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双
-

-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相关作者
- 江志鹏

- 作品数:104被引量:758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研究主题:腹股沟疝 腹腔镜 疝修补术 切口疝 腹股沟
- 周太成

- 作品数:98被引量:472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疝修补术 食管裂孔疝 腹股沟疝 切口疝
- 杨斌

- 作品数:159被引量:1,127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研究主题:腹股沟疝 腹股沟 疝修补术 表皮干细胞 直肠癌
- 李英儒

- 作品数:83被引量:392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腹股沟疝 疝修补术 腹股沟 切口疝
- 赖东明

- 作品数:71被引量:48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 复发 腹股沟 疝修补术
- 小肠杯状细胞在大鼠休克后肠黏膜重建中的作用被引量:25
- 2005年
-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小肠杯状细胞在肠黏膜重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9只,每只重250~300g,分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再分为6个组,分别为休克复苏后1、3、6、12、24和36h组;各组留取回肠黏膜,观察休克复苏后早期不同阶段肠黏膜的形态改变、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和肠三叶因子-3(TFF3)的含量。结果休克后肠黏膜明显损伤,3h始肠黏膜出现损伤后修复现象,表现为杯状细胞聚集于损伤的肠黏膜表面;12h后大部分黏膜细胞被杯状细胞覆盖,杯状细胞呈过分泌现象;24h肠黏膜表面细胞连续性得到恢复。黏膜杯状细胞数量24h内从243±13下降到157±9,下降了35.4%(r=-0.910,P<0.01);36h组细胞数量明显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t=4.01,P<0.01)。TFF3含量在12h前明显升高,24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t=3.24,P<0.05)。结论杯状细胞可能在肠黏膜损伤后的重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TFF3的高表达可能是促进肠黏膜早期重建的重要因素。
- 常建星陈双蒋龙元马丽萍常瑞明黄子通
- 关键词:杯状细胞休克回肠黏膜杯状细胞小肠损伤后修复肠三叶因子
- 育龄期妇女腹直肌间距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育龄期妇女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超声科体检或产检的201名育龄期妇女。其中,未育组(N_(1))30名,妊娠组(N_(2))141名,产后组(N_3)30名。使用超声测量育龄期妇女的脐水平腹直肌间距离(IRD_(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腹直肌间距离(IRD_(2))、脐水平左右两侧腹直肌宽度(WRA_(L)、WRA_R),横断面观察并分析各组的腹直肌形态学变化特点。结果 N_(1)组的IRD_(1)、IRD_(2)、(WRA_(L)+WRA_(R))/2平均值分别为(16.57±4.62)mm、0 mm、(72.03±11.38)mm。N_(2)组的IRD_(1)从妊早期开始随妊娠周数的增加而增加,孕21周后增加更为显著,直至分娩前(孕37~40周)达到高峰,平均值(92.41±23.40)mm;IRD_(2)、WRA_(L)和WRA_(R)在妊早期变化不明显,在孕21周后(WRAL+WRAR)/2开始显著增加,分娩前达到高峰,平均值(113.27±18.5)mm。各数据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N3组的WRA_(L)、WRA_(R)在产后1个月恢复正常;IRD_(1)于产后3 d即可恢复41%,67.1%的妇女产后1个月可恢复至未育水平,产后超过1年者中约有26.6%的妇女IRD_(1)仍>27 mm。IRD_(1)(Y)与孕周(X_(1))和IRD_(2)(X_(2))有相关性,模拟曲线方程(逐步法)Y=2.801X_(1)+1.111X_(2)-26.049,X_(1)>21。结论女性在妊娠期及产后前腹壁的结构发生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此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个体差异较大。
- 余卓敏余俊丽侯泽辉梁志强刘伟陈双江志鹏
- 关键词:腹直肌育龄期妇女
- 腹腔镜下取出双侧腹股沟疝腹腔内补片植入术后的感染补片被引量:5
- 2020年
- 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总体操作简单快速,在我国腹股沟疝腹腔镜技术发展的初期,有部分单位尝试过腹股沟疝的IPOM修补。然而,由于腹股沟疝手术部位髂耻束以下有大量的重要血管和神经,若术者经验不足,可能会造成补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且常合并复杂粘连、补片侵蚀腹内脏器、血管等情况。本视频介绍一例双侧腹股沟疝IPOM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腹腔镜治疗,谨与同道分享。
- 马宁汤福鑫宗振陈嘉林马涛周太成陈双
- 关键词:腹股沟疝手术腹腔镜技术补片感染双侧腹股沟疝髂耻束
- 甲亢治疗后继发脓毒血症合并肠外瘘1例报道
- 2010年
- 病情介绍
患者,女,48岁,2009年1月5日以“严重腹腔感染一月、肠外瘘两天”到我院诊治,经急诊留观室转入我科。患者系3个月前外院诊断为甲亢,口服他巴唑治疗(剂量不详),2月前出现咽痛、发热就诊。
- 金杰波周军陈双
- 关键词:甲亢脓毒血症
- 术前检测患者血液中总蛋白、白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作为切口疝修补术后是否出现血清肿的预测指标被引量:2
- 2012年
- 患者切口疝修补术后出现血清肿是非常常见的,约占20%~30%,其中10%的患者渗液量超过50ml。出现血清肿并不一定出现并发症,但血清肿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疼痛不适,尤其是补片感染导致修补手术失败,切口疝复发。对某些患者及时使用细针抽液,甚至是手术治疗都是必要的。
- Klink CDBinnebosel MLucas AHSchachtrupp AGrommes JConze JKlinge UNeumann UJunge K宗振陈双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修补术后切口疝术前检测总蛋白
