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SH004)

作品数:10 被引量:101H指数:7
相关作者:刘燕舞杨华郭俊霞刘锐陈柏峰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农村
  • 6篇自杀
  • 2篇农村社会
  • 2篇农村社会转型
  • 2篇个案
  • 2篇个案研究
  • 2篇村社
  • 1篇中国农村妇女
  • 1篇田野调查
  • 1篇年龄
  • 1篇年龄分布
  • 1篇农村妇女
  • 1篇农村家庭
  • 1篇农村家庭养老
  • 1篇农村老人
  • 1篇农村青年
  • 1篇主体性
  • 1篇主体性价值
  • 1篇自杀率
  • 1篇未婚

机构

  • 5篇武汉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5篇刘燕舞
  • 2篇杨华
  • 1篇陈柏峰
  • 1篇郭俊霞
  • 1篇刘锐

传媒

  • 3篇开放时代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社会学评论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论“奔头”——理解冀村农民自杀的一个本土概念被引量:12
2014年
农民为什么自杀?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本土正统哲学出发,基于儒家传统对自杀的理解,以冀村农民自杀的田野经验为例,将农民的日常口头语言"奔头"进行理论提炼并用之分析了冀村农民自杀的原因。"奔头"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通过人的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愿望和价值,是支撑人一生的日常生活过程持续运行的动力机制,它包含了人活着所要面对的归宿、齐家和生活三个基本层次。农民自杀是由归宿、齐家、生活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奔头"这一人活着的动力机制失调所致。随着"奔头"三个层次的主要内涵发生变化,农民自杀的样态亦随之发生了变动。
刘燕舞
农村家庭养老之殇——农村老年人自杀的视角被引量:31
2016年
当前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是中国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生存困难、疾病痛苦、精神寂寞等是导致农村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家庭、家族、村组、民间组织和国家等支持主体的缺位或支持不足是导致农村老年人陷入困境后选择自杀的深层原因。更为根本的是,农村社会近几十年来所遭遇的制度与文化变迁,使得农村老年人丧失了可以获得任何支持的权威和权力。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的治本之策,是要强化村组集体的社会服务功能。
刘燕舞
关键词:家庭养老自杀乡村治理
“结构—价值”变动的错位互构:理解南方农村自杀潮的一个框架被引量:14
2013年
本文选取1970~2009年南方4个村133例自杀个案作为分析对象,重点分析了农村年轻妇女与老年人自杀现象,以理解1990年前后出现的“自杀潮”。文章运用“结构紧张”理论分析认为,农村自杀潮之所以在该时间点上出现,与当时农村社会结构和价值目标的快速变迁有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年轻妇女的现代价值目标渐趋形成,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权力却提升较慢;老年人传统的价值目标变动较慢,但他们在家庭和村庄结构中的权力和地位却下降较快,由此造成他们各自的结构与价值的错位搭配,其自杀正是‘结构一价值’错位互构的结果。随着农村社会变迁的推演,2000年以后两个群体的“结构一价值”不再错位,农村自杀潮退却。
杨华
关键词:家庭结构
反抗与绝望:农村社会转型中的未婚青年自杀被引量:9
2013年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中国农村,未婚青年的自杀,虽然不及已婚妇女和老年人多,但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从直接原因来看,未婚青年的自杀主要有三种:要求婚姻自主、家庭日常冲突、生活困境。青年接受了婚恋自主的观念,从而与父母产生了巨大的理念冲突,他们反抗父母,为了争夺婚姻自主权而自杀;青年有了个人主体意识,渴望通过努力来追求幸福,但在现实中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家庭和社会障碍,他们便以自杀反抗,或在绝望后自杀;未婚青年所面临的困境既有想象的,也有实在的,他们把困境当成绝境,绝望而自杀,既表明未婚青年思想单纯,也表明社会还不够多元,机会有限。从根本上说,未婚青年自杀的悲剧发生在现代性进程之中,青年一代接受了现代性理念,但社会未能彻底接受,也未创造实现这些理念的平台。
