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377096)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4
相关作者:林志芬王大力孙昊宇王婷龙茜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磺胺
  • 7篇杆菌
  • 7篇大肠杆菌
  • 6篇联合毒性
  • 3篇抗生素
  • 3篇磺胺类抗生素
  • 2篇毒性
  • 2篇毒性机制
  • 2篇毒性效应
  • 2篇芽孢
  • 2篇芽孢杆菌
  • 2篇四环素
  • 2篇污染
  • 2篇污染物
  • 2篇联合毒性效应
  • 2篇枯草芽孢杆菌
  • 2篇弧菌
  • 2篇环素
  • 2篇QSAR模型
  • 2篇HORMES...

机构

  • 14篇同济大学
  • 8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安阳工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固...

作者

  • 14篇林志芬
  • 6篇孙昊宇
  • 5篇王大力
  • 3篇印春生
  • 3篇王婷
  • 3篇龙茜
  • 2篇葛鸿铭
  • 2篇曾鸿鹄
  • 2篇莫凌云
  • 2篇方淑霞
  • 1篇孔令云
  • 1篇苏冰梅
  • 1篇林娟
  • 1篇仇雁翎
  • 1篇姚志峰
  • 1篇梁丽营
  • 1篇陈瑞
  • 1篇刘灿
  • 1篇汤淼
  • 1篇宋春磊

