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XMZ064)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荀利波陈伟李志伟李关平胡发稳更多>>
相关机构:曲靖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文化
  • 5篇文化适应
  • 4篇杂居
  • 4篇少数民族
  • 4篇民族
  • 2篇滇黔桂
  • 2篇文化变迁
  • 2篇文化认同
  • 2篇文学
  • 2篇习俗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效应
  • 1篇学术史
  • 1篇彝族
  • 1篇音系
  • 1篇音系研究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分布
  • 1篇三剑客
  • 1篇散居

机构

  • 11篇曲靖师范学院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云南能源职业...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红河学院

作者

  • 10篇荀利波
  • 1篇李丽菊
  • 1篇胡发稳
  • 1篇陈伟
  • 1篇杨剑龙
  • 1篇李关平
  • 1篇李志伟

传媒

  • 2篇广西民族研究
  • 2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黑龙江民族丛...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文山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策略——基于云南傣族、彝族、纳西族居住习俗的典型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人类依赖自然,更需要适应自然,所以人类文化在深层机制上都带有生态因素的烙印,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云南作为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聚居地,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历史积淀,使得云南成了众多民族及民族文化的汇聚地。傣族、彝族、纳西族的住宅样式、住房分配习俗、火塘文化是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他民族文化适应的结果,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主动适应和利用,对他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促进了和谐共生的多样化文化的形成。
荀利波李关平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适应文化现象
散、杂居少数民族概念辨析被引量:1
2015年
散、杂居少数民族是当前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并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受到关注。我们通过十余年中国知网载文篇名中含散、杂居少数民族及相关概念的名称使用及其内涵的梳理发现:作为一个特殊的、新的研究对象,同时因其自身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使得这一对象在概念界定上显得纷繁芜杂。因而,结合我国民族政策及民族发展现状,依据统一标准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对于多民族国家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民族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荀利波关云波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散居少数民族
崛起的边地:文学桂军“剑客”现象论
2017年
相隔18年的"广西三剑客"与"广西后三剑客"成为广西文坛独特的"剑客"现象。广西作家们善于在被"边缘化"的困窘中隐忍、蓄力,借力民族文化浓郁、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个性,逐渐在诗歌、小说及影视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创作实绩。但同时,走出边地的渴求与难以割舍的徘徊仍是常态。因而,确立文化自信,重审边地作为一种文学资源在文学创作和作家凝聚中的独特价值仍显必要。
荀利波杨剑龙
关键词:边地文学桂军
哈尼族青少年的文化适应及其心理效应被引量:1
2016年
文化适应是多民族国家社会融合的普遍现象,这种文化调适对人们的环境适应具有促进和消极双重作用。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云南省特有跨境而居的哈尼族青少年样本施测,然后基于869个有效样本数据,分析了他们的文化适应结构,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学校适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哈尼族青少年学生的文化适应呈非平衡性发展特点,教育促进效应极为显著,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适应文化变迁;文化适应是学校适应的一个核心前因变量,具有积极的直接和间接心理效应。本研究可为学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和增强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
胡发稳李丽菊荀利波
关键词:哈尼族青少年文化适应
《华英捷径》音系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1910年出版的《华英捷径》是一部供西方人学习西部官话用的教材。文章根据教材中的罗马字注音材料,整理出它的音系,并论证该音系的基础方言是20世纪初期的四川官话,再与《西蜀方言》比较,看其语音变化。
陈伟
关键词:传教士
麻栗坡壮族歌咏文化传承方式变迁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文山州麻栗坡县是云南壮族聚居地之一,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壮族歌咏文化是其中最具民族特征的艺术样式之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的不断加深,壮族歌咏文化在传承方式上发生了极大变化,导致了传承人的断层、文化主体联系的断层及传统与现代的断层。
荀利波王仙庆
关键词:文化传承文化断层
杂居少数民族的习俗变迁与文化适应——以马龙县月望乡苗族婚俗变迁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随着社会发展,族际交往的加深,杂居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日益突出。马龙县月望乡是苗族、彝族、汉族传统杂居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杂居各民族文化上也相互影响。以月望苗族婚俗为考察对象,经研究发现,苗族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深受汉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恋爱、礼物赠送、结婚仪式、婚姻解体和结亲禁忌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变迁,其变迁主要缘于外部生活环境影响下的自我调适,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是自我文化适应能力的显现。
荀利波李志伟
关键词:少数民族习俗变迁文化适应苗族
滇黔桂多民族“杂居"对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
2013年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和谐共处及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无疑对和谐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贵州、广西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民族杂居共处,形成了交错杂居、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局面。本文以云南、贵州、广西为中心,探讨"杂居"对各少数民族群体间的互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族文化认同等的重要影响,为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及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及部分地区民族间交流的客观限制,部分群体间"文化适应"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
荀利波
关键词:文化适应和谐文化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认同问题研究述评与讨论
2013年
全球化带来全世界发生变化的同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交往与联系得到加强,使得社会开放程度、文明程度、文化发展程度不断深化,学术界不仅注意到了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分析全球化对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大批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成果,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审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以"地方性"意识反观民族及其文化,会发现在对全球化时代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怎么影响、民族文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怎么变化、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变迁与认同及文化建设等问题还存在较大的阐释空间需要我们关注和探讨。
荀利波关云波
关键词:文化变迁文化认同
文学生态学研究——基于学术史梳理的讨论被引量:4
2017年
生态学自获得发展以来,似乎就已经因其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而担负起了重要而广泛的使命,以至于它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成为了被参照、借用、嫁接的思想和理论范式,并催生和拓展了新的研究视域。而一百五十余年的“生态学”发展,
荀利波
关键词:生态学学术史文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