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D200968)
-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作者:关秀茹杨威韩丽林春艳杜柏岩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心病支架术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评价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测定冠心病冠脉成形术(PTCA)联合支架植入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在该院行PTCA和支架植入术患者148例,取支架植入术前、术后1d,术后7d及术后12d肘静脉血,做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RP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PTCA联合支架植入术后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较术前低,呈递减趋势,且趋于正常,尤其是术后第7天和第12天与术前有显著差异,wilxon符号秩和检验的结果分别为S7=145,P<0.001,S12=5497,P<0.001;术后1d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S1=-135,P<0.05;术后1d外周血白细胞数与CRP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0.51,P<0.05。结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评价PTC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CRP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早期炎性反应及评估病情的敏感指标。
- 杨威孙喜娟关雪关秀茹
- 关键词:冠心病血管成形术白细胞C-反应蛋白质
- 流感病毒感染致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流感病毒(H1N1)感染血管平滑肌细胞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数量、增殖率、凋亡率及分泌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从细胞水平探讨流感病毒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通过细胞计数试验、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未感染病毒的细胞(对照组)和病毒感染后细胞(实验组),在不同时段(0h.6h、12h、24h、48h)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凋亡率和分泌IL-6、sFas、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0h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和凋亡率分别为10.39%和0.44%;6h后细胞增殖率(12.68%)和凋亡率(0.73%)均增加;12h增殖率达到高峰(18.Ol%),凋亡率反而降低(0.14%);24h后增殖率下降(12.89%),凋亡率明显增加(1.09%);48h增殖率进一步降低(7.07%),凋亡率达到高峰(4.61%)。各时期的细胞增殖率和凋亡率与0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数量、IL-6、sFas、PDGF均在感染12~18h达到分泌高峰,随后下降。实验组每个时间点的细胞数量,细胞因子的分泌量与0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感病毒感染血管平滑肌细胞后,使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发生紊乱,由此提示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细胞因子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关秀茹贾心媛俞晓晨张娜姜玉玲辛晓敏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流感病毒平滑肌细胞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2年
- 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某一器官在缺血预处理后,对远隔器官在随后发生的缺血事件中有保护作用。1993年Przyklenk等通过对狗的心脏左旋支进行预处理时,发现其对之后左前降支的梗死也能减少其梗死面积。
- 贾魁寇俊杰
- 关键词:心肌保护作用缺血预适应ISCHEMIA远隔器官梗死面积缺血事件
- 流感病毒感染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流感病毒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变化,以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流感病毒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运用染料结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流感病毒感染的不同时段(0、24、48、72 h)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情况。结果流感病毒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通过以上3种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0 h有基础水平的表达,随感染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高,感染24 h时达高峰,48 h开始回落,72 h表达量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显著高于未加病毒的对照组,各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感病毒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增加,因此推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
- 关秀茹王优良张萱林春艳韩丽杜柏岩
- 关键词:流感病毒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1年
-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动脉疾病,可引起冠心病和脑梗死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发达国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被称为“头号杀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和控制该疾病的必要手段,因此建立一种脂质代谢和斑块与人类相似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整体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杨威关秀茹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 自身抗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1年
-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多因素参与的炎症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AS有所加剧,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抗磷脂综合征。通过研究认为,几个潜在的自身抗原,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热休克蛋白65/60和B2糖蛋白I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新的认识,为人们找到了预防和治疗AS的新靶点。
- 孙喜娟关秀茹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自身抗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I
- 流感病毒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流感病毒(IV)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4例AMI患者和77例对照组IV-A、IV-B抗体及白细胞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AMI组IV-AIgG、IV-BIgG阳性率及IL-18、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IgG水平与IL-18、hsCRP呈正相关。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IV-A和IV-BIgG阳性均与AMI有相关性。结论 IV感染可能激发或加重冠状动脉内炎性反应,IL-18和hsCRP参与AMI的病理过程。
- 关秀茹马学华蒋丽鑫林春艳韩丽杜柏岩
- 关键词:正黏病毒科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白细胞介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