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10004-213)

作品数:14 被引量:72H指数:5
相关作者:曹开源徐霖何霞张定梅王铸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病毒
  • 3篇手足
  • 3篇手足口
  • 3篇手足口病
  • 3篇流感
  • 3篇基因
  • 3篇分离株
  • 2篇质粒介导
  • 2篇流感病毒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耐药
  • 2篇进化分析
  • 2篇抗原
  • 2篇甲型
  • 2篇甲型H1N1...
  • 2篇病毒分离
  • 2篇病毒分离株
  • 1篇单胞菌
  • 1篇单克隆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 2篇广州市疾病预...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佛山市妇幼保...
  • 1篇广州呼吸疾病...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市皮肤病...
  • 1篇哈励逊国际和...

作者

  • 9篇曹开源
  • 6篇冯发深
  • 6篇王铸
  • 6篇张定梅
  • 6篇何霞
  • 6篇徐霖
  • 3篇许沙沙
  • 3篇黎孟枫
  • 3篇关琳琳
  • 2篇吴新伟
  • 2篇余广超
  • 2篇余楠
  • 2篇车小燕
  • 2篇常彦敏
  • 2篇李魁彪
  • 2篇狄飚
  • 1篇江润昌
  • 1篇蒋力云
  • 1篇和鹏
  • 1篇张崇

