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128)
- 作品数:78 被引量:273H指数:7
- 相关作者:徐彬张连桥陈后亮黄晖聂珍钊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约翰·基伦斯《杨布拉德》对美国南方男性气概的伦理批判被引量:1
- 2014年
- 在基伦斯的长篇巨著《杨布拉德》中,"保护南方淑女的贞洁"被界定为南方白人男性气概的主要伦理诉求和衡量标准。然而,小说中约翰等南方白人男性在这一幌子下却在白人女性与黑人身上做出了种种良知泯灭、道德沦丧之事。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美国南方性别文化传统,通过对该男性气概特性的伦理分析,揭示约翰等白人男性种种道德失范行为背后的客观原因,以期为当下人们对男性气概的认知与学术界对男性气概的研究提供启示。
- 隋红升
- 奈保尔《河湾》中“逃避主题”的政治伦理内涵被引量:4
- 2015年
- 《河湾》出版后,V.S.奈保尔本人在访谈中曾做出"非洲没有未来"的论断。以此为依据,国内外学者普遍将奈保尔视为悲观的逃避现实主义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河湾》中奈保尔的确描写了后殖民语境下非洲腹地生活着的三个典型代表人群的逃避现象,在赋予上述现象丰富政治伦理内涵的同时,奈保尔提出并回答了"非洲为什么没有未来?"和"非洲如何才能拥有未来?"等有关非洲前途命运的问题。
- 徐彬
- 关键词:后殖民
- “不伦之恋”的伦理维度——从《洛丽塔》的悖论式误读说起被引量:3
- 2015年
- 《洛丽塔》从出版之日起就成为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而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纳博科夫以一种看起来体面、干净、道德的方式讲述了一段"不伦之恋"。既然《洛丽塔》讲述的是一桩伦理事件,那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深入到小说的伦理环境当中,考察这段"不伦之恋"所导致的人物伦理困境,情节的伦理张力,以及作家的伦理取向等小说的内在运转机制将注定是开启这部奇书之谜的密钥。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下,纳博科夫患有"道德冷淡"的"道德病"这一妄断不攻自破。他鲜明的伦理立场不但在"引子"中外化为小说的伦理主题,而且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伦理动力。《洛丽塔》也因此为后现代小说的伦理书写树立了一个典范。
- 王卓
- 关键词:《洛丽塔》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伦之恋
- 非洲文学研究在中国被引量:5
- 2016年
- 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六十年代,目前在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方面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不过在总体研究和国别文学研究方面仍有缺憾。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梳理了非洲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轨迹。在目前非洲文学研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从宏观上探讨非洲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显得尤为迫切。
- 黄晖
- 伦理责任与“生活的乐趣”:海伦·阿尔文的伦理困境被引量:1
- 2015年
- 易卜生的《群鬼》在不足24小时的剧情中展现了一个家庭悲剧。该剧的核心伦理事件即海伦苦心修建的阿尔文上尉孤儿院化为灰烬,从法国回来的儿子欧士华变为白痴,而连接所有事件的却是早已死去10年的父亲阿尔文。父亲身体的缺场与其象征物的在场交替出现是整个剧情的伦理线,而孤儿院的大火既是剧情的高潮,也是对所有伦理结的解构。海伦的伦理困境既引领着人们对伦理责任与"生活的乐趣"的思考,又揭露了鬼一样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对个人与家庭的毒害。
- 杨革新
- 关键词:《群鬼》伦理责任伦理困境
- “斯芬克斯的第三只手臂”——论《三臂人》中的身份危机与道德寓言被引量:1
- 2015年
- 爱德华·阿尔比作品的《三臂人》是一部有关"道德失控"的寓言,剧中主角"第三只手臂"的出现与消失喻示着人类"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及其复杂性,展示出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剧本围绕着"他自己"因为"第三只手臂"先后所遭遇的一系列伦理变故而展开,讲述了人们面对某种畸形与奇观趋之若鹜的怪像,由此引发的价值扭曲与道德失控的局面。论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紧扣剧中"第三只手臂"的出现这一核心伦理事件,剖析"他自己"的伦理遭遇与伦理选择的过程,探究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剧中人物道德失衡及背后的伦理动因,以此窥见剧作家的伦理旨趣:通过书写极端的道德失控,寄寓人们对于理想道德法则的向往与正确伦理秩序的呼唤。
- 张连桥
-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身份危机
-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流沙》中海尔嘉悲剧的原因
- 2016年
- 《流沙》描述了一位黑白混血儿女性海尔嘉因追寻幸福而不断变换生存空间但最后却以悲剧结局的故事。本文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追溯海尔嘉在伦理意识觉醒之后,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做出的伦理选择,并分析影响她做出伦理选择的因素。她通过不断转换自己的生存空间来与现实的伦理环境抗争并获取伦理认同,但由于失序的伦理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海尔嘉迷失了自我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致使她灵和肉都陷入了流沙之中。这是种族矛盾尖锐的时代环境下黑白混血儿不可逃避的悲哀与无奈。海尔嘉的悲剧值得深思,更给现实中的人们以教诲。
- 吴琳程立黎
-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伦理意识伦理身份伦理选择
-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游戏理论关系问题初探——聂珍钊教授访谈录被引量:3
- 2015年
-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黄开红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访学期间,先后两次采访了该院博士生导师聂珍钊教授,内容主要涉及到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游戏理论的学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聂教授认为:游戏理论对文学研究是否适用还值得商榷;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理是建立在伦理选择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论,它之所以能得到国内外文学批评界的极大关注,主要是由于它契合了当前文学批评的实际需要,将文学批评从一个只注重理论演绎而忽视文本分析的死胡同中带了出来。聂教授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些最新核心术语进行了解释,对文学的教诲功能与审美的关系发表了看法。
- 聂珍钊黄开红
-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游戏理论审美
- 在绝望中成长——评史盖乐的伦理选择被引量:1
- 2014年
- 在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我的妹妹,我的爱》中,主人公史盖乐通过三次伦理选择,使自己获得了伦理意识,在对真—假、善—恶、美—丑进行道德判断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人性和人格的提升。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照克尔凯郭尔的精神人性理论将史盖乐的成长历程划分为感性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其中'绝望'是人的精神成长的前提条件,论证了作者引用克氏理论的意图,从而挖掘出小说从讲述史盖乐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上升到探寻人类终极价值的哲学高度,并且指出史盖乐的成长之路是欧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有希望之路。
- 朱莉崔媛媛
- 关键词: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伦理选择成长小说
- 华裔美国文学中华人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的嬗变——以《望岩》和《莫娜在希望之乡》为例被引量:14
- 2016年
- 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望岩》以及任碧莲的《莫娜在希望之乡》,分别描述了美国华人杰克和莫娜对伦理身份的探寻与选择过程。杰克处于美国政府对华人实施"坦白计划"的背景下,经历了伦理身份错位、缺失到找寻和确定的历程,最终成为美国公民;而已经是美国公民的第二代华裔莫娜,则对家庭和社会赋予她的既定的"华裔"身份不满,自主选择了犹太伦理身份,探索对伦理身份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二者伦理身份选择的不同,既反映了美国城市中居住在不同社区的两个社会经济群体的华人的生存环境及伦理身份的差异,也反映出两代美国华人伦理身份意识的转变及华人伦理身份观念从二元到多元的变化。《望岩》直面历史,《莫娜在希望之乡》观念新颖,他们都为华裔美国文学创作开辟了新路。
- 苏晖
- 关键词:伍慧明任碧莲伦理身份伦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