈建军
  • 4篇俎瑞平
  • 4篇贾晓鹏
  • 3篇李明启
  • 3篇董光荣
  • 3篇丛培芳
  • 3篇靳鹤龄
  • 3篇赵爱国
  • 3篇张正偲
  • 3篇王海兵
  • 3篇钱广强
  • 2篇何兴东
  • 2篇方海燕
  • 2篇罗万银
  • 2篇高玉葆
  • 2篇赵晖
  • 2篇苏志珠
  • 2篇杨保

传媒

  • 14篇中国沙漠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现代科学仪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干旱气象
  • 1篇2015’全...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沙起动形式与起动假说被引量:26
2005年
风沙颗粒起动是风沙物理学与沙尘释放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很不成熟。本文根据国内外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讨论了风沙起动的形式,将风沙起动理论归纳为风压起动说、升力起动说、冲击起动说、压差起动说、振动起动说、斜面飞升说、猝发起动说、湍流起动说、负压起动说和涡旋起动说等10种假说。进一步将风沙起动假说归纳为以接触力为主的起动学说和以非接触力(气力)为主的起动说两大类。最后认为,风沙起动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各种学说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反映了真理的某个侧面,但试图仅仅靠某一种学说或某一种力来解释风沙的起动是不够完善的。风沙起动过程同时受多种力的作用,只是这些力所起的作用各异,在分析时要分清主次。再者,同一种力在不同性质(如不同密度、粒径和形状等)沙粒的起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在研究中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风沙起动机制尚需全面、深入和科学的研究。
董治宝
关键词:假说
沙尘事件对兰州河谷大气环境PM_(10)的影响被引量:21
2011年
利用1999—2001年兰州河谷大气中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结合河西地区沙尘事件频次,分析了兰州河谷大气环境PM10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源于河西地区的沙尘暴对兰州市空气中PM10含量有重要影响,PM10浓度在冬春季较高,在夏季较低。1985—2001年16a来河西走廊中东部沙尘事件年均约为37.6d,兰州河谷年均沙尘事件约为24.4d,两者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R=0.67,P=0.003)。2001年兰州河谷1h平均沙尘PM10浓度统计分析显示:PM10含量大于1.0mg.m-3的峰值,主要由河西地区沙尘暴过程引起,而PM10含量0.5~1.0mg.m-3之间的峰值,主要由工业污染物SO2、NOx及颗粒物的排放引起。要长期有效地改善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不仅要科学地制定本地污染物的减排措施,还要考虑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
贾晓鹏陈开锋
基于3S的豫北内黄县近30年来植被覆被变化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运用3S技术,分析和探讨了河南省内黄县1979—2007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3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显著。具体为:高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逐年上升,而中覆盖度、低覆盖度和极低覆盖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中覆盖度降低的幅度较小,而低级覆盖度下降幅度较大。结论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一方面反映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需求对植被覆被变化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反映相关部门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研究区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增强。
李根明董治宝孙虎钱广强罗万银王洪涛逯军峰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生态环境质量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运动规律及其与防护体系的相互作用被引量:46
2007年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自建成运营45a以来,其有效而稳定的防护体系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公认。通过前期23a的防沙实践和后期22a的监测证实:①该地区存在着一个较为稳定的风沙流场,具有三组不同风向,主风向为W-NNW,次主风向为NE—E、WSW—S,此种风沙流场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塑造格状沙丘形态和造成对铁路危害的重要因素。②沙丘移动过程表现为格状沙丘主梁沿主风向前后摆动,以缓慢的速度向前推移,其移动量为2~5m·a^-1,造成风沙危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格状沙丘副梁的迅速前移,22a平均移动速度为0.527m·a^-1。合成移动方向为318.6°(NW→SE)。③从理论上考虑,前移的沙体是一种对防护体系的潜在威胁,即可能在固沙带前缘形成高大的沙堤掩埋防护体系。可是,实际上随着防护体系的建立和逐步的完善,不但有效的保障铁路的安全,而且同时也抑制了年总输沙量的25%;并改变了风沙流场的某些性质或作用,进而控制了风沙活动的方向与活动强度。在迎风坡的风蚀和背风坡的积沙致使沙丘高度相应的降低,这种变化规律具有从流沙区向固沙区逐渐衰减的趋势。
屈建军凌裕泉井哲帆张克存俎瑞平
关键词:腾格里沙漠
干旱和半干旱区油蒿对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响应被引量:36
2007年
