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宁
-

-

- 所属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所在地区:福建省 厦门市
- 研究方向:文化科学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相关作者
- 钱林森

- 作品数:76被引量:165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法国文学 中国文化 比较文学 现实主义 中国新文学
- 杨春时

- 作品数:278被引量:1,555H指数:21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主体间性 美学 文学思潮 实践美学 审美
- 李勇

- 作品数:106被引量:206H指数:8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艺学 通俗文学 形象学 文学理论 跨文化
- 俞兆平

- 作品数:88被引量:174H指数:8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科学主义 浪漫主义 闻一多 古典主义 新人文主义
- 何颖

- 作品数:3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词汇教学原则 词汇教学 对外汉语 文化阐释 词本位
- 跨文化形象学:思路、出路或末路被引量:11
- 2014年
- 跨文化形象学起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揭示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三组课题"。按三组课题清理跨文化形象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可发现第三组课题留下的理论困境:面对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不仅在知识与观念上,还在价值与权力上;真正需要解构的,不是西方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构建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网络,而是中西方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我们不可能摆脱西方这一巨大的他者进行现代性自我确认,即使是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解构西方现代性,质疑西方的中国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他者,也最终会落入后现代的话语理论的陷阱,因为没有他者便没有自我。第三组课题出现的理论困境,将直接质疑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意义。跨文化形象学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关系,同时又在解构这套解构理论,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无法拯救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主体性,更无法由此通向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自觉。这是跨文化形象学的根本困境,因为它可能否定了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自觉使命。
- 周宁
- 关键词:文化自觉
- 鸦片帝国:浪漫主义时代的一种东方想象被引量:7
- 2003年
- 浪漫主义时代的东方想象中 ,鸦片帝国是一个表述某种彻底的“东方性”的神话。鸦片具有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东方性”,而中国形象又在地理经验与心理经验上通过鸦片梦幻将这种“东方性”表现出来。鸦片 -梦幻 -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有关东方性的“表述系统”,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 ,从诗歌到自传 ,其意义也不断被哲学与历史文本证明 ,从而将不同文本同一的内在结构与文本产生的文化历史语境结合起来 ,使浪漫主义时代东方想象中的“鸦片帝国”变成西方文化构筑“他者”的话语。
- 周宁
- 关键词:文化他者
- 隐藏了欲望与恐怖的梦乡:二十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被引量:14
- 2008年
- 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可爱与可憎、可敬与可怕两极间摇摆,从"黄祸论"开始,到"中国威胁论"结束。在西方的想象中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乐园般光明的中国,另一个是地狱般黑暗的中国,同一个中国,在西方文化中却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而这两种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复或者稍加变化地出现在各类文本中,几乎成为一种原型。在西方文化中,中国的真实含义不是地理上一个确定的现实的国家,而是文化想象中某一个具有特定政治伦理意义的"他者的空间",具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双重特征。
- 周宁
- 关键词:意识形态乌托邦
- 西方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对戏剧学的影响被引量:9
- 2004年
- 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思想对戏剧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戏剧符号学研究、戏剧人类学研究、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戏剧研究、文化唯物论与新历史主义戏剧研究、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戏剧研究。
- 周宁
- 关键词:社会科学理论戏剧学后结构主义文化唯物论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
- 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启蒙运动利用中国思想的过程与方式被引量:2
- 2006年
- 中国思想参与构建西方现代启蒙经验,不仅影响到启蒙运动中最活跃的阶层与人物、最主要的思潮与论争,而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层面上的意义,从天启神学到自然神学、从自然哲学到政治哲学再到政治经济学。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启蒙运动利用中国思想的过程与方式。启蒙思想从中国获得灵感,但中国并不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思想的方法,启蒙运动不断利用并不断扬弃中国形象,最终完成西方现代性文化的自觉。
- 周宁
- 关键词:文化利用
- “反写”即“正写”:“西方中心主义”批判的思想陷阱——以《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后学"思潮背景下西方的"反写""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包含着一个奇妙的悖论,那就是这种话语在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又在建构并不断重建这种理论,其方法表现在知识与价值两个方面:从知识上看,越是证明西方学习"东方"并不断受益于"东方",就越能证明西方拥有的知识优势,原本知识是没有固定"所用权"的,谁掌握了它,谁就拥有它,当西方成为"东方知识"的主人时,西方的文化优势便无从置疑了;从价值上看,西方越是承认"东方"拥有的文化优势并不断进行自我批判,就越能证明西方文化自信开放与谦逊包容的主体意识。在一个西方中心的现实语境中"反写""西方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文化诡计,"反写"的结果是"正写"。笔者并不是从动机上判断这种文化诡计,而是从事实与功能上讨论它,以《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为例分析这种诡计的运作方式,可以让我们看清"西方中心主义"的"反写"与"正写"的辩证结构以及这种辩证结构赋予"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强大力量。
- 周宁
- “巨大的他者”——日本现代性自我想象中的“中国”被引量:16
- 2011年
- 中国形象作为令人紧张的"他者",纠缠着日本现代性自我构建的过程,表现出日本现代性身份认同的特有焦虑。离开"中国",日本的现代性既可能迷失自我,又可能迷失世界。在"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他者"之间,"日本什么都不是",越是意识到这种现代性身份危机,日本就越发强烈地希望从仰慕西方贬抑中国的"文化势利"取向中确认自身。"陷害"日本现代性身份并进而"诬陷"中国形象的致命观念,恰好是西方现代性。跨文化形象学不仅关注特定国家地区中国形象的特征与历史,更重要的,还有表现在个别国家中国形象上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以及其中显示的西方的中国形象霸权"问题。
- 周宁
- 关键词:他者
- 重整马华文学独特性被引量:5
- 2004年
- 马华文学独特性是马华文学文学史的主线 ,它涉及一个艰难的立足点———马来亚地方与民族—国家文学 ,两个分裂的极端———现代性与中华性。本文试图从马华文学的独特性、现代性与中华性这三个关键概念入手 ,分析马华文学史上的几个观念误区 ,解释从南洋色彩、马华文学独特性、爱国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到经典缺席与断奶论等 1 990年代以后文学论争的意义。
- 周宁
- 关键词:中华性
- 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被引量:3
- 2009年
-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 周宁
- 走向学科自觉的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是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重镇,20年来已经出现三波热潮,在资料的积累、领域的开拓、个案的研究等方面,有了相当的基础。如今,研究的深化期待着系统的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完成,期待着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系统理论的建设,其中包括对研究前提、范畴与方法的反思。钱林森教授主持的十五卷本《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正在研究与编写中,本刊发表钱林森与周宁教授的相关对话,既是提供一种理论思路,又是提出相关的问题,供大家深入研讨。
- 钱林森周宁
- 关键词:关系史文学关系研究文学交流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