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贾文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所在地区: 甘肃省 兰州市 研究方向: 天文地球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秦大河 作品数:351 被引量:5,899 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冰川 冰芯 青藏高原 冰冻圈 效存德 作品数:212 被引量:1,016 H指数:20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冰芯 气候变化 冰冻圈 南极冰盖 雪冰 秦翔 作品数:110 被引量:615 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研究主题:冰川 老虎沟12号冰川 老虎 冰川变化 日变化 康世昌 作品数:222 被引量:1,531 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冰川 纳木错 冰芯 气候变化 侯书贵 作品数:130 被引量:789 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冰芯 冰川 冰芯记录 青藏高原 古气候
一款可获取大直径冰芯的钻机——蓝冰钻 被引量:1 2016年 蓝冰钻(BID,Blue Ice Drill)是一款大直径、便携式钻机系统,由美国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冰钻设计与操作团队研发,可以从近地面的钻点快速获取直径241 mm、无污染的冰芯样品.蓝冰钻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1)下井电机/齿轮减速器:带动冰芯钻刀和外管内的芯管旋转,以便高效运送切割下来的固态冰;2)变频驱动器及配套的控制箱,管理钻机的输入电源;3)安装在反扭杆两侧的把手,在地面以上时起到反扭作用;4)冰芯回收工具:回收冰芯不是通过钻头上的卡刀,而是由独立的冰芯回收工具完成;5)其他附属设备:所有的下井设备通过在绞车上运行的绳索,悬挂在一个可折叠的三脚架上.蓝冰钻系统最少可由两个人操作,并已成功在南极Taylor冰川蓝冰区完成两个工作季.本款钻机系统的升级版本——深蓝冰钻(BID-Deep),目前已经完成设计,获取冰芯深度可至200 m. 王士猛 何广军 谢爱红 任贾文 秦大河南极冰盖最高点满足钻取最古老冰芯的必要条件:Dome A最新实测结果 被引量:23 2007年 在极地冰盖,“低温、低积累率”是获取古老冰芯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冰穹A)自动气象站连续记录的2005年和2006年10m深度雪温数据,得到Dome A的多年平均气温约为-58.3℃,较东南极冰盖分冰岭的其他冰穹如Dome C,Dome F,Dome B以及Vostok均低。是迄今地球上实测最低年平均温度;从雪冰气温代用指标δ^18O和δD测值看,Dome A在上述地点中亦最低.自动气象站记录的雪面高度数据表明2005—2006年间Dome A年积累率约0.01-0.02m水当量,是迄今在东南极冰岭测得的最小积累率.Dome A低温、低积累率特点是寻找年代超过1Ma冰芯的必要条件. 效存德 李院生 侯书贵 Ian Allison 卞林根 任贾文关键词:极端气温 积累率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冰冻圈变化的评估结果要点 被引量:7 2014年 冰冻圈是指地球陆地和海洋表面以及表面以下水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区域的总称,包括海冰、湖冰、河冰、积雪、冰川、冰盖以及冻土(图1)。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以其自身独有特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重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展现了近10年来冰冻圈变化的最新研究结果。 任贾文 明镜关键词:IPCC 冰冻圈 地球气候系统 海洋表面 海冰 冰川 南极地区数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冰芯记录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02年 随着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的实施 ,近年来开展了沿中山站—DomeA考察路线的冰芯研究 ,获得了伊丽莎白公主地 2 5 0a来气候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 .通过与Lambert冰川流域西侧有关研究结果的对比 ,揭示了该冰川谷地为东南极洲重要气候分界线的特征 .综合南极地区其它地点冰芯记录和冰盖变化研究结果 ,发现以小冰期为代表的寒冷期在东南极洲较为明显 ,在西南极洲则不明显 ,甚或恰好相反 ,表现为温暖阶段 .就东南极洲来说 ,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以Lambert冰川谷地为界 ,东部地区 ,如WilkesLand (LawDome) ,VictoriaLand北部 (HerculesNeve)等地 ,小冰期冷期比较突出 ;西部地区 ,如DronningMaudLand和Mizuho高原 ,情况不是很明确 .Lambert冰川流域是非常特殊的地方 ,虽然小冰期冷期也存在 ,但 185 0年前后的显著高温和近 10 0多年来的降温与南极洲其它地方都不一样 ,而与南极半岛北侧一冰芯所给出的 4 0 0a温度变化记录极为相似 ,我们尚不能解释为何如此遥远的两个地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与其它地方则不一致 . 任贾文 秦大河 效存德 孙俊英 李忠勤 张明军关键词:气候变化 冰芯记录 南极地区 温度 冰冻圈关键地区雪冰化学的时空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27 2002年 采用雪冰常量化学元素示踪体系 ,系统分析了冰冻圈关键地区的南极冰盖、北极格陵兰和北极中心地带、以及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亚洲地区现代降水 (表层雪冰 )化学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特点 .