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5DFA90200)
- 作品数:18 被引量:222H指数:8
- 相关作者:张发旺陈立张胜张翠云何泽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家庄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 大柳塔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被引量:48
- 2010年
- 通过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水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查明了采煤塌陷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这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塌陷区土地复垦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大柳塔双沟采煤塌陷区为试验区,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采煤塌陷条件下的包气带土壤水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采煤塌陷造成塌陷区土壤层位在垂向上倒置、重组,引起土壤粒度、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使塌陷区土壤含水量比非塌陷区显著降低,在不同深度层(0~60 cm)分别减少14.2%~21.9%;在垂向分布上塌陷区土壤水分也表现出较强的变异性,其离散系数在不同深度(0~60 cm)与非塌陷区的差值在19.2%~50%之间。根据试验区0 cm、20 cm、40 cm、60 cm四个层面土壤含水量的Kriging插值等值线图显示,土壤含水量低值区均位于塌陷区内的塌陷坑部位,证明地表的地裂缝、塌陷坑、塌陷洞等塌陷形态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颇为显著。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降低、空间变异性增强直接导致了地表植被生存环境的恶化,地表景观被严重破坏。
- 赵红梅张发旺宋亚新荆恩春卫文韩占涛
- 关键词:采煤塌陷地统计学
-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
- 2009年
-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课题组历经3年多研究,查明了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选择大柳塔矿区和铜川矿区进行深入剖析,并利用德方提供的鲁尔矿区环境治理和矿区成功转型的经验,提出两个矿区能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优化方案,
-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能源基地开发过程环境治理
- 陕西某矿长期堆放的煤矸石对土壤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4年
- 分析研究了陕西某矿长期堆放的煤矸石对周围土壤环境的影响。在煤矸石山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和主要成分具有如下空间分布特征:随着与煤矸石山距离的增大,表层土壤中Cu,Zn,Pb,Ni质量分数逐渐变小,As,Cd质量分数基本不变;在土壤垂向剖面中,Ni,Cu,Zn,Pb质量分数在表层至30cm内较大,且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As,Mn质量分数变化不大。以背景值作为评价的标准值,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煤矸石山周围的土壤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和剖面50 cm深度内的土壤受到了轻微污染。通过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pH>7.5)对比,矸石山周围表层土壤和剖面土壤的重金属和主要成分质量分数符合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是表层土壤和剖面中部分土壤样品的污染指数大于1,说明污染物已经进入了煤矸石山周围的土壤,应注意防范。
- 侯新伟张发旺李向全刘玲霞王振兴赵红梅么红超高明
- 关键词:煤矸石重金属土壤污染评价
- 中原地区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通过对中原油田石油残留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实验研究,利用优化原位土著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修复技术,进行了土壤中石油残留污染的室内模拟降解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土壤中残留石油含量在13420.0mg/kg、10220.0mg/kg、8660.0mg/kg、时,经过56d微生物的降解实验,土壤中石油含量降解可达62.67%~72.4%,为土壤石油残留污染的修复提供了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张胜陈立李政红张翠云殷密英何泽孙振华马琳娜宁卓张发旺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修复
- 原位强化微生态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应用研究
- 2013年
- 通过对中原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强化微生态修复方法的研究,利用强化原位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种植首蓿草与调控土壤环境因子相结合的微生态技术,进行了土壤中石油的降解与修复应用。结果显示,土壤中平均石油含量在2898.25mg/kg时,经过99天强化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土壤中石油含量降为18.36mg/Kg降解可达99.37%,验证了原位强化微生态修复技术在中原地区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有效性,探索了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张胜陈立张翠云何泽殷密英宁卓刘雅慈张发旺
- 关键词:石油污染
- 中原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被引量:8
- 2011年
- 利用优化原位土著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河南中原油田石油残留污染土壤的野外修复应用研究。修复结果显示,土壤中残留石油含量平均在2 898.25 mg/kg时,经过99 d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土壤中石油含量降解可达99%以上,为油田区土壤石油残留污染的修复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张胜陈立李政红张翠云殷密英马琳娜何泽孙振华张发旺
- 关键词:土壤原位
- 神府东胜矿区采煤塌陷对水环境影响效应研究被引量:79
- 2007年
- 煤矿开采所造成的地面塌陷,已成为我国西部矿区危害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环境地质灾害,其对水环境的影响也最为严重,不仅导致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遭到破坏,造成水循环模式发生改变,而且引起水资源量急剧减少,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极度恶化。本文以西部煤炭能源基地神府东胜矿区为研究区,从地表水、包气带水、地下水及水体污染四方面,进行采煤塌陷对水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为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改善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 张发旺赵红梅宋亚新陈立
- 关键词:采煤塌陷水环境
- 中原地区植物-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试验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为修复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采用优化原位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与植物相结合的微生态技术,在试验区均匀加入了优化菌群制剂,并调控了土壤温度、氧和营养物质等,进行了土壤中石油的降解与修复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土壤中修复初期平均石油含量在2898.25mg/kg时,经过99d的植物-微生物的修复技术,土壤中石油含量降解可达95%以上。验证了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在中原油田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有效性,探索了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 张娟娟张发旺陈立张胜郝彦珍
- 关键词:石油污染降解率
- 陕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态修复试验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为修复陕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采用优化原位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与地质环境相结合的微生态技术,在试验区均匀加入了3%的优化菌群制剂,选择优化出的菌群初步鉴定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放线菌属(Actinomayces)、真菌类的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等,调控了土壤温度、含水量、氧和营养物质等,进行了土壤中石油的降解与修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土壤中人为添加石油平均含量在2318.5mg·kg^-1时,经过11~32d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土壤中的石油含量降解可达68.47%~84.30%,而对照区土壤中人为添加的石油含量变化不大,降解率基本在10%以内,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中石油降解是缓慢的。这个试验验证了地质微生态修复技术在陕北黄土区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有效性,探索了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 张胜陈立崔晓梅薛杉张翠云蔺文静李政红殷密英马琳娜张发旺
- 关键词:陕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原位
- 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7
- 2009年
- 为修复陕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地下水,采用优化土著微生物菌群的生物技术,进行了地下水中石油的降解与修复实验研究。在实验装置内加入了1.5%的优化菌群制剂,优化出的菌群初步鉴定主要有: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放线菌属、真菌类的青霉属和曲霉属等。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装置中人为添加石油含量为182.5mg/l、862.5mg/l、1695.0mg/l时,经过28~37d的微生物修复,地下水中石油的降解率为27.47%-92.46%,而无菌对照中的石油含量变化在5%以内,说明在无菌条件下地下水中石油降解缓慢。该实验过程验证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石油污染修复中的有效性,探索了应用的可行性。
- 张胜毕二平陈立崔晓梅张翠云韩占涛赵红梅张发旺李政红
- 关键词: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