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普兵
-
![](/images/user-pic.gif)
-
![](/images/index-lm-pic2.jpg)
- 所属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 所在地区:四川省 南充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
相关作者
- 吴晓燕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80被引量:687H指数:12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基层社会 扶贫 精准 集市 城市竞争力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困境、归因与破解被引量:4
- 2014年
- 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我国"半城镇化"的最根本因素。土地城镇化先行,许多失地农民被迫上楼、进城务工,但是政府关于农民进城后生活的各种配套政策却并不完善。农民进城后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无论是农民自己还是城镇市民,都把进城农民当作了"过客",而非城镇的"主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其进城后的生存能力,并且要发展以农民为本、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农村文化,使农民进城后在生活上、心理上更易融入城镇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分治体制,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 吴晓燕赵普兵
- 关键词:土地城镇化
- “过渡型社区”治理:困境与转型被引量:46
- 2014年
- 居民的社区生活状态影响着社区的治理状况,高质量的社区生活对完善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低质量的城镇化建设,使得"过渡型社区"在各地区不断上演,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是"过渡型社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虽然"过渡型社区"的居民实现了地域的转移、职业的转换和身份的转变,但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半城镇化":社区意识不足、缺乏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这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社区融入程度,而且使得"过渡型社区"的治理陷入困境。随着社会发展程度不断加深,"过渡型社区"存在的治理弊端日益凸显。新的转型时期,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过渡型社区"治理中的窘境,使其平稳且快速地向成熟城市社区过渡,以实现居民的全面市民化。
- 吴晓燕赵普兵
- 关键词:城镇化
- 城镇化背景下政府职能再构被引量:2
- 2014年
- 政府管的过多、治的过深,是我国城镇化历史上的一大特点,政府的过多干预使得我国的城镇化陷入了窘境:发展不均衡、土地城镇化过快、大兴造城运动、市民化受阻,低质量的城镇化难以持续。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重于速度,政府要以"大历史观"的视角来建设我国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再构的过程,政府需对自身职能进行准确的定位,由原来的"主导"向"引导"转变,重点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按照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标准重塑政府职能,从人、地、业、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完善政府职能,推进城镇化良性发展。
- 吴晓燕赵普兵
- 关键词:城镇化政府职能
-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善治的实现——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 2014年
- 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也使得农村传统文化日渐消失。这些变化致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体缺位,"乡村精英"流失使得民主建设无"领军人",而且衰落的农村文化也冲击着传统的农村秩序。面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无氛围、无保障、缺乏动力支持的困境,农村应大力发展实业经济,留住精英人才,并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促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农村善治。
- 赵普兵
- 关键词:城镇化善治基层民主
- 城镇化:比较中的路径探索被引量:15
- 2013年
-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2.6%,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期。但"进城易、定居难"、"发展速度不平衡"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障碍。政府干预过宽、过深是制约我国城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影响城镇化的其它因素如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中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这些因素互相交错,互相影响,综合牵制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新的发展时期,政府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转变政府职能,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政府与市场双向互动,同时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
- 吴晓燕赵普兵
- 关键词:城镇化政府农业现代化
- 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内容与机制--基于四川省南部县A村的观察被引量:69
- 2015年
- 减少和消除贫困,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之举,国家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以往粗放式的扶贫并未能帮助贫困人口真正走出困境、实现自我发展。基于对以往工作经验的总结,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这种"私人订制"式的扶贫方式,要求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大大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协商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方法、手段,为扶贫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发动和参与、对话与沟通、反馈与纠错、原则与变通等多重机制对扶贫对象、扶贫标准、扶贫措施等内容进行具体协商,这无疑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强而有效的技术支持。将协商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以协商为精准扶贫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以精准扶贫促进协商更好地发展,使二者通过合作推进彼此不断完善。
- 吴晓燕赵普兵
- 关键词: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