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华
作品数: 65被引量:524H指数:14
  • 所属机构:甘肃省中医院
  • 所在地区:甘肃省 兰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杜小正
作品数:147被引量:1,042H指数:19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热补针法 类风湿关节炎 缺血性中风 寒证 家兔
王金海
作品数:88被引量:722H指数:1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热补针法 类风湿关节炎 头穴透刺 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脑卒中
袁博
作品数:21被引量:261H指数:11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热补针法 寒证 类风湿关节炎 随机对照试验 代谢组学
田亮
作品数:26被引量:379H指数:12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热补针法 类风湿关节炎 寒证 随机对照试验 缺血性中风
任超展
作品数:32被引量:162H指数:8
供职机构:甘肃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类风湿关节炎 META分析 热补针法 随机对照试验 矩阵针灸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性反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是典型的促炎信号通路,通过在炎性反应中诱导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以发挥促炎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炎性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NF-κB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产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性反应是其发病的核心环节。该文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RA炎性反应机制。
吴永吉颉旺军张星华张宏涛任超展张广军井维尧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性反应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HIF-1α调控糖酵解在RA炎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是该病的主要表现。此外,缺氧诱导因子、糖酵解与RA的发病息息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HIF-1α与糖酵解在RA发病中的作用,阐释了HIF-1α能够通过调控糖酵解在炎症、血管翳形成、软骨破坏等方面发挥作用,减轻RA症状。以期为RA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
李福欣杜小正张星华张枫帆陈平刘强刘莉梅张小娜
关键词:HIF-1Α糖酵解类风湿关节炎炎症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Meta分析被引量:31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 Med数据库,选择针灸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4篇文献,共计2006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针灸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73,95%CI(2.18,3.41),Z=8.78,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针灸与药物疗法在降低类风湿因子(RF)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92,95%CI(-5.60,-0.25),P<0.05];针灸与药物疗法在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99,95%CI(-4.78,-1.21),P<0.05];针灸与药物疗法在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4,95%CI(-2.44,-0.44),P<0.05]。结论针灸治疗RA在总有效率及降低RF、ESR、CRP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药物疗法,但仍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张星华朱博雯赵彬元秦晓光杜小正
关键词:针灸疗法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热补针法干预风湿性关节炎寒证模型家兔尿液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通过对风湿性关节炎(RA)寒证模型家兔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分析,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机制。方法采用卵蛋白诱导联合低温冷冻建立RA寒证家兔模型。将40只清洁级青紫蓝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分别应用平补平泻、捻转补法、热补针法针刺"足三里",1次/d,留针30 min,共7 d。干预结束后收集新鲜尿液,气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采集各组尿液代谢物图谱,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尿液代谢物变化显著,氨基酸代谢相关物质降低,三羧酸循环、糖类代谢、脂肪酸代谢相关物质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三羧酸循环、脂质代谢相关物质降低(P<0.05);热补针法组三羧酸循环相关物质明显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P<0.05)。结论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体现在对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袁博王金海张星华田亮任朝展杜小正
关键词:热补针法风湿性关节炎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
头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29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头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头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12月30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7个RCT,共2 7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头针结合药物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MD=–5.33,95%CI(–6.71,–3.96),P<0.000 01],头针结合常规治疗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MD=–2.11,95%CI(–3.31,–0.91),P=0.000 6]。2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头针明显优于体针[OR=0.27,95%CI(0.14,0.51),P<0.000 1],头针结合药物明显优于单纯药物[OR=0.20,95%CI(0.14,0.29),P<0.000 01],头针结合常规治疗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OR=0.12,95%CI(0.04,0.32),P<0.000 1],但头针与单纯药物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16,95%CI(0.03,0.97),P=0.05]。结论头针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方法,与其他治疗措施联用,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由于纳入研究存在较大的偏倚风险,证据强度较低,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王金海张星华杜小正赵敏鲍英存商俊芳姜华袁博田亮朱博雯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凉泻针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凉泻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两组均选取阿是穴和病变部位相应神经阶段的夹脊穴,对照组给予电针夹脊穴配合病变部位围刺治疗,治疗组给予凉泻针法针刺夹脊穴和阿是穴,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23例,好转12例,未愈5例,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15例,未愈9例,有效率为77.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泻针法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方面优于临床常用针刺方法,对带状疱疹患者疗效肯定。
