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科研启动基金(Z109021108)
-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3
- 相关作者:金晶炜程积民张宝泉井赵斌白于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陕西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新时期农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实务被引量:1
- 2014年
- 科研实施地气候、自然条件的影响和科研人员财务观念的淡薄形成了农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鲜明特色。在分析农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特殊性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农林高校科研经费实施全过程管理的难点,以农林高校财会人员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为第一视角,逐一给出农林高校科研项目申请、立项批复、研究内容执行与结题审计过程中财会人员的作用,提出财会人员应在科研经费预算申请细化、公务卡结算制度利用、财务审计规范实施等全过程经费管理中主动服务的新措施,以期为农林高校科研经费的高效管理探索出新思路。
- 周莉娜李平
- 关键词:财会人员农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 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苜蓿对土壤主要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5年
- 以渭北旱塬区生长年限为6年、11年、16年和21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研究土壤主要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来揭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对渭北旱塬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紫花苜蓿能够显著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土壤微生物量C和N(P<0.05),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点出现在第11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生物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微生物生物量可以更灵敏地反映土壤质量变化。综合考虑,渭北旱塬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在恢复11年后应当进行合理利用或进行其他人工干预以延长草地使用寿命。
- 张宝泉李红红马虎程积民金晶炜朱仁斌程光庆
- 关键词:渭北旱塬区微生物量土壤质量
- 渭北旱塬区土壤质量对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被引量:4
- 2014年
- 以植被恢复土壤效果评价7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渭北旱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综合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与对照(农地)相比,恢复年限为5年、10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和恢复年限为30年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均提高了土壤质量,其中10年紫花苜蓿草地恢复效果最好。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渭北旱塬区,种植牧草、建植乔木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 金晶炜苏纪帅白于井赵斌井光花张宝泉程积民
- 关键词:渭北旱塬区土壤质量灰色关联模型聚类分析
- 宁南山区土壤质量对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被引量:11
- 2014年
- 为了评价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该文以宁南山区7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选取0~10和>10~20 cm土层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优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与对照(农地)相比,恢复年限为5、10、15、20 a紫花苜蓿草地和恢复年限为30 a柠条林地均提高土壤质量,其中30 a柠条林地恢复效果最好。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展,在宁南山区,种植紫花苜蓿、建植柠条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研究结果为宁南山区植被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 金晶炜苏纪帅白于井赵斌井光花程光庆程积民
- 关键词:土壤植被聚类分析灰色关联模型
- Qt在图书馆特种文献典藏库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 2012年
- 特种文献图书的典藏通常需要较为严格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条件,还需提供文献储藏的实时影像以备事中监控和事后查验。为此,基于Qt应用程序框架软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适用于图书馆特种文献典藏库远程监测的嵌入式系统。该系统以S3C2440微处理器ARM 9开发板为控制核心,利用DS18B20型数字式温度处理器、HTF3000LF型Sensorway湿度传感器和ZC0301型中芯微摄像头等设备采集典藏库内的温度、湿度及图像信息,经专用的集成信息采集节点处理后,通过网络和控制室内的监控终端相连,实现典藏库环境多因子异常信息监测报警功能,为文献典藏工作提供高效的科学支撑平台。
- 周育红闫锋欣
- 关键词: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