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2020)
-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汪余礼朱姝张春柏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从《易卜生书信演讲集》看易卜生的人生观与戏剧观被引量:3
- 2012年
- 《易卜生书信演讲集》可以刷新国内学界对易卜生的人生观与戏剧观的一些成见。在人生观上,易卜生虽有"写实主义"、"个人主义"的倾向,但更多地信持"先锋主义"、"自审主义"的理念,并以"人生艺术化"为终极旨归;在戏剧观上,易卜生并不认为戏剧是"揭示社会问题,批判社会现实"的工具,而认为戏剧本质上是诗,写戏剧诗主要是通过"对自我进行审判",反省、发掘出人性的深层结构,进而"写出人类的性格与命运"。这些思想在易卜生所处的那个时代是颇具先锋性的,在今天对于我们反省自己的人生观和戏剧观也很有启示意义。
- 汪余礼
- 关键词:易卜生先锋主义人生艺术化
- 《赵氏孤儿》外译与“戏剧翻译”界定被引量:5
- 2013年
- 《赵氏孤儿》是中国首部外译的戏剧作品,译者分别使用删译、转译、改编和严格翻译的策略。在戏剧翻译史中,前3种翻译策略产生的衍生文本,不管其与源文本的对应程度如何,均被认定为翻译作品。而从翻译本体视野看,若把衍生文本当成翻译作品,就会使翻译研究陷入虚无。从《赵氏孤儿》译者对戏剧本体的认识及翻译动机来看,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翻译应该是源文本取向的翻译,并在译文中完整呈现源文本的戏剧本体。
- 朱姝
- 关键词:文化利用
- 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被引量:10
- 2013年
- 经反复细读,可以发现易卜生晚期戏剧隐含了一种独特的复象诗学。所谓"复象",意指易卜生晚期戏剧在审美形式上的独特创构和审美效果上的高妙境界:楼外有楼,景深无穷;象外有象,境界层深。易卜生晚期的每一部优秀剧作,都不只是创造了一个意象世界,而是在多数读者可以感知的整体性的意象-世界背后,还隐蕴着一个或多个整体性的意象世界。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既有艺术本体论上的根据,也跟易卜生晚期的"双重自审"——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密切相关。尤其是"双重自审",不仅使易卜生晚期戏剧呈现出复象景观,而且使之达到了"元艺术"的境界。易卜生晚期戏剧隐含的复象诗学,较之巴赫金提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隐含的复调诗学,更切近现代艺术的本体,对于现代艺术创作亦颇具启发意义。
- 汪余礼
- 关键词:易卜生
- 重审“易卜生主义的精髓”被引量:2
- 2013年
- 易卜生主义的精髓不在于"无准则""山妖",也不在于"写实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在于"自审"。"自审"是易卜生主义活的灵魂,是易卜生戏剧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易卜生长达半个世纪的戏剧创作,其最精粹处在于灵魂自审和艺术自审。易卜生的灵魂自审,不仅对自我人性的内在矛盾与深层结构进行了深入发掘,也对积淀在现代欧洲人灵魂深处的基督教道德和浮士德精神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反思;易卜生的艺术自审,创造了一种在戏剧中反思艺术家身份、艺术家活动、艺术品价值的"元戏剧"形式,拓展了戏剧艺术的潜能,也深化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易卜生的灵魂自审和艺术自审,使其晚期戏剧达到了"现代主义与先锋主义完美结合的境地",对中国当代戏剧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汪余礼
- 关键词:易卜生主义
- “深沉阴郁的诗”与“不可能的存在”——对《海达·高布乐》的审美感通学批评被引量:3
- 2014年
- 从审美感通学批评的视角来看,可以发现易卜生晚年创作的《海达·高布乐》已经远远突破了《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现实主义戏剧的范型,而真正进入了现代主义的核心。海达不是一般的颓废者、叛逆者,而是一个内心隐藏着"深沉阴郁的诗"和"莫可名状的魔"的先锋者。她的魔性突围,源于虚无感与荒谬感,最终又见证着存在本身的悖谬。易卜生创作此剧的旨趣,不是要提出问题来讨论,而是要通过反思海达的魔性突围来"反抗一切有意识的头脑能接受的东西",进而探索"不可能的存在"。
- 汪余礼
- 关键词:易卜生戏剧
- 对戏剧翻译中动态表演性原则的反思被引量:5
- 2013年
- 巴斯奈特指出动态表演性原则是以演出为指向的戏剧翻译原则,其实质与改编和改译相似,因此不宜再被用于戏剧翻译中。巴斯奈特认为戏剧翻译研究若要有所突破,需要解决翻译与剧本和演出的关系,以及译文"忠实"这两个核心问题。本文在对动态表演性原则进行反思后发现,剧本是戏剧翻译的对象,戏剧情境的迻译能够保证翻译的同一性。
- 朱姝张春柏
- 关键词:戏剧翻译
- 《海上夫人》:异体自剖与艺术家的自我镜像——兼论该剧所开创的新方向被引量:2
- 2011年
- 易卜生在《海上夫人》中所开创的"新方向",不仅是指易卜生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艺术手法浑融无间地结合起来,而且是指他发现的某种创作方式:先是充分理解(或同情地了解)特定人物所处的情境和他(或她)的个性心理,然后让其内在冲动(或原始之力、魔性冲动)沿着一定的轨道发挥出来;但冲动的发挥始终伴随着理性的观照与钳制,最后人物的内在生命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进入某种澄明之境,欲望转化为精神,人性得以提升,从而实现创作的终极目标。
- 汪余礼
- 关键词:自我镜像
- 论《建筑大师》末尾的“转变”——兼及易卜生的“精神进化论”被引量:1
- 2014年
- 在易卜生晚期八剧中,最能体现其晚年心境的作品是《建筑大师》.该剧末尾的“转变”,表面看体现了建筑师索尔尼斯回顾一生时的忏悔之意,实则透露了这位艺术家晚年对“艺术”的怀疑、对“宗教”的向往.一个中年时期猛烈抨击宗教的艺术家晚年可能怀疑艺术而转向宗教吗?这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大有可能.
- 汪余礼
- 关键词:建筑大师易卜生进化论中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