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SH031)
- 作品数:38 被引量:359H指数:14
- 相关作者:李增元葛云霞李洪强周平平张晓琼更多>>
- 相关机构:曲阜师范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试论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历史演进与现代转向被引量:14
- 2016年
- 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农村社区及其治理先后经历了传统时期的"自我性"、近现代以来的"国家化、政党化"、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化"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当代乡村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转型与变革,城乡社会逐渐趋向一体、融合,与此同时,国家在农村社会治理上的政策及目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这些(变化)都对当代农村社区治理实践带来了较大冲击。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内外各种力量的综合推动下,当代农村社区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呈现出"复合化"特征,这些种种因素都在客观上推动着社区治理的现代路向转换。实现当代农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型,需要从价值目标、治理理念、治理进程、治理体系、治理机制、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
- 李增元
- 关键词:历史进程
-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变迁及社区治理变革被引量:15
- 2016年
- 从历史上来看,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经历了传统时期的内生性公共空间、建国后外力打造的政治性公共空间、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性与理性化公共空间几个发展阶段。在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中,在外力的干预下,诸多全新的社区公共空间正逐步成长与发展起来。在社区公共空间变迁中需要重建乡村社会,推动社区治理转型。总体上来看,可以通过强化服务空间提升新社区认同、经济利益重组及空间优化构造新社区内在联结纽带,为个体提供安全、庇护场所的基础上重建社会合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构造现代公共精神。另外,推动社区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及组织之间的衔接,以多层次的认同单位为基础夯实治理的社会基础。
- 李增元周平平
- 关键词:社会重建
- 集体产权与封闭乡村社会结构:社会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基于温州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6
- 2014年
- 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以村庄集体产权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系列基层社会制度,构筑了封闭的乡村社会结构,广大农民被内在地束缚在乡村大地上难以自由流出,离土无法真正离乡。同时,基于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员也无法真正流入并融入乡村社会。在现代化发展中,乡村社会基础不断发生质性变革,但是嵌入乡村社会的各种制度却成为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阻滞。由此,乡村社会的内在封闭、排外与现代社会的外在开放、流动形成矛盾与冲突,造成了当代农村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走出社区治理的困境,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从集体产权制度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基层社会制度入手进行改革,破除封闭、排外的乡村社会结构。
- 李增元葛云霞
- 关键词:社会制度
- 社区化党建:当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代转换被引量:24
- 2015年
-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经历了以生产队为载体的党支部"行政化、全能化"、行政村为载体的农村治理"领导者、决策者与支配者"两个阶段。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变迁,这些都推动着农村基层党建的现代转换。以当代农村新社区为载体实施社区化党建,能够顺应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当然,当代农村推进社区化党建,还需要结合农村现实基础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 曹亚雄柳李华
-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农村社区化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被引量:20
- 2016年
-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以农村新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化治理方式逐渐兴起,它对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农村社区化治理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治理的技术手段亟须创新,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够全面等;其推进面临诸多困境,如缺乏权威的法律规范指引,治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治理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完善农村社区化治理,需要国家出台城乡社区组织法,推动农村社区化治理走向法治化,保障多元治理主体的平等地位,形成多层次、协同性、包容性农村社区化治理体制机制。地方实践探索中要进一步创新农村社区化治理手段,推动农村社区化治理走向信息化;适应社会开放、流动的特征,拓展农村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通过多元路径培育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化治理。
- 李增元李洪强
- 赋权、放权与维权:转型期的农村基层善治及其实现途径被引量:7
- 2014年
- 切实维护"开放、流动、异质"社会中的农民生存与发展权利,保障农民作为公民所应有的各种权益,既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基层善治的重要目标。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民的基本权益受到损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尚未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权利与利益外延及内容的深刻变化,及时调整与基层社会的关系,向基层社会有序赋权、适度放权,并同时做实农民维权。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特征来看,"有序赋权、合理放权、切实维权"是实现农村基层善治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国家要赋予和保障农民经济权,做实公民"政治权",下放社会自组织权,以充分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 李增元程又中
- 关键词:社会转型赋权放权维权
- 新常态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 2016年
- 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管理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呈现出认同弱化、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社区治理服务水平不足等诸多困境。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建设模式,力求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配套制度完善等层面破解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困境。
- 胡敬娟李增元
-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
- 封闭集体产权到开放集体产权:治理现代化中的农民自由及权利保障被引量:15
- 2016年
- 集体产权是国家治理农村基层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集体产权背后体现着"国家—社区—农民"的关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集体产权归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受到国家和政府的计划和调控,国家通过对农村集体产权的控制构造出来一个同质、一体的社会结构,束缚着个体的行动自由及发展空间。改革开放后,随着体制性变迁,国家向乡村社会赋权与放权,"国家—社区—农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弹性与灵活,乡村社会获得了对农村集体产权的实际运行权利,广大农民经济自由发展空间迅速扩展。在现代社会,原有产权制度改革释放的能量发挥达到极限,广大农民的自由发展再一次受到制约。进一步扩展广大农民的自由发展空间,保障新时期广大农民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权利及权益,需要国家再次向乡村社会赋权与放权,推动集体产权的深度分离与开放,以自由、权利保障及服务供给获得基层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增强基层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 李增元李洪强
- 关键词:集体产权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动力机制——基于农业型地区和非农化地区的比较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管理服务、城乡一体化"四个层面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型与非农化地区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基础及出发点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我国农村地域的差异性,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会综合考虑本地发展战略规划、面临的现实问题、地方未来发展定位,社区治理需要投入的成本等综合因素,同时与上级政府下派的其他各种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在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实践中,地方政府往往会在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及精神的基础上,做出有利于地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
- 李增元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非农化动力机制
- 集体经济形式变迁与村庄治理形态转换研究——以鲁北M村为例被引量:5
- 2014年
- 本文旨在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探究城郊村集体经济形式变迁与治理形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联。文中呈现了在城镇化背景下的鲁北M村的集体经济形式从再集体化工业经济向集体土地非农化流转经济转变,以及村庄治理形态从干部支配型治理转向强人共治型治理的发展历程。在这一治理形态转换过程中,村庄权威从干部权威更替为强人权威,治理方式从专制转变为协商,治理载体从村委会转移到村代会。进一步的分析中,笔者发现,M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变迁与治理形态的转换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其内在作用机制为:村庄集体经济形式的变迁会直接带来村庄利益结构的重构,进而引发村民政治参与和村庄权威的重塑,并最终导致村庄治理形态的转换。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村庄集体经济形式变迁是影响村庄治理形态转换的核心因素。
- 姬生翔
- 关键词:城郊村经济转型政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