研究表明 ,两极和高亚洲地区雪冰化学反映了全球或局地大气环境本底 :南极现代雪冰化学代表了南半球或全球本底 ,北极格陵兰地区代表了北半球对流层中部本底 ,青藏高原海拔 5 0 0 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雪冰化学则代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部本底 .其中 ,离子浓度在两极冰盖和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地区接近 ,而在青藏高原北部高海拔地区则高得多 .三个地区雪冰化学的季节分布特点是 :在南极冰盖 ,海盐气溶胶的“丰”季形成雪层化学峰值 ,在北极 ,冬春季污染物 (所谓“北极霾”)和漂尘形成季节峰值 ,在高亚洲 ,主要是春季降尘形成明显污化层 .青藏高原上大风季节与干季重叠 ,静风季节与湿季重叠 ,决定了干湿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季节转换 .总之 ,主要阴、阳离子在南、北极和高亚洲雪层中的时空分布揭示了大气气溶胶的源区和传输 ,其形成过程与大尺度大气环流、季风和局地尘暴等事件密切相关 . 效存德 秦大河 任贾文 李忠勤 王晓香关键词:冰冻圈 环境指示意义 雪冰化学 Lambert冰川流域东西两侧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5 2004年 1992~1993年,中国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对Lambert冰川流域西侧的考察,1996起,中国南极考察队对Lambert流域东侧进行了多次考察.本文基于以上考察的研究成果,对Lambert冰川流域东西两侧气候环境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ambert冰川两侧无论是降水还是温度,在几十年时间尺度上其变化趋势都存在着明显差异,Lambert冰川东西两侧从海岸向内陆近500 km断面上表面积累速率的分布截然不同,同时,Lambert冰川东西两侧的δ18O随温度的变化率(又简称δ-温度梯度)差别也很大,另外,反映水汽输送强度的海盐离子浓度近50年来的变化趋势相反.以上证据表明,Lambert冰川谷地可能是东南极洲一条重要的气候界线,其原因可能是特殊的局地环流(顺时针的气旋活动)导致不同的水汽来源,再加上局部地形的影响所致. 张明军 效存德 任贾文 李忠勤 秦大河关键词:LAMBERT冰川流域 气候环境变化 气温 降水 水汽输送 地形 南极冰盖SO_4^(2-)浓度记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04年 本文综述了南极冰盖雪冰中SO2 -4 的来源、SO2 -4 浓度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 ,特别对nss SO2 -4 记录的火山活动事件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反映了近年来南极雪冰中SO2 -4 记录的最新研究进展。南极冰盖雪冰中SO2 -4 来源的综述表明南极地区雪冰中的SO2 -4 主要来源于海盐、海洋生物和火山喷发三种。很多研究表明 ,用南极冰芯中记录的nssSO2 -4 可以恢复火山活动的历史 ,虽然对同一次火山活动 ,在取自南极不同地区的冰芯中 ,其浓度和沉积通量大不一样 ,然而 ,各次火山活动引起的硫酸根离子的沉积通量相对于Tambora火山的沉积通量的百分比在不同冰芯中却经常具有可比性 ,这使得利用冰芯中nssSO2 -4 张明军 任贾文 孙俊英 效存德 李忠勤 秦大河关键词:南极冰盖 含硫化合物 热力学 冰体内应力形变检测系统及冰川移动评估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冰体内应力形变检测系统及冰川移动评估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六面体结构的框架、压力计单元、变形计单元及计算设备。设置框架表面的压力计单元用于获取冰体内部任意一点的主应力参数,设置在框架其余表面的变形计... 崔晓庆 任贾文 余光明文献传递 1970—2007年西藏念青唐古拉峰南、北坡冰川显著退缩 被引量:38 2007年 1999年和2007年夏季,利用GPS技术先后对念青唐古拉峰(念峰)南、北坡的5条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表明:同1970年比较发现,过去近40 a来5条冰川退缩显著,1970-2007年间念峰北坡的拉弄和扎当冰川与南坡的爬努冰川末端平均退缩速率均接近10.0 m.a-1;西布冰川在1970-1999年间达到38.9 m.a-1,而爬努冰川流域海拔较高的小冰川5O270C0049退缩幅度较小,为4.8 m.a-1.2007年野外观测发现,爬努冰川1970年代的积累区有冰面河形成.念峰周围的冰川变化,不仅仅是末端的显著退缩,而且消融区面积也在扩大. 康世昌 陈锋 叶庆华 井哲帆 秦大河 任贾文关键词:冰川退缩 青藏高原 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植物生长季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观测 被引量:7 2012年 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的高寒草甸样地为研究对象,对2011年植物生长季(6—10月)主要温室气体(CO2、CH4CH4和CO2)的排放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地表CO2、CH4和N2O排放速率范围分别为7.58~418.60mg.m-2.h-1,-0.20~0.14mg.m-2.h-1和-27.22~39.98μg.m-2.h-1.0~10cm土壤温度、含水量和盐分与CO2和CH4排放速率显著相关,但与N2O排放速率无显著相关.日均排放速率显示,CO2和N2O在整个观测期均表现为排放;CH4在植物返青期和生长旺盛期表现为排放,在枯黄期伴随表层土壤发生日冻融循环时为吸收.从9月30日12:00—10月6日14:40,表层0~10cm土壤经历了3次日冻融循环,CO2和N2O日均排放速率分别由冻融前的60.73mg.m-2.h-1和9.91μg.m-2.h-1提高到122.33mg.m-2.h-1和11.70μg.m-2.h-1.土壤温度、含水量和盐分是影响CO2和CH4排放的重要因子,表层土壤冻融交替作用可提高地表CO2和N2O的排放速率. 刘文杰 陈生云 赵倩 李秀萍 任贾文 秦大河关键词:多年冻土 温室气体 高寒草甸 冻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