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235)
- 作品数:5 被引量:63H指数:3
- 相关作者:傅强毛锋吴永兴宋军唐剑波更多>>
-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青岛市林地生态格局评价与优化被引量:10
- 2012年
- 设计并在GIS平台上开发了基于智能体的生态格局评价模型,以青岛市及周边地区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地空间格局及生态网络保护框架对于物种生存与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现状相比,不同等级的生态网络框架对物种种群数量与物种迁移都有明显提升,且等级越高的生态网络框架提升作用越明显。然而仅仅依靠生态网络框架不足以使研究区域林地系统形成功能上的相互连通,因此,在分析研究区域现状土地利用格局基础上,提出与湿地系统结合,在胶州湾周围及大沽河干流地区增加林地的空间布局。通过模型模拟分析,发现优化后的林地空间格局结合生态网络框架能有效提升林地之间的物种扩散。基于模拟结果,为研究区林地生态格局构建提出如下建议:(1)保证现有的规模较大的林地不被破坏;(2)青岛市中部湿地系统可以作为新增林地的理想区域;(3)生态网络框架可作为青岛市建立城市组团间生态间隔的空间参考。
- 傅强毛锋王天青杨丙丰吴永兴李静
- 关键词:智能体模型
-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评价方法探讨
- 2012年
- 为保护城市群生态环境、合理控制与引导城市群建设用地的发展,对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进行了研究,指出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的分析视角,并进一步提出在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分析与决策的技术框架。以期为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提供科学的方法。
- 傅强宋军王天青
- 关键词:城市群
- 青岛市域耕地演变与模拟研究
- 2012年
- 利用空间二元统计和多项Logistic回归两种方法分析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及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耕地演变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是耕地消失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原因是各项人工建设,自然条件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空间二元统计分析方法可直观得到空间要素不同条件下耕地变化密度分布,并为多项Logistic回归参数选择提供依据。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进行土地利用/覆盖演变分析,在分析精度与驱动力解释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为预测未来演变趋势提供了准确的参数。
- 傅强毛锋宋军王天青
- 关键词:耕地变化
- 青岛市湿地生态网络评价与构建被引量:48
- 2012年
-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扩张不可避免,往往造成栖息地数量、面积、质量锐减、栖息地之间联系破碎等后果。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加剧了栖息地恶化过程。生态网络通过保护恢复重点栖息地及构建栖息地之间物质、信息及能量传播的连接廊道,在整体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青岛市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处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汇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易遭受外力破坏,且难以恢复。选取青岛地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在RS,GIS技术支持下,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法构建青岛市湿地生态网络,并利用关联长度指数、介数指数对网络的整体结构及斑块重要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路径成本阈值水平下,网络的连通性有很大差别;核心斑块中,胶州湾湿地、大沽河等具有较高重要程度;歇脚石斑块中,重要程度较高的斑块位于以胶州湾湿地为中心,以胶莱河、潍河河口,白马河、潮河河口及丁字湾为端点的连线上。在青岛市及周边地区划定"一心、二轴、一环"的湿地生态网络控制框架的策略,为青岛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城市发展空间选择提供科学方法与量化依据。
- 傅强宋军毛锋吴永兴姚涵唐剑波
- 关键词:生态网络湿地系统
- 生态网络在城市非建设用地评价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生态网络在非建设用地评价中具有划定非建设用地保护边界、评价非建设用地中生态类用地斑块、协调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开发三大作用。针对当前非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研究提出基于生态网络对非建设用地进行评价,以缓解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矛盾,并以青岛市为例,提出了生态网络构建流程,基于该流程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网络等级;在市域层面分析现状建设用地对生态网络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以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为重点,划定非建设用地的各类边界,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导则。
- 傅强宋军王天青
- 关键词:生态网络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