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海燕
-

-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黄苏珍

- 作品数:164被引量:932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甜菊 马蔺 德国鸢尾 鸢尾 鸢尾属
- 张永侠

- 作品数:89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甜菊 德国鸢尾 鸢尾 马蔺 荷兰鸢尾
- 杨永恒

- 作品数:79被引量:6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甜菊 德国鸢尾 鸢尾 马蔺 幼胚
- 刘清泉

- 作品数:58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德国鸢尾 鸢尾 马蔺 甜菊 幼胚
- 佟海英

- 作品数:156被引量:542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蒙药 甜菊 水银 抑郁症 马蔺
- 德国鸢尾新品种‘金舞曲’
- 2022年
- ‘金舞曲’是从以‘鸣莺’为母本,‘Skyfire’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中选出的德国鸢尾新品种。株高69.5 cm,BB型。花横径12.9 cm,纵径11.5 cm;花黄色(RHS 12A),花瓣边缘呈波浪状。垂瓣上半部有辐射白色条纹,髯毛浓密橘色(RHS 28A)。单株着花6~8朵,花期4月中旬—5月上旬。旱生,耐寒,抗性强,花色亮丽,花期长,四季常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露地栽培。
- 朱旭东张永侠田松青尹原森梁琪原海燕
- 关键词:德国鸢尾
- 外源GSH对马蔺铅吸收动态及积累分布特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采用营养液培养研究了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对重金属铅(Pb)的短时间(0-4h)吸收动力学特征及积累分布特性。结果表明,0~4 h内,500 mg·L^(-1) Pb胁迫以及500 mg·L^(-1) Pb胁迫下添加外源GSH(谷胱甘肽)和BSO(丁胱亚磺酰胺,GSH合成专一性抑制剂)处理马蔺对Pb的吸收均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胁迫0~2 h内,3种处理下Pb向马蔺地上部的转运能力均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胁迫2 h后,3个不同处理下马蔺根系内Pb的增加速率均高于地上部,Pb转运率下降;在胁迫4 h时,Pb+GSH处理马蔺地上部Pb吸收量分别是Pb处理和Pb+BSO处理的2.36、1.52倍。扫描电镜结合能谱仪对马蔺幼苗根尖横切面进行X-ray微区分析表明,500 mg·L^(-1) Pb胁迫4 h时,仅在表皮细胞检测到一定含量Pb,而外皮层、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细胞内Pb含量因低于检测限而没有检测到。马蔺短时间Pb外流动力学实验表明,3种不同处理下Pb^(2+)外流最快速的阶段均在0~2 h之间,代表Pb^(2+)从细胞壁流出;Pb^(2+)从木质部中流出发生在2~6 h之间;而最缓慢的交换阶段被认为是Pb^(2+)从液泡中流出,发生在6~48 h之间。因此,短时间Pb胁迫下马蔺根系吸收的Pb可能主要积累于马蔺表皮细胞壁中。Pb+GSH处理下马蔺根细胞解析出的Pb含量均高于单Pb胁迫和Pb和BSO处理下相应部位的Pb含量,说明0~4 h短时间内GSH具有促进马蔺Pb吸收和转运的功能。
- 原海燕张永侠刘清泉杨永恒黄苏珍
- 关键词:马蔺PB
- 一种林下套种荷兰鸢尾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林下套种荷兰鸢尾的方法,套种的过程为:于秋末冬初选择林下空地,深翻、开种植沟;对荷兰鸢尾种球进行预处理,然后定植在种植沟中,覆土、浇透水,无降雨条件下每4‑5d浇水1次;翌年4月中‑4月底切花采收;5月下...
- 原海燕张永侠田松青王银杰刘清泉佟海英朱旭东
- 文献传递
- 甜菊自交不亲和及自交亲和无性系自花授粉柱头的荧光显微观察和转录组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为了探究甜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自交不亲和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以甜菊自交不亲和无性系‘B4’及自交亲和无性系‘Z8-42’为研究对象,对2个无性系的自花授粉柱头进行荧光显微观察和转录组分析。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B4’自花授粉柱头无花粉附着,而‘Z8-42’自花授粉柱头有花粉附着。2个无性系自花授粉柱头转录组整体测序质量较高,共获得43.84 Gb clean data。在组装的51819个unigene中,表达unigene有49214个;注释到NR数据库的表达unigene最多(29523);并且,在NR数据库中,注释到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inn.)同源序列的unigene最多(20117)。在2个无性系中共筛选到7560个差异表达unigene;以‘B4’为对照,‘Z8-42’自花授粉柱头中表达量上调的差异表达unigene有3122个,表达量下调的差异表达unigene有4438个。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甜菊差异表达unigene的功能包括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大类47个小类,其中,生物过程大类中富集到信号转导的差异表达unigene最多(225),细胞组分大类中富集到膜部分、膜固有成分和膜组成成分的差异表达unigene非常多(分别为1700、1665和1664),分子功能大类中富集到离子结合的差异表达unigene最多(1650)。共有1605个差异表达unigene被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的6个大类中,其中,注释到代谢大类的差异表达unigene最多(882),占比为55.0%,分布在10个二级分类的91条代谢通路中。单个代谢通路中,植物-病原体互作通路的差异表达unigene最多(81)。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初步判定甜菊自交不亲和可能发生在柱头与花粉互作的起始阶段,如识别、黏附过程;差异表达unigene引起的柱头细胞信号转导、膜成分、离子结合等功能和结构改变可能是导致供试的2个无性系自交亲和性不同的原因,并且植物-病原体互作通路可能参与柱头和花粉的识别过程,与自交不亲和性密切相�
