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雷
作品数: 171被引量:438H指数:10
  • 所属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丁义涛
作品数:479被引量:1,400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生物人工肝 肝细胞 肝功能衰竭 急性肝功能衰竭
任昊桢
作品数:57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人工肝 急性肝衰竭 肝细胞 肝切除术 肝癌
吴亚夫
作品数:86被引量:294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原发性肝癌 肝肿瘤 肝功能衰竭
韩冰
作品数:35被引量:96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人工肝 肝功能衰竭 肝细胞 平板型 新型生物
顾劲扬
作品数:63被引量:170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人工肝 肝细胞 共培养 猪肝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与非实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研究进展
2008年
近年来,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支持系统已成为延长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命,并向肝移植手术过渡的一种替代性治疗手段。细胞作为BAL发挥肝功能支持作用的核心部分,逐渐受到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视。新近发现肝细胞与非实质细胞共培养可重建细胞间相互作用,显著改善离体肝细胞活性,在BAL及肝细胞移植领域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我们拟对肝细胞和非实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顾劲扬施晓雷丁义涛
关键词:非实质细胞体外共培养急性肝功能衰竭细胞间相互作用生物人工肝LIVER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综合性代谢疾病。肠道屏障作为肝脏与外界的第一道防线,其功能受损与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NAFLD中,以肠道屏障破坏为特征的肠-肝轴紊乱包括肠道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肠-血管屏障的功能受损。近年来,肠道屏障修复疗法为研究NAFLD的治疗方式提供新思路。阐明NAFLD的肠-肝轴过程及肠道屏障紊乱,有助于深入认识NAFLD的发病机制并探究其相关治疗策略。
胡安印王经琳任昊桢施晓雷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屏障肠道微生态
Risk factors for post-transplant death in 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liver transplantation
Aim: Despite the increasing success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there remains inevitable risk of postoperative co...
刘颂缪骥施晓雷吴亚夫江春平朱新华吴星宇丁义涛徐庆祥
肝脏组织工程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和PLGA纳米纤维支架的机械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细胞在其表面的生长规律,寻找合适的肝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分别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和PLGA纳米纤维支架,观察材料的机械稳定性及肝细胞在材料表面的活性和生长情况。接种后0.5 h内,肝细胞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材料表面贴壁,生长良好。第二天起,肝细胞在壳聚糖表面逐渐聚集生长,形成聚集体,而在海藻酸钠材料表面无聚集。第三天后,海藻酸钠材料发生溶胀,纳米结构破坏,而壳聚糖纳米支架保持完好。在观察期间,PLGA材料表面一直没有肝细胞黏附。肝脏细胞不能在PLGA纳米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肝细胞在壳聚糖纳米材料表面能形成球形聚集体;海藻酸钠生物相容性好,但机械稳定性差,容易降解,不能单独作为肝脏组织工程的纳米支架材料。
褚薛慧施晓雷冯章启顾忠泽丁义涛
关键词:肝组织工程海藻酸钠壳聚糖PLGA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犬急性肝功能衰竭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新型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犬的作用。方法D-氨基半乳糖给药构建犬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分组: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对照组(n=8)。观察和检测所有犬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生存率,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其有良好的解毒及合成功能。4组犬的生存率分别是87.5%、62.5%、50.O%、37.5%,仅组合式生物人工肝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对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
施晓雷张悦褚薛慧顾劲扬韩冰丁义涛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临床特点分析90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intraheptic cholangio carcinoma,ICC)的临床特点,以期对临床诊治进行指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85-01/2003-01行手术探查的90例IC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4例患者有右上腹隐痛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表现;32例有乙肝病史;42例(46.7%)合并肝硬化.29例术前检查AFP为阳性;56例术前检查CA199为阳性;61例术前检查γ-GT增高.31例术前B超检查发现肝内占位合并肝门淋巴结肿大;58例术前CT检查提示肿瘤有典型的低血供表现.90例ICC患者中,38例行手术根治性切除,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43.6%、43.6%.余52例行姑息性手术切除,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0.0%、0.0%.结论:ICC临床表现多样,无明显特点.CA199阳性及γ-GT增高提示ICC可能.ICC易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B超和CT联合能发现病灶及明确病灶性质.ICC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保证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