空间异质性影响种群的分布和波动。在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干旱和半干旱区两个气候带内油蒿对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中等尺度(500m样线,间隔10m取样)上,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大于毛乌素沙地芹河半固定沙地,相应地,沙坡头地段油蒿密度、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大于芹河地段,因而认为,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决定油蒿密度的空间异质性,进而又反作用于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合油蒿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分析认为,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并不总是能够影响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沙坡头地区,适当进行放牧或者其他干扰,将有助于增大土壤属性的空间异质性,以促进油蒿植被的持续存在。
胡旭王海涛卢建国丛培芳何兴东高玉葆董治宝
关键词:油蒿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种群空间异质性
中国北方过去2000年沙尘事件与气候变化被引量:19
2006年
文章依据冰芯、树木年轮等自然记录和历史文献记录,分析了中国北方不同地区近2000年的沙尘事件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干旱区西部,历史时期的沙尘变化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制约,无论在10年尺度,还是百年尺度上,沙尘事件与温度变化均表现为显著的反相关,即气候寒冷期与沙尘频发事件相对应,气候温暖期与沙尘发生变弱期一致;在半干旱区,在10年尺度上温度和降水序列与沙尘发生频率均显著负相关,但在百年尺度上沙尘与降水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干旱区东部,沙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气候变化对沙尘事件的作用主要在百年尺度上体现出来,沙尘与温度记录的负相关比降水更好,在10年尺度上气候与沙尘序列尽管也是负相关,但不显著。通过对现代气象记录的气温、降水变化和沙尘事件频数分析,其结果与历史时期情况基本一致。
张自银杨保
关键词:气候变化
风沙流中风速廓线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被引量:22
2008年
如何描述风沙流中被风沙运动改变了的风速廓线是风沙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该文中将跃移风沙流视为一种颗粒拟流体,将跃移颗粒对气流产生的阻力用颗粒流的阻力系数来表达,建立了描写两场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颗粒流的阻力系数采用了前人在液态流化床研究中得出的阻力系数表达形式,通过引入一个修正系数,使其适用于风沙流(气-固两相流)。将风沙边界层划分为跃移颗粒所产生的阻力不可忽略的内边界层和跃移颗粒阻力可以忽略但受内边界层影响的外边界层,分别建立了内边界层和外边界层的风速廓线表达式。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根据由风洞实验测定的跃移风沙流的浓度分布和速度分布资料,计算了跃移风沙流中的风速廓线,并与风洞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计算风速廓线与实测风速廓线吻合得比较好,在半对数图上均为上凸的曲线,有别于无风沙运动时的直线。跃移边界层外风速分布可较好地用对数函数来描述。对风沙流中风速廓线的进一步分析证实了风沙物理学奠基人Bagnold在其早期观测风沙流中的风速廓线时提出的"结点现象"(Bagnold结),该结点的高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升高,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降低。根据数值模拟和模拟实验,可以认为有风沙运动的动床剪切风速是综合反映风场与跃移层以及地表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董治宝慕青松王洪涛
关键词:风沙流风速廓线
220ka BP来萨拉乌苏河流域地质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5
2005年
萨拉乌苏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沙漠/黄土过渡带和生态脆弱带,它对全球气候变化反映非常敏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区域.对该区域滴哨沟湾剖面地球化学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约220 ka BP以来我国北方气候变化极不稳定,存在着不同时间尺度的频繁变化,这种不稳定性无论是在冰期还是间冰期都有很好的反映.其中倒数第二次间冰期存在3次气候波动;倒数第二次冰期存在7个气候旋回;末次间冰期存在7个气候旋回;末次冰期存在9个气候旋回.这些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极地冰芯反映的全球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反映了该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的高度一致性.
靳鹤龄李明启苏志珠董光荣赵晖
关键词:萨拉乌苏河流域地球化学元素气候变化全球变化
湖泊沉积记录的区域风沙特征及湖泊演化历史:以陕西红碱淖湖泊为例被引量:51
2006年
沙漠区湖泊沉积岩芯是记录历史时期风沙发生频率和强度的良好载体.通过沉积岩芯中粒度、磁化率、有机碳以及Rb/Sr等物理、化学指标分析,对陕西红碱淖地区近80年以来风沙特征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红碱淖湖泊于1928年开始成湖,成湖初期流域风沙发育,其中1936,1939和1941年有3次强风暴气候,沉积物中记录了3次显著的粗颗粒沉降事件.1952~1960年为该湖泊快速扩张期,由于入湖水量增加,地表径流搬运入湖的物质也明显增多.1960年以后湖区风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下降,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也由双峰变为单峰.流域生态研究表明,近40年来湖区植树造林和地表水土涵养生物工程措施有效遏止了风沙的发生.
沈吉汪勇羊向东张恩楼杨保季峻峰
关键词:湖泊沉积演化历史
华北平原传统农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非农化研究——以内黄县为例
通过1979—2007年华北平原传统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探讨土地非农化规律,为粮食安全,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土地非农化评价模型,运用遥感技术等方法获得的土地利用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非农...
方相林李根明任彦周赵香珍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非农化粮食生产华北平原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