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曙光
作品数: 44被引量:191H指数:8
  • 所属机构: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 所在地区:江苏省 无锡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董小惠
作品数:23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单相抑郁症 自杀行为 抗精神病药 抑郁症患者
张云彪
作品数:34被引量:145H指数:7
供职机构: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单相抑郁症 氟哌啶醇 生长激素
安宝富
作品数:42被引量:179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奥氮平 利培酮 自杀行为
蒋德珍
作品数:8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江苏省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阿立哌唑 血脂 血糖 氯氮平 单相抑郁症
吕振雷
作品数:24被引量:129H指数:6
供职机构: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同型半胱氨酸 奥氮平 血浆硫化氢
分裂样精神病的遗传方式探讨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的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分离分析方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对 87例分裂样精神病家系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 分裂样精神病的遗传方式分别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结论 提示分裂样精神病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遗传基础。
马震祥祁曙光赵康仁俞俊洪包和华
关键词:分裂样精神病染色体遗传多基因遗传
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男性和女性抑郁症的遗传效应及差异。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115例(男38例,女77例)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女性和男性患者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分别为46.75%(36/77)和36.84%(14/38),而两组一级亲属心境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21%(38/527)和3.92%(8/204),但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组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发生率(6.07%)较男性患者组一级亲属(2.45%)高,二者均较对照组一级亲属(0.24%)高;女性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86.77±5.77)%较男性(60.10±12.24)%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女性单相抑郁症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但二者的遗传效应存在差异。
祁曙光董小惠张云彪安宝富
关键词:单相抑郁症性别差异
精神分裂症大鼠血浆H_2S、Hcy、叶酸及VitB_6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大鼠血浆硫化氢(H2S)、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和维生素(Vit)B6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精神分裂症大鼠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浆H2S、Hcy、叶酸及VitB6水平。精神分裂症大鼠血浆H2S水平与Hcy、叶酸和VitB6水平的相关性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精神分裂症组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血浆H2S、叶酸、Vit B6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精神分裂症组血浆H2S水平与Hcy水平呈负相关(r=-0.7214,P〈0.001),与血浆叶酸及VitB6水平呈正相关(r=0.5189,P〈0.001;r=0.4299,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组血浆H2S、叶酸和VitB6明显降低,Hcy水平升高。H2S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
张国富任彩丽祁曙光张云彪陆志新吕振雷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与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否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 ,对 5 9例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家系应用 Haldance和 Smith法进行研究。结果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与父母育龄及胎次的关系非常显著 ( x=2 .4>2 ,P<0 .0 5 ;6A>x6 A)。结论 单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越大和胎次越高者易发生自杀行为。
祁曙光黄寅平董小惠魏金英
关键词: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父母育龄胎次
精神分裂症阴性,阳性症状患者遗传效应及其方式的比较被引量:5
1994年
报道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患者83例和阴性症状患者51例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的对比研究,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和Andreasen的阴,阳性症状标准。结果提示:阴性症状的遗传效应罗阳性为高,有显著性差异,其遗传方式均为多基因遗传,但阴性症状较阳性高,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阴性症状有更多的遗传负因。
祁曙光田志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遗传学
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对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实质。方法:来源于1983-07-01/2003-06-0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既往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的患者235例。359名对照组为患者的朋友、同事及领居,与研究对象无血缘关系。以双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抑郁标准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4%)及面检(46%)。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观察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完成家系调查的共209例,其中可纳入分析的共184例(男68例,女116例),对照组共359名(男134名,女225名)。经分离分析表明本组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不符合性连锁遗传;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50.15±9.7)%;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1.38%,实际发病率为1.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3056,P>0.05)。结论: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根据多基因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应注意对有自杀行为的双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属加以监测,以防止自杀的发生。
祁曙光安宝富董小惠周振和张云彪唐步春蒋德珍
关键词:抑郁障碍自杀多基因遗传
单相抑郁症致病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为了了解单相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对连续发作 3次或发作 1、2次 ,缓解≥ 8年 ,诊断符合 CCMD-2 -R抑郁症及DSM-4重症抑郁障碍的 1 0 8例患者进行致病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症患者女性显著多于男性 ;病前性格内向者显著多于中间及外向型 ;秋季发病者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家族中有单相抑郁症阳性家族史者显著高于其他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 ;一级亲属中单相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显著高于群体。
梁国祥祁曙光
关键词:单相抑郁症病因
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遗传方式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的遗传方式。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年龄≤30岁的47例单相抑郁症患者采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早发型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96.3±1.3)%;预期发病率为9.37%,与实际发病率7.9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814,P>0.05)。结论: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祁曙光董小惠张云彪张国富
关键词:单相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探索性眼球活动障碍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探索性眼球活动(EEM)障碍的发生率及与血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NO/NOS)水平的关系。方法:共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193名(研究组),健康对照者150名(对照组)进行EEM检查,同时检测血清NO/NOS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的EEM异常率(52.3%)显著高于对照组(14.7%)(χ2=52,P<0.01);在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中,具有EEM障碍者的血清NO和NOS水平显著低于无EEM障碍者(t=2.83,P<0.01;t=2.53,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EEM障碍的发生率增高,并可能存在血清NO/NOS水平低下。
董小惠安宝富祁曙光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的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方式。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115例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并与对照组(395名)比较。结果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其一级亲属高(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较对照组高(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高(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祁曙光袁国桢姚建军季庆钱永潮黄寅平储兴
关键词: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一级亲属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