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
作品数: 132被引量:388H指数:10
  • 所属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文化科学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相关作者

王祖浩
作品数:237被引量:1,472H指数:18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高中化学 化学课程 科学教育 高中生 课程标准
胡崇安
作品数:3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
研究主题:乙醛 乙醇 KMNO4 滤纸 铜催化
郑雅君
作品数:8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LED灯 分光光度计 学科 化学课堂 STEM
张春燕
作品数:10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教学实践 可视化分析 科学史教育 科学史 科学教学
叶思宇
作品数:3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实验教学 原子轨道
影响“化学花园”实验效果因素的可视化研究
2023年
分别改变硅酸钠溶液的浓度和反应温度,融合手机微距摄影技术,记录“化学花园”随时间变化的生长情况,探究影响各金属盐(CaCl_(2),MnCl_(2),FeCl_(3),FeSO_(4)·7H_(2)O,CuSO_(4)·5H_(2)O,NiSO_(4)·6H_(2)O)“化学花园”实验效果的因素。从“化学花园”的形成机理出发,从理论的角度对实验结果给予解释。
孟红玲丁伟
关键词:影响因素可视化
三种方法探究不同植物酸碱指示剂的效果被引量:2
2019年
以生活中常见的果蔬、花卉共七种植物制作酸碱指示剂,分别采用试管实验、滤纸实验和分光光度法探究它们在不同pH条件下的指示效果,为实际教学和探究实验提供补充和参考。在试管实验中,紫甘蓝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最为丰富;在滤纸实验中,葡萄皮和红玫瑰指示剂呈现出的颜色更为明显;在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时,紫甘蓝和红萝卜指示剂的吸收峰波长变化更为显著。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学生可以定性和定量地比较不同植物对酸和碱的指示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宜选用不同的实验原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曾雅婷丁伟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
基于石油化工地域特色作业设计的教学研究
2024年
基于独山子石油化工的地域特色展开乙烯的作业设计.利用独山子的石化资源,通过设计查阅资料、参观访谈、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制作模型、反思总结等多种小组合作方式的作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应用化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方式,达成高效教学.
李建红丁伟
关键词:独山子石化教学研究
神奇“奶昔”的制作及教学应用
2016年
以H2O2的分解反应及催化剂的概念(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和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知识背景,设计了视觉效果新颖的趣味小实验。实验操作简便,易抓住学生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可作为日常教学的课前导入。
梁佳妮丁伟
关键词:趣味实验教学应用课前导入
铜与硝酸银置换反应的条件及机理探究被引量:4
2018年
在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中通常观察到铜表面析出光亮的银,较难观察到银晶体的形状。为了更清晰地观察银晶体析出的形态,采用实验探究法,以琼脂和水为介质,探究不同介质、温度、浓度下银析出的形态及其机理。结果显示,在琼脂中银为树枝状,溶液中为团簇状,并且在溶液中随着温度升高或浓度降低,银单质分枝变多、变细长。结果可以用琼脂的三维网状结构和晶体的位错生长机理来解释。
黄秀铿丁伟王祖浩
关键词:反应机理
1-溴丙烷消去反应实验条件探究被引量:2
2013年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影响1-溴丙烷消去反应的诸多因素,从碱的种类、最优体积配比、反应温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得出最优反应条件,旨在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尚永青丁伟
关键词:演示实验改进
基于“认知冲突”的化学知识建构被引量:4
2009年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概念教学,不是一个简单或者是想当然的过程,而是一个必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精细实施的教学过程。
丁伟
关键词:化学课程知识建构概念教学教学过程
助燃的“奶昔”——H2O2催化分解趣味实验
2011年
H2O2催化分解 趣味实验 助燃的“奶昔”
胡恺岩丁伟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生物教学
对乙醛还原氢氧化铜实验的探讨被引量:2
2013年
现行教材对乙醛和Cu(OH)2的反应,并未给出乙醛具体的质量分数和该反应的加热条件。为了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文中对其进行了实验探究。我们认为,该反应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并控制温度在85℃~90℃范围内,乙醛的质量分数为3%时,反应可达最佳效果。
尹静丁伟
关键词:乙醛
揭开灰绿色沉淀的神秘面纱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过程中生成的灰绿色沉淀的实验和理论探究,从而推断其组成为"绿锈"[Fe【math5z】Fe【math6z】(OH)_(12)]^(2+)·[SO_4·2H_2O]^( 2-),并利用一系列简单实验对其进行实验验证,同时再结合晶体场理论阐明反应过程中沉淀由白色变成灰绿色的原因。
陈嘉文丁伟
关键词:FE(OH)2晶体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