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7-1043)
- 作品数:9 被引量:54H指数:5
- 相关作者:宿英英李霞赵经纬王琳张运周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卒中患者并发心脏异常的监测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患者并发心脏的异常改变。方法发病≤7d的卒中患者127例,分为重症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77例;非重症组:GCS>12分,50例。连续对患者行心电实时监测及连续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率变异性(HRV)、急性心脏不良事件监测,共14d。结果127例患者中,125例(98.4%)监测结果异常。①心电实时监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4%(92/127)。其中重症组为85.7%(66/77),非重症组为52.0%(2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连续心电图:心电图异常的占54.3%(69/127)。其中重症组类心肌梗死样ST-T改变和QT间期延长为23.4%(18/77),明显多于非重症组的2%(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和全血心肌钙蛋白I异常者29例,其中重症组28例(36.4%,28/77),非重症组1例(2%,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14,P<0.01)。④HRV:重症组31例患者行HRV分析。时域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100ms者24例(77.4%),频域指标总功率(TP)≤1500ms2/Hz者22例(71%),这些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3.3%(20/24)。⑤5例患者发生急性心脏不良事件(5/127,3.9%),均为重症组患者。结论急性卒中患者心脏异常发生率高,且病情重者高于病情轻者。
- 穆静宿英英
- 关键词:卒中心脏病
- 床旁脑电图早期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床旁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早期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alignant MCA infarction,mMCAI)的可能性和准确性。方法对35例发病48h内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hemispheric infarction,MHI)患者行床旁EEG检测,盲法判读EEG指标,并分析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按发病7d内是否发生mMCAI,分为mMCAI组和非mMCAI组,比较两组患者EEG指标以及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出现时,发生mMCAI的优势比(oddsratio,OR)并计算其预测mMCAI的准确性。结果35例Mm患者中mMCAI组20例,非mMCAI组15例,两组间EEG指标[梗死对侧枕部Or.节律解体、梗死对侧广泛性慢波、梗死对侧优势频率波低波幅、区域性无8波减弱(regional attenuation without delta,RAWOD)模式、EEG反应性消失]、临床指标(恶心伴呕吐)和影像学指标(梗死范围超过整个MCA供血区、透明隔层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3~5mm)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出现梗死对侧枕部α节律解体的患者发生mMCAI的风险最高(OR=22.67,95%CI3.89~132.10),预测mMCAI的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85.0%,阴性预测值为80.0%,优于其他EEG指标以及临床和影像学指标。结论床旁EEG指标能早期预测mMCAI,而且预测准确性优于临床和影像学指标。
- 赵经纬宿英英李霞王琳刘甜甜
- 关键词:脑电描记术脑梗死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的准确性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I)的准确性。方法纳入40例发病24h内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36和48h抽取血液样本,采用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NSE浓度。mMCAI定义为临床出现脑疝征象且CT和(或)M砌显示占位效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3个时间点血清NSE水平预测rnMCAI的准确性。结果16例患者发生mMCAI(40%)。发病后24h血清NSE水平预测mMCAI的准确性较差;36h血清NSE浓度预测mMCAI的特异性很高(96%),但敏感性较低(69%);48h血清NSE浓度预测mMCAI的特异性(92%)和敏感性(88%)均很高。结论血清NSE浓度及其动态变化可预测mMCAI的发生,预测时间点以发病后36~48h为宜。
- 李霞宿英英张运周王琳刘甜甜
- 关键词:神经元磷酸丙酮酸水合酶生物学标记
- 不同昏迷量表对急性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被引量:22
- 2009年
- 目的对比研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列日昏迷评分(GL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反应水平量表(RLS)5个昏迷量表,在预测急性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发病≤3d的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120例,于发病第3、5、7天,分别采用不同昏迷量表对其进行评估,评估者间的一致性检验采用加权Kappa检验,量表内容一致性采用Cronbachα检验;以发病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的预后为标准,判断5个量表预测预后的准确性,预后预测的辨别力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①评估者间一致性方面FOUR量表最好(Kappa值:0.647),其他依次是GCSP(0.628)、RLS(0.613)、GCS(0.554)和GLS(0.497)量表。②GCS、GLS、GCSP、FOUR量表的内容一致性均较好(RLS为单一项目,不进行此项分析),Cronbachα值分别为0.826、0.845、0.913和0.853。③各昏迷量表均对不良预后具有较好的辨别预测能力,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FOUR(0.854)、GCS(0.844)、GLS(0.838)、GCSP(0.793)和RLS(0.775)。④预测不良预后的最佳分界值为GCS≤6分、GCSP≤17分、GLS≤9分、FOUR评分≤8分、RLS≥6分。以昏迷量表分界值预测不良预后,FOUR、GCS、GLS、RLS、GCSP量表的准确率分别为82.3%、81.2%、79.4%、78.1%、76.5%。结论GCS和FOUR量表更适合用于对急性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评估,前者为神经科医护人员所熟悉,而后者更容易培训和掌握。
