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3035)

作品数:57 被引量:992H指数:22
相关作者:吕世华陈世强张宇奥银焕李栋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1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数值模拟
  • 14篇值模拟
  • 12篇夏季
  • 12篇绿洲
  • 12篇金塔绿洲
  • 12篇边界层
  • 9篇气候
  • 7篇地表
  • 6篇边界层特征
  • 5篇降水
  • 4篇绿洲效应
  • 3篇地表能量
  • 3篇遥感
  • 3篇生态环境
  • 3篇气温
  • 3篇流域
  • 3篇陆面
  • 3篇环流
  • 3篇戈壁
  • 3篇河流域

机构

  • 50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兰州大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甘肃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兰州中心气象...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8篇吕世华
  • 12篇陈世强
  • 11篇张宇
  • 10篇奥银焕
  • 7篇李栋梁
  • 6篇鲍艳
  • 6篇韦志刚
  • 6篇文莉娟
  • 5篇陈玉春
  • 5篇孟宪红
  • 4篇李锁锁
  • 4篇胡隐樵
  • 4篇罗斯琼
  • 4篇胡泽勇
  • 4篇张强
  • 3篇王胜
  • 3篇左洪超
  • 3篇李振朝
  • 3篇张杰
  • 2篇文军

传媒

  • 36篇高原气象
  • 5篇中国沙漠
  • 3篇冰川冻土
  • 3篇Scienc...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物理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7
  • 10篇2006
  • 20篇2005
  • 19篇2004
  • 4篇2003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强迫耗散系统的有序结构和系统的发展(Ⅰ),最小熵产生原理和有序结构被引量:8
2003年
一个系统的发展总是由不可逆热力过程和非线性动力过程所驱动 .将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同考虑了动能变化的Gibbs关系结合起来构建的熵平衡方程 ,才能更好地描述大气系统的不可逆热力过程和非线性动力过程 .至今非平衡态热力学仅利用Onsager线性唯象关系证明了最小熵产生原理 .利用新建立的熵平衡方程和大气动力学方程的性质证明 ,最小熵产生原理在热力学线性区和非线性区都是普遍成立的 .且当热量输送平衡、水汽输送平衡和动量输送平衡时 ,系统达到不可逆过程最弱的最小熵产生热力学状态 .当系统又是动力平衡且无平流时 ,这种最小熵产生态就是定态 .在偏离平衡态的条件下 。
胡隐樵
关键词:最小熵热力学
金塔绿洲小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2
2005年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6非静力平衡模式,采用三重嵌套的降尺度方法,模拟研究了夏季金塔绿洲小气候效应特征。绿洲的存在改变了沙漠地区原有的环流结构和湿度分布;绿洲边界层低,沙漠边界层较高,绿洲较低的边界层结构实际上是一个保护层,使得绿洲大气中水分保存在较低边界层中,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绿洲地区感热通量小,潜热通量大;沙漠地区感热通量大,潜热通量小。通过能量和水分的非均匀分布驱动了绿洲环流,使沙漠区域产生上升气流,绿洲区域产生下沉气流。
吕世华尚伦宇梁玲罗斯琼
关键词:数值模拟
Simulation of oasis breeze circulation in the arid region of the Northwestern China被引量:12
2004年
In this paper, the process of oasis-desert circulation (ODC) is simulated by MM5V3.5 model through designing an ideal oasis-desert scheme and assuming that initial atmosphere is at rest (V= 0).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key of forming special oasis boundary structure is the difference of energy and water between oasis and desert. The evaporation of oasis surface consumes heat energy, and the low temperature of oasis causes an oasis breeze circulation (OBC), which drives an ODC with a downdraft over the oasis and an updraft over the desert. Later, the cold, dry and stable boundary over oasis is gradually formed, on the contrary,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over desert on the edge of oasis is hot, humid and unstable and its height is about 600 hPa. The updraft over the desert forms a wet ring that acts as a vertical wall weakening the low-level moisture exchange between the oasis and desert. The downdraft of OBC increases the atmospheric stability that reduces the oasis evaporation. The low-level outflow from the oasis (into the desert) prevents the dry, hot air flowing from the desert into the oasis. Thus an oasis self-preservation mechanism may be formed due to OBC. The horizontal area influenced by oasis is twice as oasis area and the vertical range is four times as oasis. The ODC is strong in the daytime and reaches the strongest at 17:00, and the influenced area is the largest at 20:00.
LU Shihua, AN Xingqin & CHEN Yuchun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关键词:OASIS
Offline experiment of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被引量:2