传媒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病毒学报
  • 1篇检验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14
  • 8篇2012
  • 5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CHO病毒9型致手足口病实验室鉴定1例被引量:1
2012年
1病历摘要 患儿,男,1岁11月,4 d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热,次日发现口腔疱疹,伴刺痛及进食减少,无咳嗽、流涕。双手、双腿、双足出现散在红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部分溃破,入院诊断"手足口病"。患儿入院后抽搐1次,表现为双上肢抖动,双眼上翻,持续2 min自行缓解,无口吐白沫。体格检查:体温38.1℃,脉搏120次/min,呼吸25次/min,体重10.5 kg,营养中等,发育良好,
余楠潘玉先郭敏何思杰林裕龙蒙育林车小燕
关键词:手足口病
2010年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株HA基因变异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比较2010年广州市分离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和2009年中国大陆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的变异情况,为甲型H1N1流感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广州市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病人的咽拭子标本,用H1N1流感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扩增分离到的H1N1病毒HA片段,测序后与2009年的H1N1毒株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抗原位点和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426份标本,甲型流感阳性211份,其中H1N1流感4株,与2009年分离的甲型H1N1流感相比,有12个氨基酸碱基位点发生了有意义突变,其中6个位点位于抗原位点上;4株毒株HA基因145位氨基酸都发生了变异;其中2株毒株在第180位氨基酸位点的抗原位点发生了变异。进化分析表明4株毒株与2009年中国大陆分离的8株毒株进化关系较远。结论 2010年广州市甲型H1N1毒株与2009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异。HA基因145位和180位氨基酸位点变异对H1N1毒株抗原变异有重要意义。本文分离的A/Guangdong/ZS03/2010(H1N1)和A/Guangdong/ZS01/2010(H1N1)毒株可能已经发生了抗原性漂移。
许沙沙常彦敏徐霖冯发深何霞王铸张定梅黎孟枫曹开源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血凝素抗原决定簇
2009年肠道病毒71型广州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2009年肠道病毒71型广州分离株GZHY09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分析比对。结论从GenBank上选不同地区的EV71全基因组序列,设计相互重叠的覆盖病毒整个基因组序列的12对引物,采用RT-PCR扩增出12个基因片段,通过测序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并参考国内外各EV71基因型的分离毒株,用MEGA4软件进行进化树分析,用DNAStar软件中的MegAlign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2个重叠基因片段序列拼接获得EV71全基因组序列,共7404个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在VP1区,GZHY09株与中国大陆的Anhui08、Zhejiang08、Shenzhen08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高,其中以Anhui08最高(97.7%)。结论 GZHY09属EV71病毒的C4亚型,与近年我国大陆地区流行的EV71株在进化上属于同一基因型,与Anhui08、Zhejiang08、Shenzhen08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常彦敏许沙沙徐霖冯发深何霞王铸张定梅黎孟枫曹开源
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
广州地区流感病毒和人博卡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调查2010-2011年广州地区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流感病毒(IFV)和人博卡病毒(HBoV)的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方法】采集2010-2011年广州市5家哨点医院共3 460例符合条件的有发热伴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同时进行相关临床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采用普通和巢式PCR方法检测IFV和HBoV的核苷酸,分析IFV和HBoV的流行情况和时间、人群分布特点,对IFV和HBoV均为阳性的样本进一步进行副流感病毒等5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检测,以了解多重感染的状况。【结果】3 460例病例中,IFV和HBo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1.13%和1.68%;731例IFV阳性标本中,甲、乙、丙型流感病毒(FluA、B、C)的比例为558∶172∶1,其中481例(66.75%)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58例HBoV阳性病例中44例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75.86%)。IFV和HBoV病毒的检出均与年龄关联,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分别为15~34岁和0.5~1岁。IFV和HBoV的发病高峰分别为7~8月和5~6月。5例检出HBoV与IFV的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0.64%,其中1例为IFV、HBoV和人冠状病毒(HCoV)的三重感染,HBoV阳性的成人患者的混合感染率为50%。【结论】2010-2011年甲型流感病毒仍是广州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主要病原之一,青壮年检测率较高,夏季为流行高峰;人博卡病毒为全年散发,5-6月发病率较高,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成人病例中人博卡病毒与流感病毒的混合感染率较高。
何霞冯发深王铸徐霖张定梅关琳琳郑芸周荣曹开源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人博卡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2008年-2010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流行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2008年-2010年期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中CoxA16和EV71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咽拭子及肛拭子标本,用Real-time PCR同时检测总肠道病毒、CoxA16和EV71。结果: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总肠道病毒阳性率分别为9.28%、37.85%和61.76%,其中,CoxA16的阳性率分别为32.35%、55.00%和31.59%,EV71的阳性率分别为29.41%、13.33%和67.39%。2008年-2010年,总肠道病毒阳性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结论:CoxA16和EV71为广州地区2010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
蒋力云伍业健李魁彪陈艺韵康燕谢华萍狄飚吴新伟杨智聪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1COXA16PCR
耐氨基糖苷类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和甲酰化酶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临床分离的196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7种主要的AMEs基因和2种甲酰化酶基因。结果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93.37%),其修饰酶基因检出率分别为ant(3")-I(54.59%),aac(3)-II(44.89%),aac(6')-II(43.37%),aac(6')-I(36.73%),ant(2")-I(32.14%),aph(3')-IV(19.90%),aac(3)-I(0);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AMEs基因的菌株占70.92%;未检测到甲酰化酶基因阳性的菌株。结论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已出现多型别流行趋势,同一菌株携带多个不同的AMEs基因现象较多;尚未发现有甲酰化酶的流行。
屈艳张崇曹开源苗霞余广超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
流式细胞术鉴定特异性识别曲霉孢子单克隆抗体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筛选可以与悬浮状态下曲霉孢子结合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与曲霉活孢子结合的单抗。结果 2株单抗MA3和Con2可特异性结合悬浮状态下的烟曲霉孢子,其中单抗MA3可结合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等常见致病曲霉孢子。结论成功筛选到2株特异性结合曲霉孢子的单抗。
余楠袁小澎晋晶郝卫王艳芳车小燕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广州地区新型H1N1流感病毒PB1-F2基因进化和变异分析
2012年
比较和分析2009~2011年广州地区分离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PB1-F2基因和世界各地甲型H1N1流感病毒PB1-F2基因的变异情况,为该蛋白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对分离自中国广州地区2009~2011年人类感染的17株新型H1N1和1株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进行了PB1-F2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中68株人类新型H1N1和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参考株的PB1-F2基因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甲型流感病毒的PB1-F2基因进化树形成了2个不同的进化分支。全部2009~2011年新型H1N1流感病毒为一分支。广州地区PB1-F2基因与其它地区分离到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均为截短型变异。本实验室分离的1株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也发生了第12位氨基酸截短突变。广州地区新型H1N1流感病毒PB1-F2截短蛋白与其它地区病毒相比未发生氨基酸变异,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发现类似新型H1N1流感病毒PB1-F2的截短变异,提示新型H1N1流感病毒和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PB1-F2可能发生早期重组。
冯发深何霞王铸徐霖张定梅关琳琳邓瑜曹开源
关键词:进化分析
广州地区阴沟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现状,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S,qepA,aac(6')-Ib-cr的流行情况。方法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法扩增PMQR基因并将阳性产物测序分析;分析PMQR基因在环丙沙星(CIP)敏感及耐药株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226株阴沟肠杆菌耐药率75%的药物有5种,其中CIP耐药率62.8%。63株(27.4%)检出PMQR基因,qnrA、qnrB、qnrS、aac(6')-Ib-cr的检出率分别3.1%、7.5%、4.4%和15.0%,有5株存在两种PMQR基因,未检出qnrC和qepA基因。qnrA、qnrB、qnrS及aac(6')-Ib-cr基因在CIP敏感株与耐药株中的分布经χ2检验,χ2分别为2.79,10.87,4.63和23.55,P分别>0.05、<0.01、<0.05及<0.01。结论本地区阴沟肠杆菌呈现多重耐药,qnrA、qnrB、qnrS及aac(6')-Ib-cr基因在广州地区均有流行,且这几种基因与环丙沙星等药物的耐药率有一定相关性。
周强罗娅莎邓晨晖张文黎孟枫曹开源
关键词:阴沟肠杆菌QNR
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等12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探讨qnr、qepA、aac-(6′)-Ib-cr质粒基因流行状况以及与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市两所三甲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103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大肠埃希菌中qnr(qnrA、qnrB、qnrS)、aac-(6′)-Ib-cr和qepA质粒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03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20株菌检出阳性基因qnrB、qnrS、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9.7%、7.8%、10.7%,有8株菌同时携带≥2种质粒基因,这8株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全部耐药,同时合并其他类抗菌药物耐药,其中52号菌同时携带3种基因[qnrB、qnrS、aac-(6′)-Ⅰb-cr],对6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12株菌检出单个质粒基因,其中4株对喹诺酮类敏感。结论广州市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居高不下;药敏谱呈多样化,多药耐药株比例高;菌株中存在qnrB、qnrS、aac-(6′)-Ⅰb-cr的流行,并呈现出两种或多种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株细菌的特征;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数量与耐药种类数量呈正相关。
毕超蒋岗余广超叶惠芬陈柳勤李珩曹开源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