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80438)
- 作品数:6 被引量:322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卫东刘红光范晓梅唐志鹏刘志高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地区间贸易流量的产业—空间模型构建与应用被引量:41
- 2012年
- 通过深入剖析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考虑到同业影响因子,重新构建引力模型,并引入空间滞后因子,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建立了估算区域间贸易流量的产业—空间统计模型,并在中国30个省区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以省区间农业、化工、通信电子3个产业贸易流量的估算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说明。结果表明:①空间统计模型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区域间贸易流量的估算可靠性;②随着空间权函数中带宽的缩小,贸易流量显得更加集中。因此,带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活动的空间集聚程度,不同行业应选取不同带宽;③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同业影响机制和贸易特征,农业输出地以中部地区为主,目的地以沿海地区为主,具有一定的同业竞争关系,而化工、通信行业的产业流动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内部,具有很强的同业合作关系。
- 刘卫东刘红光范晓梅陈杰唐志鹏
- 关键词:地理加权回归
- 城市活动碳足迹计量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10
- 2012年
-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不论是一个国家、区域,还是一个城市,如果仅仅立足于本行政范围内从表面上来制定应对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全局碳排放的不减反增。为了评估一个区域或城市生产消费活动对碳排放的全局影响,就需要引入碳足迹的概念。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尝试构建了一种计算城市活动碳足迹的宏观方法,并以北京市为例,计算了北京市2007年主要城市活动对本地和外地的碳足迹,进而对其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启示。
- 刘红光范晓梅刘卫东
- 关键词:碳足迹城市规划
- 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被引量:218
- 2011年
-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类型、动因、模式、效应等,而对产业转移的定量测算却少有研究。本文在严格界定产业转移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结果发现,中国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北上"特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受消费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消费带动下的产业转移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在出口带动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需求增加,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资源型产业转移,但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在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因此,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仍是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 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
- 关键词:产业转移
-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碳泄漏问题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2年
- 利用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表建立了碳排放泄露模型,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分解为消费、投资、出口引起排放量及进口避免排放量等部分.并推算了中国主要年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泄漏(转移)问题.结论认为:出口总量的增加是中国碳排放总量迅速增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贸易导致的碳泄露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强.
-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
- 关键词:碳排放
- 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被引量:32
- 2011年
- 研究对外贸易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可以分清我国碳排放的来源,有利于我国合理制定碳减排政策和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当前有关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大多没有处理好加工贸易这一重要因素。本文在理清区域间相互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复杂关系基础上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模型,构建了两区域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联系模型,将直接排放分解为消费、投资、出口三大最终需求的完全排放,并将进口避免的国内排放分解为进口消费、进口投资、加工贸易等部分,最终明晰了区域间贸易产生的隐含碳排放转移问题,并以中国为例进行计算说明。结论认为:中国出口加工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比例偏高的产业结构特点,是中国碳排放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贸易导致的净出口碳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强。
- 刘红光刘卫东范晓梅
- 关键词:碳排放
- 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模型及其在山西省的应用被引量:15
- 2012年
- 虚拟水贸易是实现水资源区域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区域间贸易模型和各地产业用水系数,构建虚拟水贸易模型,以模拟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格局。选取山西省为案例区,利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年鉴等相关数据,计算山西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结合山西省与全国其他省区的贸易关系,估算山西与其他省区的虚拟水贸易量,揭示山西虚拟水贸易的空间格局。主要结论有:①2007年,山西省用水总量为58.71亿m3,通过工农业产品贸易共产生了1.53亿m3的虚拟水净调入量,对本省水资源短缺局面有缓解作用;②通过农业贸易净调入虚拟水4.89亿m3,主要来自于新疆、陕西、河北、安徽等省区;通过工业产品贸易净调出虚拟水3.36亿m3,主要调往河北、江苏、山东、湖北、浙江和广东等省;③山西省虚拟水的来源地主要是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输出地则主要是东部沿海省份,与传统的虚拟水战略相违背;④在工业部门,主要的调出部门是能源相关行业,主要净调入部门则是制造业。建议山西省积极推行虚拟水政策,发展节水产业,通过工农业产品贸易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入虚拟水,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水资源利用空间格局。
- 李方一刘卫东刘红光
- 关键词:虚拟水投入产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