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6B03)

作品数:91 被引量:1,429H指数:27
相关作者:张洪程仲维功范方军王军杨杰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1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5篇水稻
  • 20篇机插
  • 16篇粳稻
  • 16篇高产
  • 12篇栽培
  • 12篇基因
  • 11篇超高产
  • 10篇钵苗
  • 8篇性状
  • 7篇杂交
  • 7篇超级稻
  • 6篇代换系
  • 6篇单片段代换系
  • 6篇直播
  • 6篇晚粳
  • 5篇氮素
  • 5篇氮素吸收
  • 5篇氮素吸收利用
  • 5篇生育
  • 5篇数量性状

机构

  • 68篇扬州大学
  • 31篇江苏省农业科...
  • 6篇淮安市农业技...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苏州市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江苏油田
  • 1篇江苏省作物栽...
  • 1篇常熟市植保植...
  • 1篇江苏省如东县...

作者

  • 31篇范方军
  • 31篇仲维功
  • 30篇张洪程
  • 29篇杨杰
  • 29篇王军
  • 28篇朱金燕
  • 25篇许轲
  • 25篇戴其根
  • 25篇魏海燕
  • 24篇霍中洋
  • 20篇李文奇
  • 17篇郭保卫
  • 14篇高辉
  • 14篇王芳权
  • 11篇张军
  • 8篇花劲
  • 5篇朱聪聪
  • 5篇陆建飞
  • 5篇杨金欢
  • 5篇周兴涛

