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98030801191)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韩辉尧凯董培周芳坚李向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蛋白
  • 1篇隐睾
  • 1篇前列腺
  • 1篇前列腺癌
  • 1篇前列腺癌DU...
  • 1篇睾丸
  • 1篇睾丸癌
  • 1篇睾丸非精原细...
  • 1篇细胞瘤
  • 1篇细胞生长
  • 1篇腺癌
  • 1篇连接蛋白
  • 1篇疗效
  • 1篇疗效分析
  • 1篇精原细胞瘤
  • 1篇非精原细胞瘤
  • 1篇缝隙连接蛋白
  • 1篇缝隙连接蛋白...
  • 1篇复发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周芳坚
  • 2篇董培
  • 2篇尧凯
  • 2篇韩辉
  • 1篇秦自科
  • 1篇吴松
  • 1篇李永红
  • 1篇郭胜杰
  • 1篇刘卓炜
  • 1篇李向东
  • 1篇钟明珠

传媒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通过缝隙连接蛋白43抑制前列腺癌DU145细胞生长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硒-甲基硒代半胱氨(MSC)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0、5、10、25μmo]/LMSC或转染CX43质粒处理前列腺癌DUl45细胞,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CX43mRNA和蛋白,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SL/DT)检测GJIc功能,噻唑蓝(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生长和增殖能力,最后应用Westernblot检测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蛋白水平。结果5、10、25μmol/LMSC均能上调DU145细胞cx43mRNA和蛋白表达,且不增加GJIC功能,同时10、25μmol/LMSC可以抑制DU145细胞生长和增殖(P〈0.05);进一步在DU145细胞中过表达CX43,同样不增加GJIc功能,但可抑制DUl45细胞生长和增殖(P〈0.05)。结论MSC可诱导DU145细胞表达Cx43,且不增加GJIC功能,但能通过下调bcl-2抑制前列腺癌DU145细胞生长和增殖。
钟明珠尧凯董培郭胜杰周芳坚韩辉
关键词:前列腺癌缝隙连接蛋白
临床Ia期睾丸非精原细胞瘤三种不同治疗模式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估观察、腹膜后淋巴结清扫(RPLND)和化疗三种治疗模式在睾丸根治术后的临床Ia期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的疗效并进行相关风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72例临床Ia期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睾丸癌根治术后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观察组33例,RPLND组24例,化疗组15例。Kaplan—Meier法分析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肿瘤进展的因素。结果7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6例复发,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均为100%,观察组、化疗组和RPLND组的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4.0%,93.3%和100%。观察组复发率(17.8%)显著高于RPLND组(0,X2=3.99,P=0.04),既往有隐睾病史的患者肿瘤复发率(37.5%)显著升高(X2=10.02,P=0.01)。观察组中胚胎癌复发率(3/6)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7.4%,X2=6.93,P=0.04);年龄〉13岁的患者复发率(23.1%)也显著高于年龄较小的患者(5.3%,x。=4.33,P=0.04)。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OR=0.08,95%CI:0.06~0.36,P=0.03)和既往隐睾病史(OR=25.3,95%CI:6.57—78.42,P=0.04)是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临床Ia期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患者,睾丸根治术后的观察、RPLND以及化疗均为可靠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的疾病进展率仍然较高,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和既往有隐睾病史是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
董培刘卓炜李向东吴松李永红尧凯秦自科韩辉周芳坚
关键词:睾丸癌非精原细胞瘤复发隐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