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2010-2-041)
-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任为张元国孙婧张彦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不同手术方式对VX2肿瘤侵犯兔下腔静脉预后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建立VX2肿瘤侵犯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动物模型,观察3种不同手术方式对实验动物预后的影响。方法成功建立VX2肿瘤侵犯IVC的动物模型,彩超下证实;将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分别予以彻底切除IVC和肿瘤、不予重建、彻底切除后人工血管进行重建处理,切下的IVC均送病检。分别于手术后每周彩超观察IVC,出现闭塞的IVC在DSA(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观察侧枝循环建立情况。观察实验动物自然死亡时间,并解剖。结果超声发现3周时所有实验动物均有肿瘤生长(2.75±0.91cm2),IVC管腔无明显狭窄(2.53±0.23 mm);DSA显示,人工血管中长期通畅率低,随时间变化实验组可见侧支循环建立和腹壁浅静脉增粗逆流;A、B两实验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C组(P1<0.05;P2=0.036<0.05);两实验组中A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B组(P3=0.04<0.05)。两实验组远处转移无差异,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彻底切除肿瘤可以提高实验动物的术后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兔IVC人工血管重建中长期通畅率低,且围手术期死亡率高,生存时间也较不重建组低。
- 张元国任为
- 关键词:下腔静脉动物模型手术方式
- 兔VX2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和以下下腔静脉动物模型生物学特点的对比
- 2012年
- 临床上腹膜后肿瘤侵犯下腔静脉(IVC)的临床报道较多,但难以在早期被发现,预后也极差。目前,临床上对恶性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以下下腔静脉处理原则、方式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兔VX2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和以下下腔静脉动物模型生物学特点。
- 张元国任为
- 关键词:生物学特点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动物模型肾静脉VX2
- VX2肿瘤侵犯兔下腔静脉的生物学行为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建立VX2肿瘤侵犯新西兰兔下腔静脉(IVC)的动物模型,并观察相应的生物学行为。方法经腹直视下,将VX2肿瘤组织块分别种植在28只兔肾以下IVC附近的软组织内,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术后每周在超声下观察肿瘤的大小、IVC和腹主动脉(AA)管径大小;DSA观察侧支循环建立。B组每周随机解剖4只,取IVC和AA做病理和免疫组化(PCNA)检查,并观察转移情况。结果 1.超声显示:所有肿瘤均种植成功,肿瘤面积大小与生长时间呈明显正相关(r=0.879),IVC管径与肿瘤面积大小显著负相关(r=-0.8295);4周时25%的IVC管腔闭塞,5周时达到91.7%。2.病理和免疫组化显示:3周时IVC管壁中见大量肿瘤细胞;5周时AA管壁中未见肿瘤细胞。3.DSA显示:IVC慢性受侵犯过程中侧枝循环建立良好。4.解剖观察:模型动物在第4周开始出现肝、肺和腹腔转移。结论 VX2肿瘤成瘤率高,其生长变化、对IVC的侵犯和远处器官转移均随生长时间而变化明显。
- 张元国任为张彦孙婧
- 关键词:下腔静脉VX2瘤
- VX2肿瘤种植于肾静脉上下建立的兔下腔静脉模型
- 2012年
-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恶性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以下的下腔静脉处理原则及方式还有争议,而类似的动物模型尚少见文献报道。目的:分别建立VX2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以下的下腔静脉的动物模型,观察并对比分析其生长,以及对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的影响。方法:将24只实验兔随机摸球法均分为肾静脉以上组和肾静脉以下组,分别将VX2肿瘤组织块种植在兔肾静脉以上、以下的下腔静脉附近软组织内,每周在超声下观察肿瘤的大小,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管径大小,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肿瘤均种植成功。两组肿瘤大小与生长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1=0.894,r2=0.879),下腔静脉管径及腹主动脉管径与肿瘤大小均显著负相关(r3=-0.663,r4=-0.834;r5=-0.826,r6=-0.870)。两组肿瘤大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93>0.05)。在观察期末,肾静脉以上组下腔静脉管狭窄不到50%,肾静脉以下组下腔静脉管已完全闭塞,且有效避免了对腹主动脉的压迫(狭窄不到50%),结果说明VX2肿瘤种植于肾静脉以下可以得到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 张元国任为
- 关键词:下腔静脉VX2肿瘤大小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