传媒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作物学报
  • 9篇中国水稻科学
  • 7篇华北农学报
  • 6篇农业工程学报
  • 6篇江苏农业科学
  • 5篇扬州大学学报...
  • 5篇北方水稻
  • 4篇江苏农业学报
  • 4篇中国稻米
  • 3篇核农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现代分子植物...
  • 2篇2014年全...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15篇2015
  • 30篇2014
  • 21篇2013
  • 14篇2012
  • 6篇2011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机械直播方式对水稻分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7
2014年
为研究不同机械直播方式对水稻分蘖特性的影响,以常规稻常农粳7号、超级稻南粳44与杂交粳稻甬优2638、甬优7号为材料,在江苏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研究了水(湿润)点播和条播2种机械直播方式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特性及其对群体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直播方式对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有显著影响。点播和条播方式一次分蘖发生叶位均为5个,即主茎第1叶位到第5叶位;二次分蘖发生叶位以主茎第1分蘖的第1、2叶位和主茎第2分蘖的第1叶位为主。一次分蘖发生率点播方式低于条播方式,主茎第3、4叶位分蘖发生率为100%;二次分蘖发生率点播方式高于条播方式。4个品种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点播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条播方式(p〈0.05),且不同直播方式对水稻茎蘖成穗与高产利用存在差异(p〈0.05)。一次分蘖的第1~5叶位是可成穗叶位,以第1~3叶位成穗为主,成穗率50%以上,条播方式成穗率高于点播方式。主茎第1分蘖的第1叶位和主茎第2分蘖的第1叶位是二次分蘖成穗的主要叶位,但成穗率较低;点播方式成穗率低于条播方式,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一次分蘖穗对产量贡献率在不同蘖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茎第3分蘖生产力最高,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中点播方式大于条播方式。二次分蘖穗对产量贡献率较小,点播方式高于条播方式。进一步对分蘖的穗粒构成分析表明,主茎第3分蘖穗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高,每穗粒数表现为主茎第3分蘖穗点播方式高于条播方式。该文明确了不同机械直播方式水稻分蘖成穗规律,为直播稻大面积高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许轲唐磊张洪程郭保卫霍中洋戴其根魏海燕韦还和
关键词:水稻机直播条播分蘖特性
基于CSSSLs的水稻穗长QTL的定位被引量:13
2012年
穗长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是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复杂,且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SLs)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是鉴定复杂性状QTL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85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广陆矮4号之间穗长的差异,对代换片段上穗长QTL进行了鉴定。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22个穗长QTLs,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以外的11条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2.63~3.87,加性效应百分率变化范围为-11.47%~16.88%。这些QTLs的鉴定,为进一步克隆穗长QTL以及水稻穗长的分子改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王军朱金燕周勇杨杰王中德范方军梁国华仲维功
关键词:水稻穗长单片段代换系QTL
不同类型钵苗及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比较研究3种类型钵苗不同摆栽密度下的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方法】以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供试材料,采用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育秧,以常规单孔塑盘育秧为对照,并分别设置5种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各处理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3种类型钵苗摆栽不同基本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随移栽基本苗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类型钵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在较低基本苗条件下(36×104—54×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基本苗条件下(72×104·hm-2),2连孔>单孔>3连孔;在较高基本苗条件下(90×104—108×104·hm-2),2连孔、3连孔>单孔。3种类型钵苗摆栽最高产量条件下,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3个最高产量处理的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成熟期叶片、地上部分吸氮量,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地上部分阶段吸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在适宜或较高移栽密度条件下,与单孔相比,2、3连孔稀植摆栽尤其是2连孔摆栽水稻在生育中、后期氮素积累量较多,氮素利用效率较高,是氮高效的省工高产栽培新途径。
许轲周兴涛曹利强张洪程郭保卫陈厚存吴中华朱聪聪杨岩
关键词:超级稻钵苗摆栽氮素吸收利用
不同温光条件下水稻抽穗期QTL的定位与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85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广陆矮4号之间抽穗期的差异,对代换片段上抽穗期相关的QTL进行了定位。以P≤0.001为阈值,在南京和海南不同温光条件下共定位到40个抽穗期相关的QTL。其中,21个QTL在2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15个QTL只在南京环境中被检测到;4个QTL只在海南环境中被检测到。南京环境中定位到的36个抽穗期相关QTL,其加性效应值变化范围为2.8d^15.7d,加性效应百分率变化范围为3.8%~21.1%;海南环境中定位到的25个抽穗期相关QTL,加性效应值变化范围为1.8d^12.1d,加性效应百分率变化范围为1.7%~11.3%。这些QTL的定位,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并克隆相应主效QTL和优异品种特定环境下的生育期改良奠定了基础。
王军朱金燕周勇杨杰范方军李文奇王芳权仲维功梁国华
关键词:数量性状基因座抽穗期
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抛栽稻成本低,易操作,高产稳产潜力大,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以洗根手插为对照,从摆栽、点抛和撒抛3种抛栽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茎蘖动态、LAI、光合势、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性,并从株型特征、后期根系活力、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的生态生理基础。结果表明,甬优8号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洗根手插)高21.9%、18.3%和13.2%,南粳44分别较对照高18.3%、14.1%和9.87%,两品种产量均为摆栽>点抛>撒抛>洗根手插,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抛栽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但总颖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较高。抛栽稻较对照,高峰苗数多,成穗率高或与其相当,最终有效穗数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高,群体质量较对照更稳健。抛栽稻高产稳产的生态生理基础为: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早,分蘖叶位多,分蘖性强,分蘖质量高、数量足;抽穗期株高适中,茎鞘粗壮,叶系配置好,通风透光强,物质积累量高,库源协调,产量潜力更高;后期根系发达,叶片衰老慢,光合生产能力强,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协调,籽粒充实度高。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精确摆栽和点抛生长优势显著高于撒抛,更易于实现高产稳产。
张军张洪程郭保卫葛梦婕周兴涛朱聪聪董啸波陈京都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抛栽稻
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对镉积累的研究被引量:21
2013年
以江苏省有代表性的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5种生育期类型的56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Cd污染农田中研究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品种Cd积累特性。结果表明,56个供试水稻品种籽粒Cd含量变化范围为0.014~0.054 mg.kg-1,水稻籽粒Cd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籽粒Cd含量最高的品种是ELTO,扬粳687、泗阳1382、广陵香粳和武香粳9号水稻籽粒Cd含量较低。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籽粒Cd含量以早熟中粳较高,中熟中粳较低,分别为0.024和0.020 mg.kg-1。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籽粒Cd富集系数差异不显著,而不同生育期类型间转运系数存在差异。
陈京都何理林忠成戴其根张军郭保卫许露生张洪程
关键词:水稻转运系数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3
2012年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佴军张洪程陆建飞
关键词:水稻生产影响因素
新时期中国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被引量:5
2012年
该文在分析我国新时期作物栽培学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作物栽培学发展的重点方向、内容及其发展对策。
霍中洋张洪程吴文革龚金龙戴其根许轲魏海燕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
机插秧育、供、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引量:4
2013年
目前机插秧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健康快速地发展。介绍了高邮市机插秧育秧、机插的3种主要模式,分析了机插秧服务减少成本、追求利润、机械故障现象频繁、取土困难、服务面临弱化等社会问题,以及秧池质量差、备土不足、播种量大、用盘数多、窨水播种程序颠倒、苗床管理粗放、机插质量下降等技术操作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合格的农技队伍、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大补贴和考核、农技农机相结合等对策。
高汝霞韩国路闵思桂倪艳云宋桂香宋宏梅
关键词:机插秧育秧
Pi-b、Pi-ta、Pikm和Pi54对水稻穗颈瘟的抗性评价被引量:30
2014年
利用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Pi-b、Pi-ta、Pikm和Pi54的功能标记检测2012年江苏省迟熟中粳稻预试64份品系,结合水稻穗颈瘟抗性鉴定,解析稻瘟病抗病基因Pi-b、Pi-ta、Pikm和Pi54在江苏省粳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64份材料中含稻瘟病基因Pi-b的有49份,含Pi-ta的26份,含Pikm的19份,含Pi54的25份。64份品系的人工或病圃鉴定其抗性表现为2级中抗的有10份,3级感病的有43份,4级高感的有11份。64份品系中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ta(26个新品系),或Pi-b、Pikm和Pi54组合(4个新品系),则该品系穗颈瘟抗性水平在2级中抗或3级感病,无4级高感,其他抗病基因组合其穗颈瘟抗性水平一般都存在4级高感。相关性分析表明,只有抗稻瘟病基因Pi-ta与穗颈瘟抗性存在显著相关性(r=0.344,P<0.01)。
范方军王芳权刘永峰王军朱金燕李文奇仲维功杨杰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