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510B05)

作品数:7 被引量:205H指数:6
相关作者:宋新章肖文发张智婷张慧玲李冬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林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林隙
  • 5篇采伐
  • 5篇采伐林隙
  • 4篇次生
  • 3篇幼苗
  • 3篇次生林
  • 2篇土壤种子库
  • 2篇种子库
  • 2篇阔叶
  • 1篇杨桦次生林
  • 1篇幼苗更新
  • 1篇生境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松林
  • 1篇乔灌木
  • 1篇微生境
  • 1篇林隙更新
  • 1篇蒙古栎
  • 1篇阔叶红松

机构

  • 7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浙江林学院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吉林省白河林...
  • 1篇北华大学

作者

  • 6篇肖文发
  • 6篇宋新章
  • 3篇张慧玲
  • 3篇张智婷
  • 2篇李冬生
  • 2篇黄志霖
  • 1篇郭志华
  • 1篇李秀英
  • 1篇黄玲玲
  • 1篇张旭东
  • 1篇雷静品
  • 1篇巨关升
  • 1篇郭忠玲
  • 1篇高宝嘉
  • 1篇刘晓昕

传媒

  • 3篇林业科学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种子库特征被引量:11
2009年
研究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不同大小采伐林隙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非林隙林分中种子库储量远高于林隙,但多样性比林隙低;不同大小林隙内的种子库储量差异显著,其中50~100m2大小的林隙内种子库储量最大;随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林隙内的种子库储量减少,但多样性有所增加;林隙内不同部位间的种子库储量变化较大,且丰富度大小同个体密度大小的变化不一致;种子库中优势种突出,水曲柳、紫椴、山槐与色木槭4个树种的种子数量占种子总量的74.3%以上;地表凋落物层对种子落入土壤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在林隙形成初期,种子库的组成及数量主要由腐殖质层种子库决定,但随时间的推移枯枝落叶层种子库对整个种子库的贡献越来越大;林隙内土壤种子库同地上更新幼苗相似性不大。
张智婷宋新章肖文发高宝嘉张慧玲胡雁林国立红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采伐林隙杨桦次生林
林隙微生境及更新研究进展被引量:87
2006年
系统评述了国内外关于林隙干扰及更新的最新研究进展。林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干扰,是森林群落时空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不同的林隙干扰状况导致了林隙内光照的差异,进一步造成林隙内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形成了微生境的时空异质性。林隙干扰通过改变微生境而对幼苗的出土、存活、定居和生长产生重要影响。林隙内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很大,是幼苗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更新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量受林隙大小及幼苗在林隙中位置的影响。指出了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宋新章肖文发
关键词:林隙微生境幼苗
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采伐林隙种子库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土壤种子库是森林植物种群动态和森林更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该文通过对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0~10 cm)种子库取样并用物理挑选法进行分类,对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不同面积和年龄的采伐林隙内土壤种子库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不同面积林隙内种子库的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龄林隙内种子库的丰富度差异不大,但种子密度差异显著;林隙内不同部位间种子库的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差异较大,且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分别主要由腐殖质层和凋落物层决定;红松和色木槭在林隙内外种子库中均占据主导地位,显示出红松有良好的更新潜力;随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多样性增加但优势度下降的趋势;非林隙林分内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和种子密度高于林隙,但优势度低于林隙;与非林隙相比,林隙内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与更新幼苗的相似性较低,且随着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种子库物种组成与幼苗的相似性越来越低。
宋新章张慧玲肖文发郭忠玲黄志霖雷静品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采伐林隙阔叶红松林
落叶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对林缘不同光环境光能和水分的利用被引量:53
