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S021)

作品数:7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张生唐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屠杀
  • 7篇南京大屠杀
  • 7篇大屠杀
  • 1篇东京审判
  • 1篇审判
  • 1篇史料
  • 1篇史事
  • 1篇史书
  • 1篇受害者
  • 1篇死神
  • 1篇松井石根
  • 1篇佩林
  • 1篇追问
  • 1篇文本
  • 1篇无尽
  • 1篇历史事件
  • 1篇历史书写
  • 1篇连环
  • 1篇逻辑
  • 1篇逻辑路径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作者

  • 7篇张生
  • 1篇唐军

传媒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历史研究
  • 1篇南京政治学院...
  • 1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日本侵华南京...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美国文本记录的南京大屠杀被引量:12
2012年
南京大屠杀期间,居留南京和不在南京却关心南京局势的美国人士对事件的大量报道、观察、记录和分析,构成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富有特色的第三方文本,并传播到中国各地、欧洲和美国。美国文本记录了日军屠杀、强奸、抢劫、纵火、贩毒、推行"慰安妇"制度等犯罪事实,揭露了日本掩盖战争罪行的举措,在东京、南京审判中体现其证据价值。美国文本产生于美国人士对中国军民进行人道救助的同时,亦体现了美国人士对美国在华利益的思虑。
张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文本
历史书写中的“七个W”——以南京大屠杀史书写为例
2018年
书写历史,需要关注七个关节,这七个关节的英文单词中,均有w。对谁来书写、写什么、空间、时间、如何书写、为什么、为谁书写等七个方面的考究,有助于澄清历史迷雾,逼近历史真相,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意涵。以“七个W”来审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新的发现和思考。
张生
关键词:历史书写南京大屠杀
无尽的追问:史料的连环解读——以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爱德华·施佩林为例被引量:3
2017年
在史料极大丰富的今天,可以发现历史事件的整体信息能够"全息化"在个别史料中。有关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委员、德国人爱德华·施佩林的史料相当有限,但运用连环追问,可探究其中蕴藏的巨量信息。第一重追问,着眼于史料制作者相关信息的挖掘,构建当时南京西方人士个体生活史的生动侧面,揭示德国有关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丰富线索。第二重追问,探究其有限文本背后隐藏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诸多"为什么",回答战争恐怖环境中加害者、受害者、第三方人士的行为特点和相互关系。第三重追问,展示从一点出发深入历史精微之处的同时,进入宏大历史场景之中的可能性和方法。连环追问,可以揭示南京大屠杀历史中的许多吊诡现象。
张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史料追问
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TSD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对于战争造成的"软性","隐性"伤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即引起关注,现在国际学术界用正式定义的PTSD加以概括。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营造的极度恐怖环境,是受害者PTSD广泛产生的客观环境。受害者的PTSD症侯、表现为因惊恐而失去行动能力、精神失常陷于歇斯底里状态,失忆,情绪失控、自杀等。美国籍受害者魏特琳、虽曾企图通过宗教来拯救自己,但最终被PTSD击垮。初步研究表明,PTSD存在于涉及南京大屠杀的中外人群之中,其影响从当时延续到现在。
张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TSD
从历史到记忆:深化南京大屠杀研究的逻辑路径被引量:8
2014年
在中国立法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的今天,需要进一步深化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其逻辑路径有三: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南京人,而是包含中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士;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中国人独有的记忆,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关于战争的记忆的一部分;南京大屠杀通过两场审判定案,是东亚历史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中美俄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历史、政治和法律成果,南京大屠杀记忆事关东亚乃至世界的秩序。
张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民族记忆
松井石根的南京之行及其责任被引量:2
2018年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两次到南京。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境中,对于这段史实,却有不同的表述。挥兵占领"敌国首都"南京时,松井洋洋自得,对已经发生的南京大屠杀,态度是"在所难免",故作姿态而实际并未严明军纪。而当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追究其作为甲级战犯的战争责任时,松井声明自己并不知情,反复声明自己已经尽责,企图与南京脱离干系,但在起诉方的质证下全面"失守",渎职之责暴露无遗。松井的南京之行,需要面对"他者"的印证,兼为上海派遣军参谋长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被告方证人的饭沼守的观察和陈述,生动地体现了场境转换的影响。对松井石根南京之行三个方面不同的描述,反映了南京大屠杀丰富的历史之维,也体现了历史记述和书写的复杂性。
唐军张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松井石根东京审判
死神面前的“不平等”——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中国难民内部分层被引量:1
2016年
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国际安全区最多容纳了约25万中国难民。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这些难民面对"死神"侵华日军,命运并不"平等"。相比"特殊"难民,"普通"难民整体境遇更形竭蹶,尽管日军的无差别暴行会抹平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中国难民内部的分层与近代以来列强在中国形成的特殊利益和条约体系有关。而且,同样面对日军,中西人士处境完全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见一斑。面对死神的不平等,揭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多重悲剧性。
张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安全区难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