- 补片固定与否对腹股沟疝经腹腹膜前修补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研究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补片固定与否对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5月18日至2023年3月30日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的434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数据,依据术中补片固定与否分为补片固定组(95例)与补片不固定组(339例),统计学方法分析TAPP术补片固定与否对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血清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及复发的影响。结果补片固定组疼痛评分为(2.05±0.755)分,补片不固定组疼痛评分为(1.06±0.600)分,补片固定组术后疼痛程度较补片不固定组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肿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补片固定组与补片不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补片固定组为6.3%,高于补片不固定组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片固定与否对TAPP术后1年的复发率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P术补片固定与否不影响早期疝复发,补片固定会增加术后疼痛及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因此,对于一般的腹股沟疝而言,TAPP术中无需进行网片固定。
- 邱志东张杰薛鹏郑玲玲杨建桃赵海军陈双
- 关键词:并发症
- 不同体位CT检查对腹壁切口疝 容积评估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CT检查对腹壁切口疝容积评估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2—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23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为47~75岁。患者均行仰卧位和侧卧位全腹部CT扫描检查,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测量不同体位时疝囊容积、腹腔容积、疝囊与腹腔容积比。观察指标:(1)腹壁切口疝患者不同体位CT检查情况。(2)腹壁切口疝患者不同体位CT检查疝囊与腹腔容积比增加值的相关性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百分比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腹壁切口疝患者不同体位CT检查疝囊与腹腔容积比的增加值。结果(1)腹壁切口疝患者不同体位CT检查情况:23例腹壁切口疝患者侧卧位CT检查结果与仰卧位CT检查结果比较,侧卧位时疝内容物增多,腹壁变形,主要表现为腹腔横径变短,纵径变长。患者仰卧位和侧卧位CT检查疝囊容积分别为(623±293)mL和(869±425)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9,P<0.05)。患者仰卧位和侧卧位CT检查腹腔容积分别为(6445±1438)mL和(6283±1348)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2,P<0.05)。患者仰卧位和侧卧位CT检查疝囊与腹腔容积比分别为0.096±0.040和0.138±0.0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3,P<0.05)。患者侧卧位CT检查疝囊与腹腔容积比平均值较仰卧位增加了0.042,增加率为43.8%。23例患者仰卧位CT检查疝囊与腹腔容积比均<20%,而4例患者侧卧位CT检查疝囊与腹腔容积比>20%。(2)腹壁切口疝患者不同体位CT检查疝囊与腹腔容积比增加值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仰卧位CT检查疝囊与腹腔容积比与侧卧位CT检查疝囊与腹腔容积比的增加值呈正相关(r=0.742,P<0.05)。结论腹壁切口疝
- 侯泽辉江志鹏李雯莉刘伟李英儒周太成甘文昌陈双
- 关键词:切口疝体位
- 双层补片装置修补腹股沟疝技术被引量:8
- 2003年
- 本文介绍运用由美国疝外科专家Gilber设计的一种双层聚丙烯修补装置进行疝修补的原理、技术操作及注意事项.这种疝修补装置现已由美国强生公司商品化,称之为普理灵疝装置(Prolene Hernia System,PHS).
- 张育超陈双王捷
- 关键词:耻骨肌孔PHS腹股沟韧带腹膜前间隙腹横筋膜
- 从解剖入手做好腹股沟疝规范手术被引量:17
- 2014年
- 腹股沟疝修补是外科最常见的手术,其修补与重建(无论是否使用补片)均依赖于对解剖学方面的认识。作为疝外科医生不仅要熟知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还应明白和领会腹股沟管的斜度与长度观念,掌握精索的外环和内环固定的生理机制。做好规范手术应从解剖入手,游离精索找出其"无血管平面"。
- 陈双
-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股沟管精索
- 抗生素的应用与失血性休克肠源性内毒素释放的关系
- 2005年
-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时使用抗生素是否会增加肠源性内毒素释放及其意义。方法: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通过静脉注射给予罗氏芬、环丙沙星及庆大霉素,休克复苏后6h活杀动物,取门静脉血,动态观察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的变化。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对照组、庆大霉素组和环丙沙星组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后两组内毒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罗氏芬组内毒素低于庆大霉素组、环丙沙星组和对照组(P<0.01)。结果:应激状态下不同抗生素的使用导致了不同的内毒素释放水平,合理选择抗生素,减少内毒素释放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 常建星傅玉如陈双王酶张智铭
- 关键词:内毒素血症抗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