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850029)
-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殿军于语和崔慧姝更多>>
- 相关机构:大连民族学院南开大学大连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协商民主视野的族际政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被引量:3
- 2012年
-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科学决策方式和民主治理模式,强调通过意见、建议的有效沟通、协调和整合达成共识,实现公共决策和立法的合法化。协商民主具有消除矛盾与冲突、增进协调与团结的价值与功能,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精神具有一定程度的暗合。在民族问题治理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扩大少数民族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 张殿军
- 关键词:协商民主族际政治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
- 民族法学研究范式转型与民族法立法体制机制探析被引量:9
- 2013年
- 民族法律法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在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凸显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等诸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任重而道远,民族法学研究面临着更大的时代责任。"后体系时代"的民族法学研究应注重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转变。现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的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立法自治权的有效行使,进一步形成权限、程序配置科学的民族立法体制,是完善我国民族法律法规的重要环节。
- 张殿军
- 关键词:民族法学
- 自治州及其辖区行政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创新被引量:8
- 2013年
- 自治州作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实现形式和一级地方政府,其现行行政体制不能完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由于存在着侵害自治权的隐忧,自治州辖县、市至今未推行"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原因在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形式与自治州政府的纵向结构制约着自治州减少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调整的改革。当前自治州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优化自治州的行政区划。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可行性的改革方案,是将自治州辖部分县、市改为州辖区,或是将自治州改为市,并通过立法解释明确自治州撤州建市后的法律地位。结合以上策略,各自治州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制度创新和创造性实践。
- 张殿军
-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州行政体制行政区划辖区
-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制度空间与“合法化”路径被引量:10
- 2012年
- 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一定范围内的民族地区至今仍然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民族区域自治蕴含着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制度空间,宪法和法律的诸多条款都为少数民族习惯法进入国家法提供了依据。民族自治地方并未有效地利用国家法的制度安排,通过自治立法吸收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而导致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司法过程中的冲突。开展少数民族习惯法调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自治立法吸收少数民族习惯法合理的、积极的内容,在司法过程中合理借鉴优良的习惯法,能够消除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良性互动。
- 张殿军
-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习惯法自治立法
- 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路径及其走向被引量:8
- 2012年
- 民俗习惯作为人们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民间规则,具有其深厚的生存土壤。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有利于实现定分止争,促进社会和谐。司法适用的民俗习惯必须是善良风俗,其有效运作的范围主要是诉讼调解过程。应发挥司法能动性,充分运用法律方法,从制定法中为其寻找可能的空间,重视案例指导制度对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参考作用。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制度瓶颈,要真正发挥民俗习惯在司法中的价值,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和制度上的创新。
- 张殿军于语和
- 关键词:民俗习惯国家法司法适用
-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律变通的价值蕴涵被引量:2
- 2011年
- 民族自治地方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变通立法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重要表现形式。法律变通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特殊保护,是民族平等权的有效保障。法律变通能够巩固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有效推动政治发展,促进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实现差异性的统一,促进社会和谐。
- 张殿军崔慧姝
-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变通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 民族自治地方一般性地方国家机关权力与自治权比较研究——基于范围、边界及自治权的消解与进路被引量:4
- 2012年
- 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既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又是地方一级的国家机关,行使一般性地方国家机关的相应权力,两者的权力和职能存在着一定范围和程度的交叉与重叠。在实践中,存在着一般地方行政权挤压自治权的情形,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配置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为了使自治权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需要对自治权配置进行科学论证,合理划分,加强民族法体系建设,建立自治权行使的监督机制,寻求自治与共治的平衡与统一,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加强服务型政府构建。
- 张殿军
- 关键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
- 新《立法法》实施与建立完备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新《立法法》进一步完善了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赋予包括30个自治州在内的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使自治州、城市民族区和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有了重要的法治资源,为加强民族立法的针对性与操作性提供了规范指引。民主立法程序便利各族群众有效参与立法,立法评估和备案审查制度是提高民族法律法规立法质量的可靠保障。而对存量民族法律法规进行专项检查、评估和清理,扩大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立法机构和立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立法能力与立法水平,是健全和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有效途径。
- 张殿军
- 关键词:法治地方立法权
-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功能、限度及价值取向被引量:5
- 2013年
- 自治权是国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一种超过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特殊权力,从而形成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目标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利益的保护兼顾,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偏重于自治民族的设置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统一与自治"而不是"集权与分权",才是自治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治权的配置和行使以不危及国家的安全与统一为基本前提。权利和义务是矛盾的统一体,缺乏义务约束的自治权,会助长民族意识,消解国家认同。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能力和参与水平,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分享国家权力,能够超越自治的边界,加强国家认同,进而上升到对多民族国家的共治范畴,更有利于国家认同和国族建设。
- 张殿军
- 关键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民族认同民族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