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1-26)

作品数:17 被引量:364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德梅赵广才杨玉双常旭虹范仲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1篇小麦
  • 9篇冬小麦
  • 4篇氮量
  • 4篇氮素
  • 4篇施氮
  • 4篇施氮量
  • 4篇小麦产量
  • 3篇中国小麦
  • 2篇氮肥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生理指标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土壤
  • 2篇籽粒
  • 2篇小麦高产
  • 2篇小麦高产创建
  • 2篇小麦生产
  • 2篇控水

机构

  • 22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山东农业大学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22篇杨玉双
  • 22篇王德梅
  • 21篇常旭虹
  • 21篇赵广才
  • 7篇范仲卿
  • 5篇亓振
  • 5篇冯金凤
  • 4篇马少康
  • 4篇张保军
  • 3篇杨万深
  • 3篇田奇卓
  • 1篇赵广方
  • 1篇刘鑫
  • 1篇陶志强
  • 1篇徐凤娇
  • 1篇王美
  • 1篇丁玉萍
  • 1篇丰明
  • 1篇郭明明
  • 1篇孙通

传媒

  • 6篇作物杂志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核农学报
  • 2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拔节至开花期控水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以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试验方法,应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拔节至开花期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特性和氮肥回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合理控水,提高氮肥利用率和降低氮肥损失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小麦吸收的氮素中,肥料氮占34.69%~39.74%,土壤氮占60.26%~65.31%;中度水分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70%)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干旱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55%)开花期植株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最低,湿润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85%)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最高;与干旱和湿润处理相比,中度水分处理显著提高花后籽粒氮素同化量,减少了当季施入氮肥的土壤残留量;与干旱处理相比,中度水分处理和湿润处理均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氮肥损失。综上所述,拔节至开花期中度水分处理为籽粒氮肥利用率最高的最佳处理。
范仲卿赵广才田奇卓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亓振
关键词:冬小麦控水氮素回收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被引量:54
2013年
小麦生长中后期进行一喷三防是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要点、注意事项、适宜地区等,以期为基层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及广大种麦农民正确应用此项技术,积极应对和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危害,实现小麦增产增收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马少康杨万深
关键词:小麦
中国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发展战略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中国的小麦生产管理技术需要经历逐步建立、改进、创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小麦生产管理技术现状及发展目标,阐述了中国小麦生产管理发展历程,以及如何进一步使小麦高产更高产,在高产的...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马少康杨万深
小麦产量及品质形成的环境效应与氮肥调控补偿研究
本试验主要研究生态环境与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氮肥的调控补偿效应。试验于2009~2011年在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北片的3个试验点(中国农科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农场、任丘市原种场、赵县新建原种场)进行同方案同...
常旭虹赵广方杨玉双王德梅
中国小麦发展潜力研究报告
通过深入考察和生产实践,科学分析相关资料,阐述了中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和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
文献传递
施氮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被引量:87
2012年
为了明确施氮量与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的关系,选用强筋小麦济麦20、皖麦38和中筋小麦京冬8、中麦8共2种品质类型4个小麦品种,研究了施氮量对其产量性状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N 0~360 kg/hm2的范围内,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有效缓解叶绿素降解,抑制旗叶全氮含量降低,缓解叶片衰老,延长旗叶功能期;强筋小麦品种比中筋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含量下降缓慢。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提高,施氮N 27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增加到360 kg/hm2时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开始下降。强筋小麦蛋白质产量和子粒产量高,中筋小麦穗数、穗粒数多,千粒重高。施氮有利于子粒出粉率、硬度、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的提高。施氮N 180 kg/hm2时可以显著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降低吸水率,面包总体评分最高。强筋小麦硬度大,蛋白质含量、出粉率和沉降值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长,面包体积大、评分高。
徐凤娇赵广才田奇卓常旭虹杨玉双王德梅刘鑫
关键词:施氮量冬小麦
生态环境与施氮量协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也直接影响到小麦籽粒的营养价值。不同地区、品种以及种植方式小麦微量元素营养品质不稳定。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协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位于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的北京、河北任丘和河北赵县,采用裂区设计,以试验点为主区,即任丘、北京、赵县;施氮量为副区,设5个氮素水平0、90、180、270、360 kg/hm2;小麦品种为副副区,为济麦20、皖麦38、京冬8号、中麦8号。收获后于每个小区中随机取样测定籽粒样品中Fe、Mn、Cu、Zn等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比较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显著性,分析不同试点生态条件与施氮量对小麦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生态环境下小麦微量元素含量的稳定性以及氮肥的调控补偿效应。【结果】1)小麦籽粒中铁、锰、铜、锌微量元素含量受生态环境、栽培因素及品种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各试验因子均对其有显著影响。其中以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差异越大,对小麦微量元素的影响作用越大。降水量可以影响小麦对铁和锰的吸收,锌则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试点纬度影响较大;土壤中的钾可以促进小麦对铁、锰、铜、锌的吸收利用。2)在0~360 kg/hm2施氮范围内,氮肥有利于促进小麦对土壤中铁、铜和锌的吸收,不利于锰的吸收积累。适当施用氮肥有利于缩小小麦籽粒铁、锰、铜元素含量的生态环境变异,提高其生态稳定性,但对锌元素试点间稳定性影响较小。施用氮肥对不同小麦品种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有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缩小小麦品种间铁、锰、锌含量的差异。【结论】栽培环境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大于遗传因素,即小麦籽粒微量元素�
常旭虹赵广才王德梅杨玉双马少康李振华李辉利贾二红陈枫
关键词:小麦生态环境施氮量微量元素
农牧交错区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及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揭示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及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于2008-2010年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交错区)进行试验。试验设置了3种耕作方式:常规翻耕、免耕留茬和留茬覆盖,比较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及小麦对施入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实施免耕留茬和留茬覆盖这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及非毛管孔隙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并且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适当改善小麦加工品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提高3%~4%,土壤残留量降低约1%,减少氮素损失约2%,相应地减轻氮肥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此外,小麦对上季残留氮素的利用受耕作方式影响较小。
常旭虹赵广才杨玉双丰明马少康王德梅毕玉强
关键词:小麦氮素氮素利用率
氮肥追施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9
2013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A1(中麦8)、A2(中麦175)和A3(轮选518)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3个氮肥基追比处理(B1,底肥∶拔节肥∶开花肥=5∶5∶0;B2,底肥∶拔节肥∶开花肥=5∶4∶1;B3,底肥∶拔节肥∶开花肥=5∶3∶2),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子粒产量和蛋白质组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肥和追肥总量相同的条件下,适当提高开花期追施氮肥的比例有利于抑制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的降解,提高叶片含氮量,延长叶片功能期;B3处理子粒产量及容重、千粒重和蛋白质产量均高于其它两施肥处理,其中B3处理的千粒重显著高于B2处理。品种间各产量因素间差异显著。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球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蛋白组分含量影响不显著。
冯金凤赵广才张保军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范仲卿亓振
关键词:冬小麦蛋白组分生理指标
中国小麦生产发展潜力研究报告被引量:92
2012年
通过深入考察和生产实践,科学分析相关资料,阐述了中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中国小麦的发展潜力及实现途径,探讨了中国小麦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小麦生产的发展目标及主攻方向,制定了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技术措施;根据生产实际和农民关心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本研究旨在为"十二五"期间中国小麦的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冯金凤
关键词:小麦发展潜力增产途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