- 高岱全宿英英张运周王琳高冉赵经纬李霞
- 关键词:卒中预后
- 血清S100B蛋白预测恶性脑梗死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区域大面积脑梗死通常在发病2~5d出现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中线脑组织移位致脑疝形成,称为恶性脑梗死(malignant MCA infarction,mMCAI),
- 李霞宿英英赵经纬张运周王琳
-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S100B蛋白恶性血清ARTERY
- 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预测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iddle—latency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MLSEP)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症状出现7d内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LSEP)和MLSEP检测,6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和生存与死亡两个预后标准进行预后评估。健康对照组20名行SLSEP和MLSEP检测。统计学分析MLSEP、SLSEP和GSC与预后的一致性及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健康对照组均记录到双侧N20、N35和N60,脑卒中组患者MLSEP波形有缺失,而且病灶侧MLSEP各波消失比例明显高于对侧。双侧NSO消失与预后不良(Kappa=0.828,P〈0.01)和死亡(Kappa=0.686,P〈0.01)的一致性均最好。预测准确性分析显示:病灶侧N60消失预测不良预后和死亡的敏感性高达100%,较病灶侧N20消失的敏感性(85.7%)提高了14.3%;双侧N60消失预测预后不良的特异性为100%,与双侧N20消失一致;但预测死亡的特异性为82.9%,不如双侧N20消失(97.1%)。结论MLSEP可反映脑损伤程度,预测预后不良的敏感性高于SLSEP,建议将MLSEP和SLSEP联合用于重症脑损伤后的评估与预后的预测。
- 张艳宿英英肖淑英
- 关键词:卒中诱发电位躯体感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调节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l, LSD1)是最早发现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它对特异性甲基化组蛋白进行去甲基化修饰,逆转组蛋白氨酸甲基化修饰。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也和其他修饰过程一样,是动态、可逆的;
- 张运周宿英英
- 关键词:赖氨酸细胞凋亡基因P53
- 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体温与预后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hemispheric infarction,MHI)患者急性期(发病7d内)体温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2例MHI患者体温进行动态观察,分析48h内、72h~7d两个时间段体温(正常体温、轻度升高体温和显著升高体温)与预后的相关性。预后评价时间为发病后3个月,评估指标为病死率和改良Ranldn量表(modified Rarlkirl Score,mRS)评分。结果发病48h内体温轻度升高(OR=1.45,95%CI0.63~3.32)和显著升高(OR=7.70,95%CI0.95~62.40)均会增高3个月时死亡风险,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体温轻度升高(OR=2.74,95%CI1.05~7.13;P=0.04)能显著增高3个月时功能转归不良(mRS评分5~6分)风险,而体温显著升高则不然(OR=4.58,95%CI0.56~37.4)。发病72h~7d期间体温轻度升高(OR=3.39,95%CI1.33~8.61;P=0.01)和显著升高(OR=7.64,95%CI2.10~27.68;P=0.002)仅与死亡风险增高有关,而与功能转归不良无关。Logistic多变量分析表明,发病72h~7d期间体温轻度升高(OR=3.15,95%CI1.28~8.09;P=0.02)和显著升高(OR=7.20,95%CI2.03~25.12;P=0.01)均显著增高3个月时的死亡风险。结论MHI急性期患者体温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7d内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 赵经纬宿英英刘甜甜陈卫碧
- 关键词:脑梗死体温预后
- 我国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可行性研究及建议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对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与意见。方法采用"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征求意见稿"对46例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及自主呼吸停止的重症原发性脑损伤或继发性脑损伤患者进行脑死亡的判定。判定内容包括先决条件、临床判定和确认试验3个部分。结果①46例患者昏迷原因均明确,并符合脑死亡的临床判定标准,即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和自主呼吸停止,其中仅有13例(28%)患者完成自主呼吸激发试验。②对46例患者均进行了脑电图(EEG)的检测,其中40例(87%)的EEG呈电静息;对29例(63%)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检测,全部患者P14波及其以上波形消失;对28例(61%)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其中23例(82%)无脑血流灌注现象。46例患者3项确认试验(EEG、SLSEP和TCD)中,至少1项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③11例(24%)患者于第1次脑死亡判定后12h重复判定,结果与第1次判定结果一致。结论我国脑死亡的临床判定基本安全可行,但部分患者不能完成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脑死亡确认试验基本安全可行,但任何一项确认试验,均有无法实施或其结果有不可靠的可能性,仅靠一项确认试验判定脑死亡欠缺严谨;部分患者脑死亡的重复判定存在困难。
- 宿英英叶红王琳张艳王小梅赵红吕向平杨庆林庞英王全录李红亮肖淑英
- 关键词: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