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10B019)

作品数:8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强中华曹嘉玲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主题

  • 7篇荀子
  • 3篇天人观
  • 2篇自然之天
  • 2篇外传
  • 2篇韩诗外传
  • 2篇《韩诗外传》
  • 1篇调适
  • 1篇用《诗》
  • 1篇灾异
  • 1篇正名
  • 1篇知音
  • 1篇人性论
  • 1篇儒学
  • 1篇圣化
  • 1篇宋人
  • 1篇天人相分
  • 1篇求知
  • 1篇自我
  • 1篇自我调适
  • 1篇先声

机构

  • 8篇西华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8篇强中华
  • 1篇曹嘉玲

传媒

  • 1篇孔子研究
  • 1篇现代哲学
  • 1篇管子学刊
  • 1篇学术论坛
  • 1篇殷都学刊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伦理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韩诗外传》与《荀子》用《诗》之异同
2014年
前人多笼统言说《韩诗外传》与《荀子》之间的诗学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以《韩诗外传》和《荀子》所用之"诗"较多相同为证据,推论二者在《诗》传上之关系等问题。而通过对《荀子》与《韩诗外传》在同一语境下用《诗》情况的微观考察可见,《韩诗外传》用《诗》与《荀子》大异而小同。同时,就著作目的而言,《荀子》为立说而用《诗》,《韩诗外传》为解诗而引事、引理。而就具体每一处用《诗》来说,《韩诗外传》与《荀子》类似,体现出以诗证事、以诗证理的特征。
强中华
关键词:《韩诗外传》《荀子》用《诗》
正名·时间·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及理论困境被引量:3
2012年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从六个层面理解:"性"为人天生具有的属性;"善"乃人与人的对比,而非人与禽兽的对比;"中民之性"善恶两种潜质并存;趋善潜质只有依靠外部教化才能转化为现实之善;以"中民之性"为"性";建立人性论的目的在于推行"王教"。董仲舒把圣人之善性的最终来源归之于上天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荀子的理论缺陷,但从事实角度讲,这一说法颇有问题。为了解决荀子和董仲舒的理论困境,有必要结合人的个体成长历程及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这两个时间概念探讨人性。从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考察,人类乃是自成其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考察,初生之人,天生具有的趋恶潜质大于趋善潜质,故必须首先接受来自社会的规训,逐渐养成自我反思、自我砥砺社会伦理之善的能力;初步具有这些基本能力后的渐长之人又必须加强自我反思,实现自我向善。
强中华
荀子天人观的四重内涵
2012年
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于解释天道运行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福祉,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天道、顺应天道、利用天道。荀子有时也借天道的权威论证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为了强调礼制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完善的人间礼制可以影响天道的运行,这显然与其天人相分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
强中华曹嘉玲
关键词:荀子天人相分
儒学的艰难历程——从荀子到董仲舒被引量:1
2013年
荀子对后代儒学的最大影响有三:荀子吸纳了法家的合理成分,使儒家的政治学说更具实践品格;与孔孟相较,荀子更加重视人臣的进言技巧与为政技巧;荀子极端重视儒家及儒家经典,成为儒学圣化运动的推手。从逻辑上讲,荀学乃是秦汉儒学的理论先声。经过数代士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儒学最终在汉武帝时期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开始以此形式渗透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强中华
关键词:儒学自我调适荀子
《韩诗外传》对荀子的批评被引量:1
2012年
宋人批评荀子主要集中批判荀子的性恶论、杀《诗》《书》、法后王、非毁子思和孟子、思想近法家,以及韩非、李斯师承荀子等六个方面。除最后两个问题外,《韩诗外传》都对荀子表示不满,实已开宋人批评荀子之先河。
强中华
关键词:《韩诗外传》荀子宋人先声
论王充的天人观及与荀子之关系
2014年
王充的天人观与荀子颇相似:在视天为自然之天,否定天的人格力量,反对灾异说、瑞应说,合理解释祭祀、卜筮的文化内涵等方面,二者颇类似。二者之异主要表现为:荀子只是笼统否定天的人格意志,批评灾异、瑞应说,王充则力图从事实角度分析这些论调的虚妄;对于各种虚妄论调产生的人文原因,王充的分析也比荀子深刻得多;不过,王充虽然否定天的人格力量,但又构建了以"命"为中心的虚妄之说。
强中华
关键词:荀子自然之天灾异祭祀卜筮
《鲁诗》与荀子
2014年
《鲁诗》传自荀子的传统看法需要谨慎辨证。通过对《鲁诗》遗文与《荀子》所引之《诗》的详细对比可见,《鲁诗》对《诗》意的理解有相合于荀子者,亦有不合者,且所引《诗》之文字或有不同。
强中华
关键词:荀子《鲁诗》
论荀子天人观在汉代知音难求的原因
2015年
荀子的自然天道观在汉代知音难求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汉代的科技仍不发达,无力对天人关系做出正确的认识。第二,认为天有人格意志是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这一传统的"历史惯性"遮蔽了荀子的自然天道。第三,在专制权力日益巩固的汉代,士人没有足够的现实权力制衡世俗权力,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宣扬天道权威,促使世俗权力特别是专制皇权信仰天道、敬畏天道,进而形成弃恶从善、改善民生的心理机制,而荀子的自然天道观解构了人们的形上信仰,不利于汉代士人上述政治目标的建立,故遭士人集团的抛弃。第四,汉代士人强化的天道权威被统治集团所利用,把其转化为麻痹民众、改善民风、稳定政权的统治工具,而荀子的自然天道观与统治集团的这一企图不相符合。
强中华
关键词:荀子天人观汉代自然之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