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991002)
- 作品数:6 被引量:318H指数:6
- 相关作者:庄国顺袁蕙郭敬华王自发孙业乐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核分析技术在大气环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被引量:13
- 2001年
- 核分析技术 (尤其是中子活化分析 )以其检测限低、精密度高、不破坏样品等优点成为气溶胶元素分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核分析方法所产生的大量可靠数据对气溶胶领域研究近一二十年来的重大发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以中国气溶胶对太平洋生产力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为例 ,评述了近 2 0年来气溶胶研究的重大成果和发展 。
- 庄国顺郭敬华ZHOU QDuce R A
- 关键词:大气环境核分析技术大气污染中子活化分析全球环境变化
- 气溶胶、降水中的有机酸、甲磺酸及无机阴离子的离子色谱同时快速测定法被引量:37
- 2003年
- 建立了梯度淋洗 ,在14min内同时测定大气气溶胶和降水中的甲酸、乙酸、草酸及大气中海洋微生物硫释放源指示物甲磺酸 (MSA)与无机阴离子F -、Cl-、 2-NO、 3-NO、 42-SO 、 3-4PO 的新方法 ;线性回归系数达0.9983~0.9998 ,分离度7.260 ,相对标准偏差在5 %以下 ,检出限(S/N=3)达1×10-8 (w) ,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0 %~120 % ;确定了不同滤膜采集的气溶胶的最佳浸提条件以及最佳色谱分离操作条件 ;此法已有效地应用于我国实地采集的气溶胶和降水的组分分析。
- 袁蕙王瑛庄国顺
- 关键词:气溶胶降水有机酸甲磺酸无机阴离子离子色谱
- 大气海洋物质交换中的铁硫耦合反馈机制被引量:21
- 2003年
- 海洋表层水中的铁已被证明为某些大洋海区表层水生产力的限制因素. 1992年我们报道了在远洋气溶胶中检测到二价铁Fe(Ⅱ), 提出了大气海洋物质交换中的铁硫耦合反馈机制的假设. 最近在中国的沙尘暴样品中检测到了相当数量的Fe(Ⅱ), 其浓度高达1.8~4.3 μg@m-3, 占总铁的1.4%~2.6%. 气溶胶中硫和铁在沙尘暴期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 Fe, Fe(Ⅱ)和S无论在沙尘暴和非沙尘暴期间其浓度高峰均在粒径为1~3 μm的分级样品中. 在自然光照和紫外光照条件下, 加入三价铁后四价硫的氧化速度要比不加入分别快6.5和14倍. 气溶胶的Fe(Ⅲ)部分转化成Fe(Ⅱ)并产生OH@自由基把S(Ⅳ)氧化成硫酸盐这一过程, 可贡献北太平洋中部Midway岛地区所产生的非海盐硫酸盐气溶胶的约3%~20%. 上述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铁硫耦合反馈机制的假设. 气溶胶中的Fe(Ⅲ)还原生成可为海洋表层生物吸收的Fe(Ⅱ). 海洋表层的浮游生物随二价铁的增加而增加, 导致其排放物二甲基硫(DMS)的增加. DMS的增加又导致海洋大气中S(Ⅳ)及硫酸盐气溶胶的增加, 从而又导致生物必需的二价铁的增加. 如此反复循环不已. 大气和海洋中的这一铁硫循环耦合反馈机制可能直接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
- 庄国顺郭敬华袁蕙张兴赢
- 关键词:气溶胶沙尘暴海气交换气候变化
- 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本地源与外来源的区分——元素比值Mg/Al示踪法估算矿物气溶胶外来源的贡献被引量:43
- 2005年
- 提出了一种新的元素示踪法, 用于估算和区分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组成矿物气溶胶的外来源和本地源. 通过采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可覆盖北京所有地区的气溶胶、地面扬尘以及外来源代表地区内蒙多伦等地的表层土, 发现气溶胶中元素比值Mg/Al是区分北京地区矿物气溶胶本地源与外来源有效的元素示踪体系. 矿物气溶胶即沙尘、硫酸盐和硝酸盐为主的无机污染气溶胶, 和有机污染气溶胶同是北京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矿物气溶胶占总颗粒物(TSP)的32%~67%, 占细粒子(PM2.5)的10%~70%, 在沙尘暴期间分别高达74%和90%. 根据元素示踪法, 首次估算出北京地区矿物气溶胶中本地源与外来源的相对贡献量. 春季外来源占TSP的62% (38%~86%), 占PM10的69% (52%~90%), 占PM2.5的76% (59%~93%); 冬季外来源占TSP的69% (52%~83%), 占PM10的79% (52%~93%), 占PM2.5的45% (7%~79%); 而在夏季和秋季, 外来源仅占~20%. 外来源在冬春季对北京矿物气溶胶的贡献要高于夏季, 这显然与冬春季气候差异有关. 沙尘暴期间外来源贡献最高达97%, 成为北京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 韩力慧庄国顺孙业乐王自发
-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污染矿物气溶胶示踪法地面扬尘无机污染细粒子
- 2000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被引量:216
- 2001年
- 沙尘暴期间总颗粒物高达约6000μg· m-3, 比平日高近30倍. 主要污染源元素As, Sb, Se的富集系数比平日更高, 主要污染源不仅来自于北京局部地区, 而且来自于其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区域污染源. 污染源元素Pb, Zn, Cd, Cu相比于平日富集系数下降, 主要来源于北京地区自身. Al, Fe, Sc, Mn, Na, Ni, Cr, V, Co等9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均接近于1, 主要来自于地壳源. S在沙尘暴中含量高达10μg·m-3, 比平常高出4倍, 主要来源于长期传输过程中由气体到气溶胶的转化. 沙尘暴包含有大量的细粒子, 粒径小于2.1 和 9.0-m的部分分别占总量的16.1 %和76.9 %. 值得注意的是在沙尘暴中检测出Fe(Ⅱ). Fe(Ⅱ)为大洋表层水带去可供生物吸收的营养元素Fe, 从而导致表层生物二甲基硫排放的增加. 大气中的铁和硫的相互耦合及其正反馈过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 庄国顺郭敬华袁蕙赵承易
- 关键词:沙尘暴气溶胶颗粒物污染源全球气候变化粒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