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5019)

作品数:6 被引量:69H指数:3
相关作者:裴艳东陈永胜商志文田立柱王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海平
  • 3篇海平面
  • 3篇海平面变化
  • 1篇大洋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划分
  • 1篇地层学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第四纪
  • 1篇动力机制
  • 1篇沿岸
  • 1篇溢油
  • 1篇异常值
  • 1篇月平均
  • 1篇设计水位
  • 1篇水位
  • 1篇台湾以东
  • 1篇碰撞检测
  • 1篇气候

机构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信息...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篇田丰林
  • 1篇陈戈
  • 1篇李培良
  • 1篇刘兰
  • 1篇李建芬
  • 1篇王宏
  • 1篇齐庆华
  • 1篇钟霖浩
  • 1篇田立柱
  • 1篇李欢
  • 1篇牟林
  • 1篇蔡榕硕
  • 1篇李琰
  • 1篇商志文
  • 1篇陈永胜
  • 1篇宋军
  • 1篇王兰宁
  • 1篇裴艳东
  • 1篇张启龙
  • 1篇于宜法

传媒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西北太平洋不同区域海平面变化特征分析
2013年
重点研究西北太平洋长期验潮站海平面变化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所选站点多年平均变化速率为1.71mm/a。结果表明,近岸区、大洋沿岸区、大洋区主要周期均为12个月;近岸区、大洋沿岸区、大洋区部分低纬度站点存在6个月周期;所有站点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信号;中高纬度地区年代际信号强于年际信号,热带地区年际信号强于年代际信号;近岸区、大洋沿岸区、大洋区站点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热带地区受ENSO影响强于中高纬度地区,热带大洋区受ENSO影响强于大洋沿岸区,热带大洋沿岸区受ENSO影响强于近岸区;受PDO影响较明显的站点位于25°N~40°N的中纬度地区。1993—2010年间,近岸区、大洋沿岸区、大洋区验潮站、大洋区T/P的主要周期均为12个月,但变化速率和季节变化振幅各不同,大洋区验潮站滞后其他区近1个月达到极值。
于海利李培良顾小丽丁晓亮公言华徐佳佳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被引量:48
2012年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陈永胜王宏裴艳东田立柱李建芬商志文
关键词:海相地层海平面变化晚第四纪渤海湾西岸地层学
台湾以东黑潮经向热输送变异及可能的气候效应被引量:13
2012年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序列水文再分析资料,通过估算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该断面黑潮热输送的低频变异特征,并探讨了热输送变异与我国近海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以及前期(前秋、前冬和春季)和同期(夏季)热输送变异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关联性。小波分析显示,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异常存在着显著的准2a周期振荡和约16a的年代际变化,且以上显著周期主要存在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另外,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变异的季节差异明显;50多年来,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呈现出长期增强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且各季节长期趋势也有所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低频变异可能是我国东部近海SST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回归分析发现,前期及同期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变异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变化有显著指示性,可能存在较大影响。
齐庆华蔡榕硕张启龙
关键词:热输送夏季降水
海上溢油可视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5
2012年
对海上溢油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海洋GIS及其碰撞检测等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具有高度沉浸感的近海海域海上溢油可视化信息系统。为了解决当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物理模型不完善、模拟效果差及功能缺失等问题,综合了几种权威物理模型,并采用粒子系统、GPU图形渲染和ColDet碰撞检测等方法进行了系统功能设计。测试表明,系统能较好地满足用户操作实时性、交互性和高度沉浸感的需求。
吕憧憬田丰林李勃陈戈
关键词: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粒子系统碰撞检测
不同CO_2浓度背景下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水变化机制被引量:1
2011年
关于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水的动力机制,历来有"斜压密度流"和"正压效应"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作为热盐环流(THC)重要组成部分的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水变化的动力机制是非常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基于德国Max-Planck气象研究所的大气海洋环流模式ECHAM5/MPI-OM,耦合海冰和陆面过程模式,分别设计了CO2浓度固定在1860年工业化以前的水平——280ppmv的控制试验以及针对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的3种不同温室气体排放假设(B1,A1B,A2)的预测试验,研究不同CO2浓度背景下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水变化的动力机制.在控制试验中,当法鲁海峡的高盐入流水增强时,格陵兰-冰岛-挪威海(GIN)海域的正压出流效应增强,同时高盐入流水的增加使得斜压效应导致的溢流水强度也增强,因此,影响溢流水强度的斜压效应和正压效应二者是统一的;而在CO2浓度增加的背景下,法鲁海峡溢流水强度的变化由斜压效应控制,丹麦海峡溢流水的增强则是正压效应的结果.
牟林宋军钟霖浩王兰宁李欢李琰
关键词:CO2全球变暖动力机制
月平均海平面变化对设计水位的影响——推荐一种计算设计水位的方法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2种高(低)潮序列统计了高(低)潮累积频率,一是从记录原点起算的高(低)潮序列Ⅰ,一是从月平均海平面起算的高(低)潮序列Ⅱ。可以发现:不同年份的高(低)潮序列Ⅰ的累积频率10%(90%)对应的潮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份月平均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差异引起的。同时也发现:不同年份高(低)潮序列Ⅱ的累积频率10%(90%)对应的潮位彼此比较一致,表明用不同年份的高(低)潮序列Ⅱ获得的结果在统计意义上是稳定的。为了得到安全稳定的设计高(低)水位,引人了月平均海平面特征极大(小)值。本文建议,设计高(低)水位取为月平均海平面特征极大(小)值与高(低)潮序列II累积频率10%(90%)对应的潮位之和。
于宜法刘兰李磊
关键词:稳定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