李海林张星华杜小正方晓丽
关键词:带状疱疹VAS
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被引量:28
2016年
目的:比较郑氏"金钩钓鱼针法"与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金钩钓鱼组和电针组,每组30例。金钩钓鱼组主穴取腰夹脊、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关元俞、阿是穴,毫针刺入后在有筋结穴位及阿是穴操作金钩钓鱼针法;电针组取穴同金钩钓鱼组,予以电针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通过临床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JOA下腰痛评分表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定疗效。结果:金钩钓鱼组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电针组的86.7%(26/30,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及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金钩钓鱼组治疗后以上评分较电针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郑氏"金钩钓鱼法"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体征,降低功能障碍指数,提高生存质量,效果优于电针者。
朱博雯张星华孙润洁秦晓光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电针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热补针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证家兔的作用机制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热补针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证的特异性作用机制。方法:青紫蓝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以卵蛋白诱导联合低温冷冻法建立RA寒证模型。各治疗组分别运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补法、热补针法于双侧"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干预,治疗30min,每日1次,共治疗7d。治疗后观察各组家兔的痛阈值以及关节表面温度,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结合模式识别法分析家兔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家兔痛阈、关节表面温度较正常组降低(P<0.05),各针刺组干预后痛阈、关节表面温度较模型组升高(P<0.05),热补针法组高于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家兔血液代谢物中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升高(P<0.05),α-酮戊二酸、柠檬酸、琥珀酸、葡萄糖、纤维糖、棕榈酸、硬脂酸、乳糖、d-核糖、D-甘露糖的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血清中代谢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P<0.05),且热补针法组对α-酮戊二酸、柠檬酸、琥珀酸、葡萄糖、纤维糖、d-核糖、D-甘露糖的回调明显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P<0.05)。结论:热补针法治疗RA具有确切的疗效,可能与对三羧酸循环与糖代谢的相对特异性调控有关。
杜小正袁博张星华田亮张婷卓李兴兰张枫帆王金海
关键词:热补针法类风湿关节炎代谢组学
“金钩钓鱼”开窍解语针法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疗效观察被引量:24
2020年
目的:比较“金钩钓鱼”开窍解语针法联合言语康复训练与单纯言语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和言语康复训练;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金钩钓鱼”开窍解语针法治疗,穴取哑门、金津、玉液、合谷等,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失语程度分级、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变化,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33/35),优于对照组的80.0%(28/35,P<0.05)。除听语理解外,两组患者治疗后语言功能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失语程度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失语程度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钩钓鱼”开窍解语针法联合言语康复训练可提高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疗效优于单纯言语康复训练。
任超展吕汐妍张茜娟张星华张洪涛
关键词:运动性失语语言功能
热补针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寒证家兔滑膜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证模型家兔滑膜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表达谱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热补针法组,每组6只。采用卵蛋白联合弗氏完全佐剂混合溶液注射,配合低温冷冻法构建RA寒证模型。热补针法组予以热补针法针刺双侧“足三里”,留针30 min/次,1次/d,共14 d。干预结束后观察家兔一般情况,测定膝关节周径、痛阈值;以膝关节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关节腔积液、滑膜厚度及内部血流信号;以HE染色法观察滑膜病理形态学变化;以ELISA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含量;以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家兔滑膜组织中差异LncRNA及生物学功能;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5个显著差异Lnc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膝关节周径增加(P<0.05),痛阈值降低(P<0.05),滑膜弥漫性增生、关节腔积液及异常血流信号明显,滑膜衬里增生、变厚,衬里下可见毛细血管生成,大量炎性细胞簇集,血清中TNF-α、IL-1β、IL-6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热补针法组家兔膝关节周径缩小(P<0.05),痛阈值升高(P<0.05),滑膜弥漫性增生、关节腔积液及异常血流信号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滑膜衬里增生明显减少,可见少量炎性细胞簇集,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降低(P<0.05)。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热补针法组和模型组共有142个LncRNAs有相反的表达趋势,其中有59个LncRNA被逆向上调,主要表现为代谢途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和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为核心的功能聚类;有83个LncRNA被逆向下调,主要表现为细胞周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细胞衰老为核心的功能聚类。PCR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
杜小正刘莉梅刘翠井维尧袁博张星华张枫帆李向军刘强王海东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热补针法长链非编码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