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2014)
-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5
- 相关作者:朴玉王栋霍红潘海英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找寻诗意栖居之地——《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的“地方”诗学被引量:6
- 2014年
-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是当代著名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关于"9.11"事件的反思之作。奥斯特不拘泥于对"9.11"事件本身的亲历性描述,而是以世纪之交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等地的小人物的普通生活为内容,刻画其喜怒哀乐,彰显对和谐伦理关系的倡导以及人文关怀的吁求。多重地方书写对于主题的阐释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作品中人物不但通过在纽约布鲁克林等地亲身体验"地方恐惧"和"地方依恋",深化认知,审视自我;他们还在揭示美国社会暴力本质的基础上,探寻在所居之地进行乌托邦式建构的合理性,并且感悟文学作为虚拟之地所具有的抚慰受伤心灵,促进心智成熟、完善自我成长的重要作用。
- 朴玉
- 关键词:保罗·奥斯特伦理
- 弗洛伊德的语言观及其意义研究
- 2014年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自觉地蕴含和使用了语言学维度,他认为语言作为使无意识置于意识控制之下的一种治疗手段,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个系统,可以说弗洛伊德预言了索绪尔的结构。他发现的无意识的运作机制——压缩和置换——后来被用于解释语言的运作机制。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强调了象征的作用,并在之后的案例分析中意识到语言是在象征中被建立起来的,最重要的是他无意中发现了语言在被制度化之前的重要阶段:牙牙学语。
- 潘海英霍红
- 关键词:弗洛伊德语言无意识
- 多重记忆书写——论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被引量:20
- 2012年
- 《地之国》是美国作家约瑟夫·奥尼尔新近创作的小说,因对"9·11"之后当代人情感的深刻领悟和细微把握而赢得广泛赞誉。小说通过多重记忆建立的叙事时空不但有助于描摹普通人的心理状态而且还有利于阐发对自我、文化身份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运用记忆理论对《地之国》进行解读,着重考察该作品如何融个人记忆与自我审视、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于一体,进而以一种跨文化视野书写"9·11",并认为小说《地之国》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参与了对全球性暴力事件的记忆建构与评判性反思。
- 朴玉
- 关键词:记忆书写
- 承载历史真实的文学想象——论《愤怒》中的历史记忆书写被引量:7
- 2014年
- 菲利普·罗斯在其后期创作中,往往通过记忆书写再现历史瞬间,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胁迫,《愤怒》就是典型之一。这是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忆小说,以马科斯弥留之际的自传性记忆为主体,展现20世纪50年代年轻人在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冲突中的无奈与愤懑。作品对马科斯父母创伤记忆进行刻画,强调战争等历史事件强加给普通人的难以言说之痛,并以异故事叙事者的视角从事实和道德两个层面修正和补充马科斯及其母亲的"不可靠记忆",体现了罗斯追问历史并以文学虚构建构集体记忆的创作观。
- 朴玉
-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愤怒》记忆
- “我们也是受害者”——评哈米德在《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的文化创伤书写被引量:6
- 2013年
- 穆哈辛·哈米德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描述"9·11"事件前后美国穆斯林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出版以来受到文学评论界和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哈米德在其作品中突破对"9·11"事件本身的亲历式书写以及对个人心理创伤的描摹,以双重视角书写后"9·11"语境之下的个体创伤经历并积极建构文化创伤;从经济、文化等角度探寻"9·11"及其"反恐战争"等暴力行为得以发生的根源;积极言说文化创伤,倡导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沟通、彼此理解,体现出作家以文学承载文化记忆、以创作参与对时局思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朴玉
- 《恐怖分子》的文化想象与他者书写被引量:6
- 2012年
- 对于异文化形象的书写是一个表现行为主体主观意识的文化想象过程,想象主体由于受到个人经历、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了偏离异文化真实状况的偏见。本文从文化想象以及"他者"的批评视角,对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进行文本解读,探究其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想象特征,即厄普代克对于穆斯林形象的书写基于他本人对于异文化的主观臆想,沿袭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对于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东方式书写,折射出"9·11"事件后西方对"他者"文化的集体阐释。
- 朴玉王栋
- 关键词:《恐怖分子》文化想象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