陈柏峰
关键词:未婚青年现代性观念
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婚姻关系与妇女自杀——鄂南崖村调查被引量:21
2013年
以鄂南崖村为例,可以透视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婚姻关系变迁对妇女自杀的影响。世纪之交之前,虽然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在观念上普遍被人接受,但尚未能广泛体现在婚姻关系实际中。面对男性的家庭暴力、婚外性行为、赌博等,妇女只能"闹离婚"而很难真离婚,不少妇女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自杀。世纪之交以来,由于社会流动加剧,妇女有了"逃婚"的现实可能性,加上农民观念的变迁,妇女主动离婚日益普遍且变得容易。妇女在婚姻市场中越来越占有优势地位,农村婚姻关系也变得富有情感性,甚至性愉悦也具有了一定的正当性。在此背景下,婚姻关系再没有导致过妇女自杀。诸种变化表明,农民正从生育孩子、延续香火的传统生活价值中解脱,在以平等及情感为基础的家庭生活中重新寻找归属,大胆追求个人现世的幸福。
郭俊霞
关键词:婚姻关系农村社会转型
农民自杀的年龄分布及其机理被引量:5
2014年
以华北一个满族村庄"早村"的农民自杀现象为个案,作者考察了自杀在该村老、中、青三大年龄群体中的基本分布特征。早村青年农民的自杀可以放置在父权制的框架与解放话语中获得理解,中年农民自杀与早村激烈的社会比较紧密相关,老年农民自杀则与新的代际关系失衡以及社会压力往弱势群体的转移有关。1990年代中后期是早村农民自杀现象发生变化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主要是青年农民的自杀,在此之后则主要是中年农民与老年农民的自杀,这种变化揭示了自杀的发生与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具有重要的相关关系。
刘燕舞
关键词:个案研究年龄分布
价值迷失与农村老人自杀——基于湖北京山J村的个案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农村老人自杀与结构转型、价值迷失有关,其诱因包括为子代着想、家庭矛盾、孤独无力、疾病困扰等。农村老人自杀的背后是农民价值系统的作用。农民价值可分为本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主体性价值。本体性价值是基础,社会性价值是重要补充,它们统一于伦理性的"过日子"实践中,共同受村庄文化网络规范。主体性价值是本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丧失后的伴生物,与现代性进村密切相关。家庭生活伦理性的丧失、村庄生活规范性的弱化造成农村老人本体性价值的坍塌、社会性价值的丧失和主体性价值的被迫选择,使其价值安放出现混乱,自杀成为归宿。
刘锐杨华
关键词:价值迷失主体性价值
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率演变的趋势分析——基于6省24村的回顾性田野调查被引量:8
2017年
基于在6省24村的回顾性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农村妇女自杀死亡数据,本文发现,从1980年至1994年间,农村面临的主要是青年妇女的自杀问题,经过1995年到1999年的调整转折期后,2000年以来,农村青年妇女自杀退潮,农村面临的主要是老年妇女的自杀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农村青年妇女自杀潮起潮落的主要原因。做实和扩充农村妇联组织功能,可以有效干预农村妇女自杀问题。
刘燕舞
关键词:妇女解放
农民自杀的类型及其社会分布逻辑被引量:6
2014年
以利害权衡为标尺,农民自杀主要存在着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报复型自杀与绝望型自杀4种理想类型。同时基于目的动机可分为12种经验类型,其中,利己型自杀分为逃避性自杀、脱苦性自杀和出气性自杀3种;利他型自杀分为殉节性自杀、减负性自杀和担责性自杀3种;报复型自杀分为辩诬性自杀、威胁性型自杀、惩罚性自杀3种;绝望型自杀分为价值性自杀、情感性自杀与生存性自杀等3种。社会整合和社会规范的强弱与农民选择自杀的类型高度相关。社会整合强度与社会规范强度呈现集聚的形态,其自杀类型向利他与报复或利己与绝望两端集聚;社会整合强度与社会规范强度均适中,其自杀类型的分布则显现出离散的特征。
刘燕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