2006年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栎是长白山地区落叶阔叶林及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阳性树种。通过对长白山白桦林林缘及附近蒙古栎的野外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冠对林缘光照等的影响随距离林缘远近的不同而不同。林缘及附近区域的光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温度和水分条件等也有显著变化。②蒙古栎光合的日进程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的高峰值达20μmolCO2·m-2·s-1,未见明显午休;林外蒙古栎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均大于(或远大于)林缘和林内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表明蒙古栎在林外强光下生长最快;此外,对低光的高效利用显示蒙古栎可在林内低光环境正常生长。③蒙古栎在不同光环境下蒸腾速率的日进程为单峰型,林外最高可达近8mmolH2O·m-2·s-1。虽然蒙古栎在林外的蒸腾速率、日蒸腾量及水分利用率均较高,但与林内弱光环境相比,水分利用率增加的趋势略有降低,这是蒙古栎对林外强光环境的一种适应。④蒙古栎叶片的气孔导度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大,这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增加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快速生长。另外,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从早至晚呈增加趋势;随日PAR总量的增加,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呈降低趋势。弱光环境下胞间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固定CO2、增加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效率。
郭志华张旭东黄玲玲巨关升ChenJiquan
关键词:光能利用水分利用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采伐林隙乔灌木幼苗更新比较研究被引量:15
2008年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2个方面初步研究了杨桦次生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50m^2占7%,50~100m^2占21%,100~150m^2占36%,150~200m^2占29%,〉200m^2占7%。28.6%的林隙呈圆形,71.4%的林隙呈椭圆形。椭圆形林隙中55%为南-北方向,30%为东北-西南方向,15%为东南-西北方向。林隙一般由7~10株山杨、白桦或山槐被伐后形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密度和生长状况优于非林隙林分。在林隙形成初期,灌木幼苗在林隙更新中占绝对优势,但随着林隙形成年龄的增加,灌木将逐渐丧失其优势,乔木的优势则逐渐上升。除50~100m^2林隙外,乔木幼苗的平均高和平均基径均大于灌木,但都在100~200m^2林隙内最大。各大小级林隙内更新的主要乔木中阳性树种占大多数,但优势种各不相同。
宋新章张智婷肖文发黄志霖刘晓昕
关键词:采伐林隙次生林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幼苗更新动态被引量:47
2008年
采用样线调查法,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2个方面研究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50m^2的林隙占7%,50-100m^2的占21%,100-150m^2的占36%,150-200m^2的占29%,〉200m^2的占7%;林隙一般由7-10株山杨、白桦或山槐被伐后形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种类组成较简单,但分布极不均匀;林隙内更新幼苗的种数、个体密度、叶面积指数、平均高生长和径生长均优于非林隙林分;色木槭、花楸、山槐等适合于在林隙内更新,而水曲柳、山荆等更适合于在郁闭林下更新;随着采伐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林隙内的凋落物和土壤养分含量不断提高,更新幼苗的种数、个体密度显著增加,生长状况也明显提高,相比于非林隙更新,林隙更新的优势更加突出;由于林隙内的光照、土壤养分和凋落物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不同位置的更新状况差异也较大,3龄林隙的西缘最好,中心及北部最差,9龄林隙内规律不明显;〈50m^2林隙内的更新状况与非林隙林分相近,〉200m^2林隙内的更新最差,100-150m^2林隙内更新状况最优,不但幼苗个体密度大,而且叶面积指数、平均高生长和径生长也最好,这主要是由不同大小林隙内和非林隙林分光合有效辐射的强度差异较大造成的。100-150m^2是长白山杨桦次生林林隙更新的最适面积。
宋新章张智婷肖文发李冬生张慧玲
关键词:采伐林隙次生林
长白山区次生阔叶林采伐林隙更新研究被引量:21
2007年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两个方面研究了以椴树、色木槭和蒙古栎为主的次生阔叶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20 m2的林隙占42.8%,20~40 m2的林隙占23.8%,40~60 m2的林隙占33.4%。38.1%的林隙呈圆形,61.9%的林隙呈椭圆形,其中38.5%为南-北方向,46.2%为东-西方向,15.3%为东北-西南方向。林隙一般由3~4株采伐木形成,采伐木主要由椴树、蒙古栎和山槐组成。非林隙林分更新中灌木占优势,林隙更新中乔木占优势,且随林隙面积和形成年龄增加而增强。林隙内的树种多样性和更新密度明显高于非林隙林分。综合多样性随林隙面积和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优势种不同,以阳性树种占大多数。
宋新章李冬生肖文发李秀英
关键词:次生阔叶林采伐林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