吴亚夫施晓雷徐庆祥丁义涛
关键词:手术
直接注射法制作ICR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培养鼠肝癌H22细胞,直接注射法制作ICR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鼠肝癌H22细胞体外培养,将调整好的对数生长期的肝癌细胞直接注射小鼠肝脏,2周后解剖观察,并进行组织HE染色。结果:所有实验小鼠均可见肿瘤生长,HE染色示肝细胞肝癌。结论:直接注射法制作ICR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张建民施晓雷陶科潘军平吴亚夫
关键词:ICR小鼠
生物人工肝脏临床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7年
人工肝作为肝移植过渡支持手段,可以改善机体内环境,被广泛应用于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等肝脏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生物人工肝具有肝细胞的代谢、解毒和合成功能,是临床应用人工肝的发展方向。本文围绕种子细胞以及生物反应器两大生物人工肝核心技术,论述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生物人工肝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丁义涛施晓雷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生物反应器
结构脂肪乳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疗效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探讨结构脂肪乳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营养状况、炎性反应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肝切除术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患者术后1∽7d行等氮等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其中对照组应用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试验组应用结构脂肪乳.在肝切除术前及术后5、7d抽取血液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营养学指标、炎性反应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以及分析患者术后预后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各指标趋势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8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血清ALT、AST、前白蛋白、胆碱酯酶、C反应蛋白、IgG、IgM、IgA、CD3 +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CD4 +/CD8+于术前及术后5、7d在一定趋势内变化,对照组患者由术前水平逐渐变化至术后7d水平分别为:(36±10)U/L∽(83±33)U/L、(37±13)U/L∽(63±42)U/L、(233±42) mg/L∽(208±37) mg/L、(154±32) U/L∽(145±26) U/L、(8.1±1.6) mg/L∽(30.3±8.6) mg/L、(14±5)g/L∽(12±3)g/L、(3.2±1.3) g/L∽(2.8±1.6) g/L、(2.1±1.3)g/L∽(2.0±1.2) g/L、55.6%±6.8%∽46.2%±3.9%、37.5%±2.0%∽33.4%±3.1%、25.9%±2.9%∽27.9%±3.0%、1.5±0.5∽1.2±0.4;试验组分别为(36±12)U/L∽(43±30) U/L、(36±14)U/L∽(40±33) U/L、(231±45) mg/L∽(255±44) mg/L、(149±25) U/L∽(153±27) U/L、(7.6±1.8)mg/L∽(21.7±11.2)mg/L、(13±5)g/L�
施晓雷王帅吴亚夫汤宁张炜炜丁义涛
关键词:肝肿瘤营养支持治疗结构脂肪乳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泌的炎症相关因子及其对急性肝衰竭(ALF)的治疗作用。方法获取并鉴定sD大鼠MSCs。收集MSCs条件培养基(MSCs—CM)检测炎症相关因子。SD大鼠分为三组:ALF+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组: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ALF后静脉输注DMEM 1ml;ALF+MSCs组:诱导ALF后静脉输注MSCs 1ml(约1×10^6);ALF+MSCs—CM组:诱导ALF后静脉输注MSCs—CM 1ml。检测各组大鼠生化指标、4周存活率、组织病理学和炎症因子水平。评估直接输注外源性重组大鼠白介素10(IL-10)与给予抗白介素10抗体后输注MSCs-CM对ALF大鼠转氨酶的影响。检测给予IL—10后ALF大鼠肝脏磷酸化STAT3(pSTAT3)水平,评估AG490(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能否逆转IL-10的治疗作用。结果ALF+DMEM组、ALF+MSCs组和ALF+MSCs—CM组给予D—Gal第3天血清ALT分别为1709.8±372.1、865.5±52.8、964.7±414.6U/L,AST分别为4234.0±807.3、2440.8±511.9、2739.8±587.3U/L,TBil分别为79.3±10.9、43.8±7.0、61.2±6.7μg/L。三组28天存活率分别为10.0%、80.0%、70.0%;炎症因子干扰素(IFN-γ)分别为69.8±4.7、46.4±4.3、54.6±2.4pg/ml,IL-113分别为58.5±7.6、40.5±6.9、44.1±6.0pg/ml,IL-6分别为71.9±16.1、38.4±7.7、45.3±9.0pg/ml,IL-10分别为38.3±6.0、75.4±11.1、59.6±11.9pg/ml。蛋白芯片检测提示MSCs-CM表达多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其中IL-10的水平最为显著。与ALF组(ALT:1709.8±372.1U/L,AST:4234.0±807.3U/L)比较,单独使用IL-10(ALT:1126.9±419.3U/L,AST:2370.8±561.2U/L)能显著降低转氨酶水平,同时给予抗IL-10抗体(ALT:1568.5±325.4U/L,AST:4043.7±819.0U/L)则能中和ISCs-CM(ALT:964.7±414.6U/L,AST:2739.8±587.3U/L)的治�
马虎成王鑫吴旻娜袁献温施晓雷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急性肝衰竭条件培养基免疫调节STAT3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