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SH082)
- 作品数:13 被引量:23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晴锋更多>>
-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 仪式隐喻、社会拟剧与家庭出柜被引量:3
- 2013年
- 同性恋者家庭出柜的表现形态与"通过仪式"和"社会拟剧"有诸多相通之处。仪式情境(神圣与世俗)、仪式过程("分离—过渡—重融")及其反结构性揭示了家庭出柜的结构与过程;拟剧分析则将家庭出柜置于社会表演的理论范畴,并具体展示了出柜展演过程的各要素,从而使家庭出柜中的阈限状态不再成为认识论上的无结构状态。人类学的"阈限"概念隐含的非结构化、未定义的、突变的特性为探讨规范性的世俗社会结构中身份地位与角色的转变与复合提供了基础。同性恋者在家庭出柜仪式中通过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分离、叙述、话语争辩与身份争夺等过程重新融入家庭。借助于仪式结构/过程、社会拟剧等理论工具可以展现同性恋者家庭出柜的内部结构及其动态演变过程。
- 王晴锋
- 关键词:仪式阈限同性恋
- “制造同性恋”--话语、身份建构与现代性的视角被引量:1
- 2014年
- 同性恋身份是现代性的产物。作为19世纪的发明,"同性恋"这一标签重构了同性爱欲者并使之成为具有共享身份与特性的族群。同性恋的历史书写、话语争夺、性主体意识与现代性等要素共同参与了"制造同性恋"的进程。大体而言,同性恋身份的建构过程可以分为历史寻根、经验阐释与族群建构三个阶段,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中可以区分出年龄—结构化、跨性别、职业化以及平等主义等不同的同性恋类型。现代性为同性恋亚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社会空间,现代同性恋世界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结构性特征。
- 王晴锋
- 关键词:同性恋身份话语建构主义
- 男同性恋者的性角色与性别角色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了解男同性恋者性角色与性别角色之间的区别。方法:采取定性研究中的滚雪球式个案访谈与参与观察。结果:通常认为同性恋者的性角色有"攻"和"受"之分,然而性角色并不总是与性别角色相一致,女性气质的男同性恋者在性行为中可能扮演主动的角色,反之亦然。性别角色与性角色之间无法相互推断。性角色和性别角色部分源于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划分,但性角色并不是完全由生理因素决定,攻、受行为并没有完全结构化。结论:男同性恋社群中"受"的角色占多数,这与长期的历史-社会塑造、文化心态有关。通过性别角色规范作为中介,文化对同性恋社群性行为的作用得以实现,从中亦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是如何建构行为的。
- 王晴锋
- 关键词:同性恋性别角色角色错位文化建构
- 文化缺失、代际差异与同性恋认同模式被引量:3
- 2013年
- 清末民初从西方传入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身份与传统中国的同性性行为之间存在断裂并缺乏传承性。现阶段的同性恋社群缺乏自身独特的亚文化、并正处于代际转变期,它仍有待于过渡到"形而上"的阶段,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同性恋者与年轻一代同性恋者之间存在明显代际差异。同性恋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缺乏角色规范、家庭文化的缺失、称谓模仿、"白咖啡与黑咖啡"四个方面。在文化缺失的状态下性行为成为性身份的促变因素并进而影响同性恋者的认同模式。老一代同性恋者的认同模式偏向于"以性为中心",而年轻一代则"以身份为中心"。身份认同的代际差异可能预示着同性恋者行为和认知模式的转变。
- 王晴锋
- 关键词:同性恋文化缺失代际差异
- 同性恋研究的范式之争: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被引量:2
- 2017年
- 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是同性恋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本质主义认为性取向是自然的、内在的本质,它由先天决定,并独立于社会与历史,不同性态之间无法真正发生转换。本质主义通常以阶段论或线性模型解释性身份的形成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现实是社会性的建构,它反对跨历史文化的性观念,认为性取向依附于文化,是关系性的和非客观的,同性恋是现代性的产物。建构主义否定规范性的社会类别和阶序等级。事实上,本质主义并不一定反同性恋,建构主义也未必支持同性恋,人们往往策略性地运用这两种范式进行自我辩护。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均无法充分地阐释性取向,自然与文化、先天与后天、生物特质与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着人类性取向的形成与发展。
- 王晴锋
- 关键词:同性恋本质主义建构主义
- 同性恋研究中的身份政治、亚文化及话语之争被引量:5
- 2016年
- 全球化背景下的酷儿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丹尼斯·奥尔特曼提出的"全球酷儿化"观点,强调跨时空的超稳定结构与同一性;另一种是福柯式话语分析,强调内在特殊的身份与类型。跨国同性恋身份和主体性涉及本土性与植入性之争以及第三世界的同性恋群体在面对西方性话语和性实践时如何自我表达的问题。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并不是平面化、单向度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和异质性,西方并非同性恋身份/文化的原点,亚洲和中国的同性恋也非西方的镜像和拷贝,同性恋研究应避免简单的"刺激-反应"身份生成模式。
- 王晴锋
- 关键词:身份政治
- 身份隐匿、族群分化与同性恋运动被引量:2
- 2015年
- 由于利益表达渠道缺失、社会歧视、文化偏见与制度压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性恋族群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分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主体的不可见性和族群认同感薄弱,进而无法共享统一的集体身份与文化。身份隐匿和族群分化状况下的同性恋运动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非抗争性的同性恋运动;另一种是同性恋消费主义,即"粉红经济",它彰显了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经济场域转换。同性恋族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自我特征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状态,非抗争性的符号表达和文化介入、表现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如家庭出柜)以及同性恋消费主义的渗透等,都可以被视作本土性的同性恋认同方式和运动模式。
- 王晴锋
- 关键词:身份认同
- 青年男同性恋者的生存现状与择友偏好被引量:3
- 2013年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同性恋社群逐渐在公共领域出现,其当前聚集特点主要有:以地方性同性恋组织为纽带、以关键人物为中心、以酒吧与公园等公共场所为地点,以及以互联网为虚拟空间等。除了这种聚集特征之外,同性恋者生存状态的另一面则是个体式、原子化的存在,伪装的、隐匿的生存特点使他们处于"流散身份"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对其择友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是,除了择友对象的类型化偏好之外,许多同性恋者在择友过程中注重感情,并倾向于寻求与维持长期、固定关系的伴侣。
- 王晴锋
- 关键词:同性恋
- 现代中国同性恋话语之发轫:嵌入性抑或本土性?
- 2014年
- 传统中国社会关于同性爱欲之关系性的话语镶嵌在社会权力等级结构中。民国知识分子从实用主义立场来看待同性恋现象,他们处于由西欧病理化的"性科学"话语和传统社会相对温和的同性爱欲话语构成的断裂式阐释链中,因此对同性恋的立场是模糊的。对民国同性恋话语的研究有两种视角,即强调内生性的本土文化观和强调外生性的现代性视角。民国时期尚未产生清晰的"同性恋"身份,同性恋者是作为"熟悉而陌生"的他者出现在公共领域中。
- 王晴锋
- 关键词:同性恋权力话语本土性嵌入性
- 红色酷儿理论:同性恋政治学的批判性反思
- 2017年
- 同性恋政治学经历了道德神学、医学规训和同性恋解放的过程,其中二元论是建构身份政治之基础。在同性恋理论的发展脉络中,酷儿理论对反思同性恋研究起到关键作用,但酷儿理论本身也充满张力。"红色酷儿理论"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阶级分析方法和酷儿理论,是传统酷儿理论的补充和批判性重构。借助这一批判性视角可以重新审视同性恋身份政治、"橱柜"政治神学以及同性恋压迫的本质。
- 王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