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平
作品数: 55被引量:197H指数:6
  • 所属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 所在地区:福建省 厦门市
  • 研究方向:政治法律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相关作者

黄兴生
作品数:19被引量:10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研究主题:政府 服务型政府 政务督查 政府执行力 政策执行力
邓小冬
作品数:11被引量:22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研究主题:台湾青年 两岸统一 政治 两岸 心理
肖日葵
作品数:24被引量:375H指数:10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研究主题:个案研究 文化资本 个案 两岸 社会整合
唐桦
作品数:32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研究主题:两岸 两岸关系 两岸青年 青年 青年交流
张文生
作品数:126被引量:168H指数:6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研究主题:两岸关系 民进党 选举 两岸 台湾社会
美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被引量:4
2009年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会本能地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和外部世界,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民族主义。美国亦不例外,不仅如此,民族主义在美国是很有影响的。应当说,美国的独立战争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的产物,美利坚民族要摆脱大不列颠民族的统治与压迫。而从美国建立至今,美国民族主义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文章将在简要探讨美国民族主义特征的基础上,具体论述美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并由此总结出一个扩张主题。
沈惠平
关键词:美国民族主义天定命运扩张主义
两岸互信的巩固与深化:理论视角与实现路径被引量:4
2014年
信任是两岸交流交往活动得以实现及深入的核心机制。目前围绕两岸互信基础的解释,存在两大视角:一是以理性选择的计算为基础;二是以非理性的社会或关系选择为基础。两岸互信既可能来源于双方的理性选择,也可能来源于双方间的交往过程,甚至是来源于两岸制度化的合作等,当然还可能来源于前述几个"信任源"的不同组合。概括起来,巩固与深化两岸互信的动力来源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对历史与现状的反思、相互依存的利益联结以及共同价值与规范的培育与形塑。而增进和深化两岸的相互信任,除了两岸基于理性选择增强双方的利益联结之外,还可从增进合作型信任关系、构建"积极信任"机制以及开展社会心理建设等入手。
沈惠平
关键词:两岸互信
两岸不对称安全认知及对双方安全关系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海峡两岸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安全困境"。两岸安全困境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根源在于双方不对称的安全认知:一是双方对台海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歧异,二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手段的认知不同,三是对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前提的认知差异。两岸在安全问题上的相异认知直接影响到两岸各自安全战略的制定,以及双方对台湾对外军购和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立场和看法,同时影响到台湾民众的安全心理等。唯有台湾放弃把祖国大陆视为假想敌甚至是唯一假想敌的错误认知,在"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基础上与祖国大陆共同维护整个中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两岸不对称的安全认知才能得以解套,两岸特殊的安全困境才能得以消除。
沈惠平
关键词:两岸台海和平
台湾社会阶级阶层的多元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战后台湾地区从农业社会逐步转变为工商业社会,社会阶级和阶层分化越来越多元。本文将现阶段台湾社会分为六大阶级阶层,并对各阶级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统"独"政治态度进行分析,指出随着台湾社会的多元化,各阶级阶层的政治立场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张文生张文生唐桦肖日葵
关键词:台湾社会阶级阶层
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主要路径
2023年
尽管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仍不乐观,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变化,两岸都相继调整了防疫政策,冰封三年的两岸关系逐渐让人们感受到一丝“春暖”的意味,这充分反映了两岸民间交流合作正在冲破民进党当局重重阻挠,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此同时,岛内民意也出现一些新的积极变化,主张以“九二共识”为基础进行对话,让两岸关系恢复正常的呼声明显上升。与此同时,“疑美”逐渐成为中国台湾民众共识。不过,正如中国台湾学者赵春山所说。
沈惠平俞婧婷
关键词: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历史潮流
试析影响两岸互信的因素被引量:1
2016年
建立和增进互信是两岸关系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但两岸互信时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深究起来,两岸互信基础薄弱在于其影响因素众多,诸如两岸长期分隔等历史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等岛内因素、两岸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等两岸因素以及美国日本等外部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两岸双方的相互信任。
沈惠平
关键词:两岸互信
当代“台湾民族主义”浅析被引量:4
2009年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当代"台湾民族主义"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本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一种认知事物的基本逻辑,文章分析了当代"台湾民族主义"的建构工具、性质与特征,并探讨了当代"台湾民族主义"产生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以及如何应对等,以期对这一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层因素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在原生论、结构论和建构论三种解释集体认同的方法中,建构论被采用作为当代"台湾民族主义"的主要理论工具,其根本目的是为"台湾独立"建立广泛的思想基础。当代"台湾民族主义"具有在国家认同的问题上,台湾早已是主权独立国家以及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二者是特殊的国家关系等特征。对于当代"台湾民族主义"的错误论述,可从其"建构工具"、产生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以及从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切入等进行批判,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如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去中国化"的言论与行为;客观、全面看待台湾的民主政治发展以及不断增强解决台湾问题的自信心。
沈惠平
关键词:建构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两岸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核心。由于社会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因此从社会基础入手是探讨两岸互信问题的关键。社会学中的社会生成原理对信任问题具有独到的分析视角,可为两岸互信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例如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机制与路径等。首先,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是一个具有自我增强效应的持续过程,它需要相关社会条件的创造;其次,两岸互信的生成机制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社会规范、社会情绪以及社会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基于上述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和机制,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路径主要包括两岸积极、主动的信任教育,两岸社会制度的相互调适和两岸合作治理等。总之,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既需要相应社会条件的造就,也需要两岸双方的积极作为。
沈惠平
关键词:两岸互信社会条件
行政人员:“经济人”还是“公共人”?被引量:4
2002年
“经济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从事经济活动的现实人的本质抽象。理性、自利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主要特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中的个人与市场中活动的人一样,是“经济人”,天生地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这种理论把政府中的个人理解为“经济人”是有缺陷的。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和行使者的行政人员应该是“公共人”特性的集中体现者,应该是自觉地为公共利益服务,而决不应该是“经济人”。
沈惠平
关键词:行政人员经济人公共人公共选择理论角色定位
试析部分台湾民众的“恐中”情绪——一种群际情绪理论的视角被引量:6
2015年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台湾民众却存在着所谓的"恐中"情绪,他们恐惧祖国大陆"武力犯台",恐惧过度依赖大陆将威胁台湾的"政治安全",恐惧大陆的日益崛起。"恐中"情绪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评价,导致两岸关系难以进一步深化。深究起来,部分台湾民众"恐中"情绪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同时也与台湾人群体认同的形塑、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及自身实力的认知评价有关。为了消除部分台湾民众的"恐中"情绪,可从促进两岸群体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消除部分台湾民众的安全疑虑、超越两岸群体认同的区隔以及重塑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等路径入手。
沈惠平邓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