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067)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邹发生高建云苏栋栋吴兆录王新财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云南大学香港观鸟会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鸟类
  • 3篇群落
  • 2篇断裂带
  • 2篇生物地理
  • 2篇群落组成
  • 2篇裂带
  • 2篇阔叶
  • 2篇阔叶林
  • 2篇鸡足山
  • 2篇红河断裂
  • 2篇红河断裂带
  • 2篇常绿
  • 2篇常绿阔叶
  • 2篇常绿阔叶林
  • 1篇鸟类群落
  • 1篇区系
  • 1篇林内
  • 1篇类群
  • 1篇NORTHE...
  • 1篇WHITE

机构

  • 5篇广东省昆虫研...
  • 4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香港观鸟会

作者

  • 4篇邹发生
  • 4篇吴兆录
  • 4篇苏栋栋
  • 3篇高建云
  • 1篇彭逸生
  • 1篇罗康
  • 1篇张强
  • 1篇王新财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Chines...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广东省的鸟类及考察历程被引量:18
2015年
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北靠南岭山脉、东南面向南海,生态环境多样,鸟类种类丰富,但至今没有广东鸟类的总名录,既给广东鸟类保护与管理带来不便,也使研究者对广东鸟类的详细分布地和发现时间无法了解。本文系统总结与整理了各个时期不同学者在广东境内开展的鸟类调查记录。William Heine于1853年4月在广州获得金斑鸻(Pluvialis fulva)和针尾沙锥(Gallinago stenura)的标本,并由John Cassin于1856报道,开启了采集与记录广东鸟类的序幕。从此以后,Robert Swinhoe于1860至1873年间发表了记录广东沿岸鸟类的一系列论文。之后,John David Digues La Touche和Johannes Streich报道汕头的鸟类,Robert Vaughan和Kenneth Hurlstone Jones报道西江的鸟类,Rufolf Mell报道广东山区的鸟类,以及Pierre Jabouille报道了广东南部湛江的鸟类。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野生鸟类555种,其中25种鸟有1个以上的亚种在广东分布;本文标注了每种鸟第1次报道的参考文献,以供将来的研究者参考与查阅。在这些鸟类中,在广东繁殖的鸟有297种,并且以东洋界的种类最多,达211种,占繁殖鸟类比例的71.0%,古北界和广布种分别有25种和35种,占8.4%和11.8%。广东与广西繁殖鸟类种的相似性高于广东与海南岛繁殖鸟类种的相似性。迁徙鸟类是广东鸟类的主要类群,共有277种,占50.0%,而留鸟仅150种,占27.0%,另有128种鸟(占23.0%)在广东既有迁徙的,也有长年定居于此的。广东是迁徙鸟类重要的越冬地,而且是全球濒危鸟种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第2个主要越冬地。由于受饮食文化的影响,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被非法猎捕并且被食用,使其种群数量大大下降,其中,广东地区是受影响较严重的地区。
Richard W.Lewthwaite邹发生
关键词:鸟类区系
云南大围山和鸡足山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比较被引量:9
2014年
西双版纳的林下层鸟类以多物种、低密度为特征,而华南地区普遍以灰眶雀鹛单优势种为特征。为了探究云南其他地区林下层鸟类群落的特点是否类似于西双版纳以及云南的地形地势对林下层鸟类的影响,于2011年11月—2012年9月,采用雾网法研究了位于红河断裂带以东的滇东南大围山、滇西北鸡足山常绿阔叶林的林下鸟类群落。大围山张网5614网·h,捕获林下鸟类52种735只,隶属于13科3目;鸡足山共张网4731网·h,捕获林下鸟类45种413只,隶属于15科2目。大围山和鸡足山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低于西双版纳勐养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大围山和鸡足山优势鸟种占的比例高于勐养优势种的比例、尤其是灰眶雀鹛占的比例高,大围山和鸡足山两地的留鸟物种组成相似性高、而与勐养相差较远,大围山和鸡足山两地的候鸟的比例也高于西双版纳勐养地区候鸟的比例。本文分析了大围山、鸡足山和勐养的自然地理格局及其林下鸟类群落组成特点,认为云南红河断裂带对林下鸟类群落组成有明显影响。
苏栋栋吴兆录高建云罗康王新财邹发生
关键词:生物地理红河断裂带
云南大围山和鸡足山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比较
西双版纳的林下层鸟类以多物种、低密度为特征,而华南地区普遍以灰眶雀鹛单优势种为特征。为了探究云南其他地区林下层鸟类群落的特点是否类似于西双版纳以及云南的地形地势对林下层鸟类的影响,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采用雾...
苏栋栋吴兆录高建云罗康王新财邹发生
关键词:生物地理红河断裂带
海南热带雨林次生林边缘至林内鸟类群落组成与功能集团比较被引量:4
2013年
为探讨边缘效应对热带常绿季雨林鸟类群落的影响,作者以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距离森林边缘0–100 m(边缘带)、101–300 m(中间带)、301–500 m(内部带)的距离梯度,采用固定样点法和网捕法调查、比较其中的鸟类群落,分析次生林由边缘至内部不同距离梯度中鸟类群落组成与功能集团的异同。2010至2012年调查期间共记录93种鸟类。不同距离梯度中每个样点记录的平均物种数和平均个体数均存在显著差异,都是中间带最高、内部带次之、边缘带最低。森林专性种主要分布在中间带和内部带,这些种的数量也显著高于边缘带;森林广幅种主要分布在边缘带和中间带,其数量以中间带最丰富;非森林鸟类主要集中在边缘带,其数量明显高于中间带和内部带。食果鸟以内部带最高、中间带次之、边缘带最低;林下层食虫鸟、垂直层食虫鸟和食花蜜鸟在中间带最高、内部带次之、边缘带最低;地面食虫鸟和杂食性鸟,以边缘带最高、中间带次之、内部带最低;食谷鸟主要分布在边缘带中,中间带和内部带很少。食果鸟、食虫鸟和食花蜜鸟对森林的边缘敏感、逃避边缘栖息地,而食谷鸟和杂食性鸟偏好边缘栖息地。总之,边缘效应对海南岛森林鸟类多样性产生负效应。
高建云吴兆录张强苏栋栋赵仁东邹发生
关键词:次生林鸟类群落
Observations on breeding behavior of the White-eared Night Heron(Gorsachius magnificus) in northern Guangdong, China被引量:3
2013年
The White-eared Night Heron (Gorsachius magnificus) is a Class II protected species in China. It is difficult to observe in the field and its population is small.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a new distribution site in Nanxiong County,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where observations of an active nest were made from 4 May to 14 July 2012, the first time consecutive observa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a period of more than two months. The adults flew away from the nest at night, with a peak at 19:00-20:00 and returned in the mornings with a peak at 04:30-05:30. The peak time for feeding young was at 05:00-05:30, accounting for 26.5%of total feeding activities. No feeding occurred from 10:00 to 16:00.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of its behavior explain why the White-eared Night Heron is usually observed in the evening just before dark, or in the morning before sunrise, at least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There were about 67 days from hatching to fledging, longer than the fledging time of most heron specie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cover the entire period of parental care and fills a gap in previous knowledge.
高建云吴兆录苏栋栋钟平生彭逸生邹发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