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467)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苏国兴谷青史全良杨北宁胡文婷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大豆
  • 2篇子叶
  • 2篇子叶节
  • 2篇过氧化氢
  • 2篇二胺氧化酶
  • 2篇不定根
  • 2篇大豆子叶
  • 2篇大豆子叶节
  • 1篇多胺
  • 1篇亚精胺
  • 1篇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 1篇愈伤组织形成
  • 1篇藻毒素
  • 1篇溶藻效应
  • 1篇生物降解
  • 1篇生物科学
  • 1篇生芽

机构

  • 7篇苏州大学

作者

  • 5篇苏国兴
  • 2篇杨北宁
  • 2篇胡文婷
  • 2篇史全良
  • 2篇谷青
  • 1篇张凤芝
  • 1篇徐港明
  • 1篇高凤鸣
  • 1篇丰华
  • 1篇赵琪

传媒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株具有藻毒素降解和溶藻功能细菌的分离鉴定被引量:4
2016年
从太湖水华腐烂蓝藻中富集筛选出一株编号A-8的细菌。该菌株菌落圆形、灰白色,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阳性;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为溶血不动杆菌。根据以上结果,将此菌株鉴定为溶血不动杆菌。此外,对这株菌降解微囊藻毒素、不同生长时期的细菌的溶藻效果及溶藻专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菌在3 d时间里将藻毒素降解了30.4%;细菌通过分泌胞外物质溶藻,细菌在衰退期时胞外分泌物的溶藻效果最好;该菌还对瘤状念珠藻、颤藻等9种蓝藻有溶藻作用。
黄现恩谷青史全良
关键词:溶藻效应
生物科学专业开设“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实践
2021年
通过分析生物科学专业开设“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实践,对其课程设置目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和考核体系设置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尤其对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以及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和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指出生物科学类专业开设“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有利于学生强化与生物科学专业紧密相关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意识,巩固专业知识,拓宽就业面。
苏国兴
关键词:环境科学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一氧化氮对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部分物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以莴苣(Lactuca sativa L.)品种挂丝红种子为材料,用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和一氧化氮生物合成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浸种,研究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内含物质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浸种处理36 h,0.10 mmol/L SNP处理下莴苣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0 mmol/L、0.05 mmol/L和0.20 mmol/LSNP处理(P<0.05);在浸种处理12~36 h,0.10 mmol/L SNP处理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48 h后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减弱;1.00 mmol/L L-NAME浸种可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率。0.10 mmol/L SNP处理可显著降低莴苣种子淀粉含量(P<0.05)和增加可溶性糖含量(P<0.05);1.00 mmol/L L-NAME处理可显著抑制淀粉的降解(P<0.05),且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0.10 mmol/L SNP处理下莴苣种子α-淀粉酶、硝酸还原酶和脂肪酶的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β-淀粉酶活性在浸种36 h时达最大值后逐渐下降;1.00 mmol/L L-NAME处理下莴苣种子的β-淀粉酶、α-淀粉酶、硝酸还原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受到抑制。
杨北宁张凤芝苏国兴
关键词:莴苣一氧化氮物质代谢种子萌发
多胺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中二胺氧化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探究不定根再生过程中多胺对多胺氧化酶的调控机制,用外源多胺及多胺氧化酶抑制剂处理大豆幼苗下胚轴,检测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情况以及二胺氧化酶基因(Cu AO)表达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低浓度的腐胺、亚精胺和精胺都显著促进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生长,最适浓度分别为1.00 mmol/L、0.25 mmol/L及0.05mmol/L,高浓度多胺则对不定根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3种外源多胺最适浓度处理后Cu AO基因表达明显上调,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Cu AO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3种多胺处理中,腐胺处理的效果最好。Cu AO专性抑制剂氨基胍可显著抑制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生长,这可能与Cu AO活性受到氨基胍抑制有关。表明,Cu AO基因表达受外源多胺的诱导,多胺促进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生长可能与其诱导Cu AO基因表达以及促进酶的活性有关。
徐港明符杏丰华苏国兴
关键词:大豆下胚轴不定根腐胺亚精胺精胺二胺氧化酶
一株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缺陷短波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从太湖水华腐烂蓝藻中筛选出一株能够降解MC-LR的细菌,将其编号为Q3.经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研究发现,在实验条件下该菌能以MC-LR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7 d内可将初始浓度为0.96 mg·L-1的MC-LR降解为0.37 mg·L-1,降解效率达到61.5%.同时,本研究首次发现缺陷短波单胞菌能够降解藻毒素,并且在此菌种中扩增出了降解过程的关键基因mlr A,推测该菌可能与已报道的Sphingomonas sp.ACM-3962等菌具有相同的降解机制.
谷青赵琪史全良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生物降解
多胺诱导大豆子叶节愈伤组织形成丛生芽的机理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以栽培大豆幼苗子叶节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多胺氧化降解产物H2O2在大豆子叶节愈伤组织丛生芽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浓度为0.5 mmol·L-1时3种外源多胺(Put,Spm和Spd)都能显著促进大豆子叶节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丛生芽,其中Spd的作用最显著,Put和Spm作用次之,而亚精胺合酶抑制剂-环己胺(CHA)对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的形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此对应的是,外源多胺处理促进了子叶节外植体的二胺氧化酶(Cu AO)活性和H2O2含量水平。有趣的是,用多胺氧化酶抑制剂-氨基胍(AG)和H2O2清除剂DMTU分别处理,也可显著抑制多胺对大豆子叶节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丛生芽的促进作用;AG和DMTU在丛生芽分化上的作用,可能与AG处理导致外植体Cu AO活性和H2O2水平的降低,以及与DMTU清除H2O2的作用有关。研究结果暗示多胺降解产物H2O2可能参与多胺对大豆子叶节愈伤组织丛生芽的诱导。
高凤鸣胡文婷苏国兴
关键词:大豆子叶节过氧化氢丛生芽
多胺氧化降解在大豆子叶节分化形成不定根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以"吉林小粒7号"大豆种子[Glycine max(L.)Merr.]为材料,研究多胺氧化降解在大豆子叶节分化形成不定根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三种外源多胺(Put,Spd和Spm)都能显著促进大豆子叶节分化形成不定根,而亚精胺合酶抑制剂环已胺(CHA)对大豆子叶节分化出不定根有抑制作用;多胺氧化酶专性抑制剂氨基胍(AG)可显著抑制大豆子叶节分化形成不定根,与此相一致的是,外植体DAO活性和H2O2含量相应降低,内源多胺有一定的积累;H2O2清除剂N,N-二甲基硫脲(DMTU)处理可显著抑制大豆子叶节分化形成不定根,并可降低外源多胺对大豆子叶节分化形成不定根的促进作用.这些结果暗示,大豆子叶节分化出不定根的过程可能与多胺氧化降解有关,并且降解产物H2O2可能参与了此过程.
胡文婷杨北宁苏国兴
关键词:大豆子叶节二胺氧化酶过氧化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