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454)
-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陆宏伟黎一鸣卢乐李崇辉余强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缺氧再给氧对肝细胞膜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损伤的分子机制
- 2015年
- 背景:建立人肝细胞体外缺氧再给氧损伤模型,模拟移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缺血再灌注所致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损伤的机制,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分析缺氧再给氧对肝细胞膜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体外大鼠肝细胞缺氧再给氧模型。肝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再给氧组。缺氧再给氧组又分为缺氧再给氧2 h、缺氧再给氧4 h、缺氧再给氧6 h组(分别为细胞缺氧3 h后再给氧2,4,6 h)。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含量变化,Real-time PCR检测HSP27、丝切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HSP27、丝切蛋白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光镜下缺氧再给氧各组梭形细胞显著增多,且脱落细胞明显增多;透射电镜下缺氧再给氧组与对照组相比内质网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密度深,糖原消失;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可见缺氧再给氧组纤维形肌动蛋白纤维荧光紊乱,形态明显改变,荧光染色明显减弱,平均荧光强度缺氧再给氧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R各组HSP27、丝切蛋白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表明缺氧再给氧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细胞内HSP27、丝切蛋白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从而影响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的正确装配以及减弱纤维形肌动蛋白的正常循环,进而改变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骨架。
- 张亚飞王加中吉鸿陆宏伟卢乐王晋龙尚皓黎一鸣
- 关键词:缺氧肝细胞肌动蛋白类HSP27丝切蛋白缺氧再给氧分子机制
- 小型猪简易原位灌注自体肝移植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 2014年
- 经典肝移植大动物模型建立手术难度大,不易掌握,且术后存在吻合口并发症以及排斥反应的风险,影响模型的成功率及术后长期观察。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用小型猪设计了简易自体肝移植模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刘阳黎一鸣杨鹏陆宏伟雷晓鸣卢乐
- 关键词:肝移植模型小型猪原位灌注自体动物模型建立吻合口并发症
- 肝移植肝动脉热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观察
- 2020年
- 目的制作小型猪自体原位肝移植肝动脉热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巴马小型猪模拟自体原位肝移植手术过程,对照组仅模拟手术过程,观察组在灌注结束后分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同时开放组、肝动脉缺血1 h组、肝动脉缺血2 h组,观察各组肝功能指标及肝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本研究成功制作巴马小型猪自体原位肝移植肝动脉热缺血再灌注模型;随着肝动脉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细胞缺血缺氧加重,进而导致胆汁淤积加重,并通过肝功能指标及电镜下观察结果得到验证。结论巴马小型猪自体原位肝移植肝动脉热缺血再灌注模型能很好的模拟手术过程,并精确控制肝动脉缺血时间。
- 杨鹏黎一鸣刘阳卢乐刘思达蒋金泉庞芳宁
- 关键词:小型猪肝移植模型
- 长时间冷缺血对供肝胆管细胞原纤毛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长时间冷缺血对供肝胆管细胞原纤毛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移植肝胆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8周龄雄性同基因近交系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供肝冷缺血时间为12h)与对照组(供肝冷缺血时间为1h),每组30只。两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采用改良Gao支架法重建肝动脉血供,支架法重建胆管。术后2、8、16周分别活杀5只大鼠,抽静脉血查血生化指标,切取肝脏标本分别用福尔马林、2.5%戊二醛及液氮固定,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肝内胆管细胞及原纤毛的变化,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分析法检测胆管细胞原纤毛α-tubulin、膜蛋白(PC-1、TRPV4及P2Y12)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汇管区胆管结构模糊或胆管消失,小叶间胆管部分上皮细胞脱落,胆管壁内胶原暴露,周围有较多的胶原沉积和炎细胞浸润,胆管壁内胶原暴露,部分胆管上皮细胞变形、坏死,原纤毛及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原纤毛α-tubulin、PC-1、TRPV4及P2Y12的表达逐渐减少。结论供肝长时间冷缺血可导致胆管细胞原纤毛结构及功能的缺损,与移植肝胆管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 陆宏伟余强李崇辉董家鸿
- 关键词:冷缺血细胞结构
- 冷保存、慢性排斥反应构建移植肝胆管病大鼠模型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建立大鼠移植肝胆管病模型并评估其意义。方法将大鼠按实验要求分为4组:(1)长时间(12h)冷保存组(n=24):同基因系近交系大鼠♂Wistar→♂Wistar,所获供肝于4℃UW液保存12h后行两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rat liverorthotopictransplantation,ROLT)。术中利用内支架管直接对合供、受体肝总动脉及肝外胆管;(2)慢性排斥反应组(低剂量环孢素每天1mg/kg,冷缺血时间1h)(n=24):异基因近交系大鼠♂DA→♂Lewis。供肝于4℃UE液保存1h后同法行ROLT;(3)对照组(冷保存时间1h)(n=24):同基因系近交系大鼠♂Wistar→♂Wistar,供肝于4℃UW液保存1h后同法行ROLT;(4)假手术组(n=24):♂Wistar大鼠,只进行开关腹手术。观察术后16周内各组大鼠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大鼠肝脏标本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在长时间冷保存组和慢性排斥反应组,术后大鼠意识恢复慢,胆道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肝内汇管区胆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明显。16周时可见肝小叶被增生胆管分隔,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增生胆管上皮细胞萎缩、坏死、胞浆消失,仅见固缩的细胞核。胆管周围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肝内小动脉闭塞或消失。结论通过供肝长时间冷保存或诱导慢性排斥反应可以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移植肝胆管病模型。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胆管病的理想模型。
- 陆宏伟张玉君余强李崇辉
- 关键词:大鼠模型冷保存慢性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