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5B10-5)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孙大江刘晓勇张颖曲秋芝孙慧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施氏鲟
  • 2篇养殖
  • 2篇水温
  • 2篇温度
  • 1篇性腺
  • 1篇性腺分化
  • 1篇养殖水温
  • 1篇幼鱼
  • 1篇幼鱼生长
  • 1篇增重率
  • 1篇死亡率
  • 1篇小体鲟
  • 1篇肌肉成分
  • 1篇放养
  • 1篇放养密度
  • 1篇池塘
  • 1篇池塘养殖
  • 1篇PGCS

机构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3篇孙大江
  • 2篇刘晓勇
  • 1篇王秋实
  • 1篇孙慧武
  • 1篇麦丽开
  • 1篇曲秋芝
  • 1篇赵春刚
  • 1篇潘鹏
  • 1篇张颖

传媒

  • 2篇水产学杂志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施氏鲟的性腺分化及养殖水温对其性腺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起源、迁移和原始生殖腺的形成及分化。结果表明,施氏鲟PGC最早出现于1.5 dph(days post-hatching)的仔鱼中肾管(又称吴尔夫氏管)原基一侧的中胚层中。3~7 dph,PGCs数目增多,并聚集成细胞索,17~31 dph,PGCs沿肠系膜向肾管区下方迁移,并与生殖嵴细胞一起形成原始性腺;40~60 dph时成群的小细胞团由肾区向原始性腺迁移,原始性腺上皮细胞柱状;90~120 dph,原始性腺中出现生殖上皮和性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增多。180 dph以后,施氏鲟幼鱼性腺在组织学水平上出现光滑型(精巢)和褶皱型(卵巢)2种性腺组织结构,标志施氏鲟幼鱼性腺在解剖学水平上已经分化。本实验结果表明,孵化后31~180 d为其性腺分化的关键期。将孵化后56 d的仔鱼分别在不同的水温(27℃±0.5℃、24℃±0.5℃、21℃±0.5℃、18℃±0.5℃和15℃±0.5℃)中培育至210 d,组织学观察其性腺的发育和分化,结果发现,温度可影响施氏鲟幼鱼性腺分化的时间,但不影响其性腺分化的方向。高温(24℃和27℃)可使施氏鲟幼鱼提前性腺分化,其中27℃组较对照组(21℃)提前50 d,24℃组提前30 d;低温(15℃组)则延长幼鱼性腺分化的时间。施氏鲟幼鱼的性别分化不属于温度依赖型。
张颖孙慧武刘晓勇孙大江曲秋芝
关键词:施氏鲟PGCS性腺分化温度
水温对施氏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在电子控温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不同水温(15℃、18℃、21℃、24℃和27℃)对56日龄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小体鲟A.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组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W)差异不显著(P>0.05);在18~27℃范围内,体长绝对增长率(AGRL)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显著高于15℃组(P<0.05)。18~24℃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W)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在18~24℃范围内,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相对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24℃。18℃组小体鲟幼鱼的SGRL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SGRW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15~27℃温度范围内,小体鲟幼鱼的AGRW升高后降低,其中18℃和24℃的SGRW分别为0.61g/d和0.64g/d,显著高于其他组。15℃组AGRL最低(1.6mm/d),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小体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18~24℃,最适生长温度为18℃。在15~27℃范围内,21℃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SGRL、AGRL和体长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但27℃组存活率最低。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范围为15~24℃,最适生长水温为21℃。不同温度下,3种鲟幼鱼的肥满度变化不同,施氏鲟幼鱼的生长类型为强异速度生长,不同于小体鲟幼鱼与西伯利亚鲟幼鱼。在15~27℃范围内,3种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早期生长培育时应选用不同的培育温度。
麦丽开刘晓勇潘鹏孙大江
关键词:施氏鲟小体鲟温度增重率死亡率
放养密度对池塘养殖施氏鲟幼鱼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在24.4℃~19.2℃下,运用陆基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在静水土池塘养殖条件下放养密度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54.86±10.19g)的施氏鲟幼鱼饲养在高密度双面涂塑的聚乙烯编织步制成的面积16m2(4m×4m)、水深1.7m^1.9m围隔中46d,放养密度为2000、3000、4000和5000尾/667m2。结果显示:试验鱼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成活率随放养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随放养密度的增大显著升高(P<0.05),产量在放养密度为4000尾/667m2时最高,为352.27±22.38kg/667m2。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静水土池塘养殖施氏鲟幼鱼(50g左右)的适宜放养密度为3000~4000尾/667m2。
王秋实孙大江赵春刚
关键词:施氏鲟放养密度池塘养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