传媒

  • 6篇环境化学
  • 5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存在下磺胺对大肠杆菌生长、突变及R388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
抗生素的滥用使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给许多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增加了难度。基因突变和质粒接合转移是细菌获得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方式。关于群体感应对于抗性基因产生和传播的影响鲜有报道。本文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
王雅娟林志芬孙昊宇
关键词:磺胺大肠杆菌突变
有机污染物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5年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联合暴露是一条普遍规律.化合物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研究(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是研究有机污染物毒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有机污染物的混合毒性及其机制研究为主线,将化合物按照毒性作用方式分为3类:非极性麻醉型、极性麻醉型和反应性化合物,并概述了3类化合物基于毒性作用机制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简单综述了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混合毒性的定量预测方法,发现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的毒性预测方法最为简单,仅由混合体系的总疏水性决定,可通过统一的QSAR模型预测;概述了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混合毒性的定量预测方法,指出极性麻醉型化合物的混合毒性由混合体系总疏水性和氢键效应共同决定;重点解析了反应性化合物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发现由于反应性化合物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混合毒性定量预测方法.进一步从混合物组分、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3方面入手,综述了反应性化合物混合毒性QSAR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采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更为先进的实验手段进一步揭示化合物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而建立更为通用的有机污染物混合毒性预测方法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王婷林志芬田大勇王大力孔令云仇雁翎
关键词:毒性机制疏水性氢键
磺胺与群感抑制剂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毒性机制初探被引量:2
2015年
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为模式生物,磺胺及3种群体感应抑制剂(QSI)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索了磺胺和QSI对E.coli的单一及联合毒性效应机制.结果显示,其联合毒性效应多表现为拮抗,推断可能是由于磺胺促进E.coli的Sdi A蛋白的表达,后者与QSIs结合,减少其生物有效剂量,导致拮抗效应.该研究为抗生素联用及抗生素的环境联合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刘灿葛鸿铭龙茜安情情林志芬印春生
关键词:E.COLI磺胺类抗生素联合毒性
抗生素对细菌的Hormesis效应与细菌产吲哚浓度相关性的初步探究
2020年
Hormesis效应因其表现出的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的特殊现象逐渐成为毒理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人们对抗生素的Hormesis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吲哚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信号分子,对细菌的多种生理活动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吲哚是否可能参与调控抗生素对细菌的Hormesis效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磺胺甲氧哒嗪(Sulfamethoxypyridazine,SMP)为研究对象,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建立了大肠杆菌产吲哚浓度的测定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测定了SMP对大肠杆菌的Hormesis效应下,大肠杆菌产吲哚的浓度随SMP浓度增加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当SMP对大肠杆菌的生长起促进作用时,细菌单位OD600产吲哚的浓度随SMP浓度的增加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当SMP对大肠杆菌的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时,细菌单位OD600产吲哚的浓度随SMP浓度的增加呈现了逐渐上升的趋势.通过初步探究我们推测,SMP可能通过诱导大肠杆菌产生吲哚,并以吲哚作为信号分子调控大肠杆菌的分裂,从而对大肠杆菌的生长表现出Hormesis效应.本研究为尚未有定论的Hormesis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潘永正孙昊宇王雅娟张跃恒印春生林志芬
关键词:抗生素吲哚大肠杆菌
基于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对大肠杆菌联合毒性效应的QSAR模型建立被引量:2
2017年
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分别测定了7种磺胺(SAs,分别为磺胺二甲基嘧啶(SCP)、磺胺吡啶(SPY)、磺胺甲恶唑(SMX)、周效磺胺(SDX)、磺胺喹恶磷(SQ)、磺胺对甲氧嘧啶(SM)、磺胺甲氧哒嗪(SMP)),及3种群体感应抑制剂(QSIs,分别为3-甲基-2-(5H)-呋喃酮(MF)、N-乙烯基吡咯烷酮(VP)、(R)-3-吡咯烷醇(HPL))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并且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建立了QSIs与SAs对大肠杆菌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其联合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和相加作用;同时,基于SAs和QSIs分别与它们的目标靶蛋白二氢叶酸合成酶(DHP5)与大肠杆菌家族蛋白(Sdi A)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能(Ebinding)和混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mix)构建了SAs和QSIs对大肠杆菌的二元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为0.901).该模型经过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为0.913),研究可为今后抗生素与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环境联合生态风险评价以及毒性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梁丽营曾鸿鹄龙茜孙昊宇林志芬莫凌云
关键词:磺胺类抗生素大肠杆菌联合毒性
503种储运过程常见化学品的安全管控浓度的计算——基于化学品对藻类的环境风险评价被引量:1
2020年
化学品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会对生态环境,对化学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可有效地避免这一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商值法进行逆向推导的方法,根据化学品对藻类的急性毒性EC50,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了两个评价指标,即慢性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AEL和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最终推导出503种化学品的安全管控浓度C控.系列化学品的C控不仅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可参照的化学品环境暴露管控标准,还能为企业的化学品科学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周伟张跃恒高丹林志芬印春生
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评价模型曲线和实际浓度效应曲线之间交叉现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7年
许多研究在使用评价模型进行混合物联合作用模式判别时发现,混合污染物的评价模型曲线和浓度效应曲线之间存在交叉的现象,表现为联合作用模式随混合物浓度发生变化。虽然交叉现象不断被报道出来,但是该现象形成机制的研究却非常欠缺。本文系统分析了文献中出现的交叉现象,探讨了交叉现象可能的形成原因和机制,提出了化合物的hormesis效应是导致交叉现象的关键因素:混合组分中某些化合物在低浓度时会对受试生物的某些蛋白、基因等的表达量产生刺激作用,影响其他化合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从而改变混合组分的联合作用模式。该研究不仅为交叉现象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混合物的生态毒理评估和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潘永正孙昊宇王大力林志芬印春生巫晓丹
关键词:混合污染物
抗生素与LED209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毒性机制
2017年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会促进抗性基因的发展。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s)可有效地避免这一缺陷,有望成为抗生素的替代品而与抗生素有环境共存的可能,但目前尚缺乏它们的联合毒性机制及其相关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本文以大肠杆菌为受试生物,测定了群体感应抑制剂N-苯基-4-(3-苯基硫代脲基)苯磺酰胺(LED209)与5种抗生素的单一和二元联合毒性。结果表明,LED209与5种抗生素的联合毒性作用均表现为拮抗,推测是LED209通过影响鞭毛合成,减弱了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生物有效性;同时通过拆分分子式,发现了拮抗作用可能源于LED209分子式中的含苯基和硫代脲基的L1分子,因此建议未来在LED209药物优化时,应尽可能的保留L1部分的基团,从而保证混合体系的最小环境风险。本研究不仅为联合用药提供依据,而且从环境风险评价角度为抗生素替代品LED209的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马清萍王大力谷月孙昊宇葛鸿铭林志芬印春生
关键词:抗生素大肠杆菌联合毒性
抗生素单一及联合暴露对RP4质粒介导的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hormesis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抗性基因(ARGs)泛滥问题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目前关于抗性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监测方面,但是关于抗生素对ARGs传播的影响研究还相对缺乏。质粒是ARGs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以基于RP4质粒的大肠杆菌(E.coli)接合转移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盐酸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氯哒嗪、磺胺异唑在单一暴露条件下对RP4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根据单一暴露的结果设计混合抗生素的浓度比,探究抗生素联合暴露实验对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暴露条件下,只有盐酸四环素对含有四环素抗性的RP4质粒的接合转移频率有低促高抑的hormesis效应;在联合暴露条件下,对RP4质粒接合转移无促进作用的抗生素会抑制四环素的hormesis效应,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抗生素的环境风险。并且用受体理论解释了抗生素对质粒接合转移的hormesis效应产生机制,为目前尚无定论的hormesis受体理论机制提供了证据支持。
宋春磊方淑霞周虹林志芬刘颖
关键词:磺胺磺胺增效剂抗性基因基因水平转移
基于QSAR模型的磺胺与群体感应抑制剂对枯草芽孢杆菌联合慢性毒性规律初探被引量:1
2017年
群体感应抑制剂是抗生素最有可能的替代品,两者在环境中的共存会对生物造成联合毒性影响。以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为模式生物,3种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吡咯酮和吡咯)和磺胺类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 h单一和联合毒性。结果显示,3种群体感应抑制剂和磺胺的联合毒性分别表现为相加和拮抗。同时根据不同的联合毒性效应,以药物和蛋白分子的对接结合能(Ebinding)作为结构参数分别构建了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毒性效应下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相加还是拮抗,在二元混合体系中磺胺与其靶蛋白DHPS的有效结合浓度总是高于群体感应抑制剂与Lux S的有效结合浓度;但当产生拮抗作用时,磺胺与DHPS的有效结合浓度相对较低,推测可能是群体感应抑制剂的存在使得磺胺由分子态变为离子态,从而使其难以穿过细胞壁与DHPS结合导致的。本研究为建立和分析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跃恒王大力高丹孙昊宇印春生林志芬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磺胺定量结构-活性相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