2004年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Beiluhe test of the Qinghai-Xizang railway in June 2002 are used as forcing field of the surface model to study the simulation performance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NCAR/LSM) can present the surface character tendency reasonably under observation forcing. In NCAR/LSM,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surface vegetation type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 have much difference to what is actually happening.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surface, we define the grassland vegetation coverage rate is 0.6, and the vegetation canopy is 0.15 m, and the displacement height is 0.10 m. Compared the results with the old model's parameter in experiment, we find that the simulation air (2 m) temperature and the ground temperature are close to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and the simulation temperature of peak value is better, and the simulation flux of the ground is sure to be improved too. So, if the surface and vegetation parameters are revised in LSM model, the simulation capability of the land surface process model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
ZHANG Yanwu, LU Shihua, FENG Qi, HUANG Jing & HU Zeyong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黑河流量和祁连山气候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87
2003年
利用黑河上游莺落峡水文站流量资料和选自祁连山区2280~3360m高度处的7个气象观测站平均的历年各月标准化降水量、气温序列,分析了1944—2000年期间黑河流量与祁连山区自然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的流量是过去57年中最大的10年,90年代有所减小,但主要表现在夏、秋季,而冬、春季仍然保持高流量。祁连山区气候演变存在非常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自70年代以来,除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外,秋、冬、春三季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干,尤其是秋、冬两季;自80年代以来,祁连山区气候明显变暖,各季气温显著升高,尤以秋、冬两季升温最快,这可能是冬季黑河流量显著增加,祁连山雪线上升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表明,黑河流量的增加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二是冬季气候的明显变暖。
李栋梁冯建英陈雷刘洪兰张杰
关键词:气候年代际变化降水量气温序列
准噶尔盆地冬季一个例低空风、温、湿场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05年
利用美国NCAR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 模拟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冬季局地小气候效应, 再现了山谷风环流和冬季“冷湖效应”。模拟结果与现有理论及观测事实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冬季大面积被积雪覆盖, 下垫面反照率大, 因此山谷风环流同黑河地区相比较弱, 但“冷湖效应”显著, 逆温特征明显, 最强可达10℃。
奥银焕陈玉春吕世华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数值模拟山谷风逆温
强迫耗散系统的有序结构和系统的发展(Ⅱ),广义能量极小值原理和系统的发展被引量:3
2003年
利用大气非线性动力学证明了广义能量极小值原理 ,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它是同大气非平衡态热力学最小熵产生原理在物理上是一致的 .前者表明 ,强迫耗散动力系统的终态广义能量达极小值 ;而最小熵产生原理表明 ,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开放系其终态时系统内部的不可逆过程最弱 .而且 ,系统广义能量达极小值和系统熵产生达极小值的终态一般是一个稳定的定态 ,它对应着系统的某种有序结构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低耗高效”的有序定态 .大气系统作为自然界一个典型的物理复杂系统 ,其最小熵产生原理和广义能量极小值原理隐示了自然界复杂系统的一个一般性原理 ,它总是趋于一个“低耗高效”
胡隐樵
关键词:最小熵动力系统
夏季金塔地区绿洲环流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研究了晴天时不同背景风场作用下的不同绿洲冷岛效应的三个个例。模拟结果显示,在背景风较强时,绿洲向四周辐散的风场不易形成,但是冷中心依然存在,只是中心会被环境风场吹离绿洲,而后再逐渐生成;或有时仅生成向背景风垂直方向辐散的风场。在背景风相对较弱时,可清楚地看到绿洲风场逐渐形成及衰退的演变,环境风场与同它反向的辐散绿洲风间的交界是次序进退的。对于不同个例,温度场和湿度场同风场的配合也不太一致。
陈世强文莉娟吕世华奥银焕张宇李锁锁
关键词:绿洲效应背景场金塔绿洲MM5模式
夏季黑河流域蒸散发量卫星遥感估算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依据空气动力学方法和蒸散发量时间尺度扩展方案,利用MODIS资料和气象资料,计算中国西北内陆河黑河流域复杂地形下,2004年夏季7月蒸散发量空间分布及总量。利用Landsat-5TM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估算地表水热传输过程时,采用高分辨率遥感资料的估算结果受下垫面非均匀性影响程度,明显小于采用中分辨率资料。通过"金塔实验"湍流观测资料验证表明,利用高分辨率资料估算日蒸散发量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对月蒸散发量计算分析表明,黑河流域海拔2000m以上祁连山区,7月平均蒸散发量是海拔2000m以下山前地区的2.2倍,而山前平原区绿洲(NDVI>0.10区域)平均蒸散发量又是荒漠戈壁地区的12.3倍。因此,流域中下游绿洲地区特别是农业灌溉区是夏季主要水资源消耗区。
田辉文军马耀明王介民吕世华张堂堂孙方林刘蓉
关键词:黑河流域夏季蒸散发卫星遥感
河西地区地表感热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07年
利用河西地区13个测站的资料和金塔试验资料,通过聚类分析和小波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地表感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地区13个站感热输送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5月或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3~4月份普遍急剧增大,在10~11月急剧减少。近50年间,河西地区大部分台站春季感热输送呈上升趋势,夏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春季感热通量的主要显著性周期为3年。河西地区中部春季感热变化与风速、地气温差变化的相关关系都比较好,在河西西部春季感热变化与风速的相关关系较好,而在河西东部春季感热变化与地气温差的相关关系较好。
李振朝韦志刚吕世华符睿
关键词:感热通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