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990)
-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4
- 相关作者:赵忠新吴惠涓王宗文杨洋徐兴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帕金森病患者疼痛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伴疼痛的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PD患者疼痛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118例原发性PD患者分为伴疼痛组与不伴疼痛组,调查他们的一般特征,使用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使用UPDRSⅡ、UPDRSⅢ、H-Y分期、HAMD-17、HAMA量表、PDQ-8分别评价患者的运动症状、疾病严重程度、神经精神症状、生活质量.使用PDSS-2、ESS和PSG评价患者的睡眠情况.并对两组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伴疼痛组病程长,UPDRS得分、H-Y分期、左旋多巴等效剂量、HAMD、HAMD、PDSS-2、PDQ-8得分均高于不伴疼痛组(P<0.05).HAMD和PDSS-2评分与是PD患者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VAS评分与PDSS-2评分有相关性,伴疼痛的PD患者与不伴疼痛患者相比,PSG主要表现为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下降,N1百分比增多、觉醒次数增多.结论 PD患者中,抑郁、睡眠障碍是疼痛的影响因素;PD疼痛与睡眠障碍有相关性;伴疼痛的PD患者夜间睡眠更差.
- 王雁杨月嫦兰丹梅陈瑛王宗文彭华吴惠涓赵忠新
- 关键词:帕金森病疼痛睡眠障碍
- 发作性睡病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
- 2016年
-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严重的睡眠-觉醒障碍疾病,发病年龄通常跨度较大,从儿童时期到50岁均可发病,在我国以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最为常见。发作性睡病主要表现为白天反复发作无法遏制的睡眠和夜间睡眠障碍,可伴或不伴猝倒发作。
- 吴惠涓徐兴黄蓓庄建华赵忠新
-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昼夜节律
- 发作性睡病的药物和行为心理治疗被引量:8
- 2013年
- 自1975年在法国召开了第1次发作性睡病国际研讨会以来,对发作性睡病的研究已历时37载。发作性睡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类终身性疾病,已证实发作性睡病伴猝倒发作型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下丘脑分泌素能神经元的选择性缺失。发作性睡病主要表现为白天反复发作无法遏制的睡眠、夜间睡眠不安、猝倒发作以及睡瘫、睡眠幻觉等。
- 吴惠涓杨洋王宗文赵忠新
-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心理治疗药物夜间睡眠终身性疾病
-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6年
- 发作性睡病是以日间过度睡眠、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和入睡前幻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睡眠障碍。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3)和《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1(Hcrt-1)的含量,将发作性睡病分为1型和2型两个亚型。
- 王宗文吴惠涓赵忠新
-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嗜睡猝倒
- 发作性睡病免疫学机制被引量:3
- 2013年
-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严重的睡眠障碍,其中猝倒型患者下丘脑大量Hypocretin(Hcrt)/Orexin能神经元缺失可能是自身免疫性因素选择性破坏下丘脑Hcrt能神经元所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发作性睡病发病率升高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疫苗接种、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而且遗传因素(HLA-DQB1*0602、P2RY11基因多态性)和自身免疫性因素(TCR-α基因多态性、肿瘤坏死因子-α)亦参与其中。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可暂时改善猝倒发作症状,但针对下丘脑Hcrt能神经元自身抗体或T细胞反应的治疗措施尚无确凿证据。随着对发作性睡病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其免疫学研究将是未来的热点领域。
- 吴惠涓杨涛朱嫣杨洋赵忠新
-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免疫系统疾病
- 重视中医中药对睡眠调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睡眠与觉醒活动不仅受到机体内在因素的影响与调节,而且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睡眠与觉醒活动也势必受到生物、心理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睡眠障碍发病率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中药,理应为睡眠障碍的预防与治疗研究作出贡献。
- 赵忠新
- 关键词:睡眠中医中药
- 发作性睡病患者自发性体动及体温昼夜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患者自发性体动及深部体温昼夜节律特点。方法共14例发作性睡病患者和14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和次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体动记录仪连续监测自发性体动1~2周并每日记录睡眠日记,于昼夜20个时间点测量深部体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作性睡病组患者夜间卧床时间增加(P=0.008),睡眠效率降低(P=0.001),入睡后觉醒次数增加(P=0.000)、觉醒时间延长(P=0.000),易出现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SOREMP,P=0.002);MSLT试验中平均睡眠潜伏期缩短(P=0.000),SOREMPs次数增加(P=0.000);夜间总活动量和活动度增加(均P=0.000),白天总活动量和活动度减少(均P=0.000),夜间与白天总活动量和活动度比值升高(均P=0.000)。两组受试者深部体温呈现明显昼夜节律变化,其中值、振幅和峰值相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7,0.730,0.488)。结论尽管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睡眠.觉醒节律和自发性体动的昼夜节律紊乱,但其对深部体温的影响并不显著,提示发作性睡病患者体温中枢的调节能力相对保留。
- 徐兴吴惠涓庄建华赵忠新
-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体温变化多道睡眠描记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