- 杨永恒张永侠张婷徐晓洋孙玉明王小敏佟海英原海燕
- 关键词:甜菊自交不亲和柱头荧光显微观察
- 一种德国鸢尾的遗传转化方法
- 本发明方法公开了一种农杆菌介导的德国鸢尾遗传转化方法,属于植物遗传转化技术领域。该方法主要是以德国鸢尾的茎尖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通过农杆菌侵染转化、抗性愈伤组织筛选、再分化及抗性植株的PCR检测等过程获取转基因株系。本发...
- 刘清泉张永侠原海燕黄苏珍唐君王玮琳杨永恒徐晓洋
- 文献传递
- 雄黄兰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
- 2019年
- 文章以雄黄兰的幼嫩花苞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研究,成功建立了通过幼嫩花苞愈伤诱导的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雄黄兰幼嫩花苞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2,4-D+0.1 mg/L 6-BA,最高诱导率为88.67%;分化培养基为MS+0.3 mg/L6-BA+0.05 mg/L NAA,分化率高达60.8%;生根培养基为MS+0.2 mg/L NAA,生根率91.1%。
- 安文杰张永侠原海燕
- 关键词: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芽
- 混合盐碱胁迫对甜叶菊不同品种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采用基质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和Na2CO3(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5)混合胁迫下4个甜叶菊品种(中山3号、中山4号、守田2号、守田3号)幼苗生长及耐盐碱能力差异。结果表明:混合盐碱胁迫下4个甜叶菊品种幼苗叶片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株高和地上部分干物重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同时,中山4号和守田3号根长和地下部分干物重也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中山3号和守田2号幼苗的株高虽受到抑制,但根长和地下部含水量却具有低促高抑的效应,且低浓度盐碱胁迫下二者根冠比高于对照。从胁迫下4种甜叶菊幼苗存活状况来看,4 g/L混合盐碱胁迫处理30 d后,中山3号仍未出现死亡现象,而其他3个品种均开始出现不同程度死亡;随混合盐碱浓度的升高,各品种均出现较大程度的死亡,5 g/L混合盐碱胁迫30 d后,中山4号幼苗全部死亡,中山3号部分幼苗也开始有死亡出现,存活率为83.5%,守田2号和守田3号存活率分别为58.3%、25%。综上认为,中山3号耐混合盐碱能力相对较强,守田2号和守田3号耐混合盐碱性居中,而中山4号耐混合盐碱能力相对较弱。
- 绳仁立原海燕黄苏珍
- 关键词:甜叶菊混合盐碱胁迫耐盐碱能力
- 一种适用于甜菊花药培养的花药分离方法
- 本发明方法公开一种适用于甜菊花药培养的花药分离方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该方法主要技术是在甜菊植物花蕾期采集适宜大小的头状花序,在无菌条件下先将花序用75%乙醇消毒30秒后,1%升汞浸泡3‑4分钟,再用无菌水清洗3...
- 杨永恒原海燕黄苏珍
- 路易斯安那鸢尾和红籽鸢尾花粉形态及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了路易斯安那鸢尾( Louisiana Iris)品种‘梦娣达’(‘Mentida’)和红籽鸢尾( Iris foetidissima Linn.)的花粉形状、外壁纹饰和大小;同时,以路易斯安那鸢尾为母本、红籽鸢尾为父本进行杂交和路易斯安那鸢尾自交,分析了杂交和自交授粉后花粉管生长状况及雌蕊中保护酶(包括SOD和POD)活性和内源激素(包括IAA、GA3、ZR和AB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路易斯安那鸢尾花粉粒近扁球形,外壁纹饰为细网状,极轴和赤道轴长度分别为81.71和58.00μm;红籽鸢尾花粉粒近长球形,外壁纹饰为显著粗网状,极轴和赤道轴长度分别为91.80和38.23μm,表明二者的花粉形态差异明显。与自交组相比,杂交组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相对滞后,授粉后48 h仅有少量花粉管到达花柱基部,且伴有花粉管末端弯曲及在柱头表面回转、盘结等现象。在授粉后2 h内自交组雌蕊的SOD和POD活性和IAA含量均高于杂交组;授粉后8~12 h自交组雌蕊的IAA含量低于杂交组;授粉后12~24 h自交组雌蕊的GA3和ZR含量均低于杂交组;授粉后多数时段自交组雌蕊的ABA含量低于杂交组。说明雌蕊中的高水平SOD和POD活性以及IAA含量和低水平ABA含量有利于柱头识别花粉及花粉萌发,而雌蕊中的低水平IAA、GA3和ZR含量则有利于花粉管的生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路易斯安那鸢尾和红籽鸢尾种间杂交存在一定程度的受精前障碍,可能是导致其种间杂交不亲和的原因之一。
- 许荔黄苏珍原海燕
- 关键词:鸢尾属种间杂交花粉形态花粉管生长内源激素含量
- Pb和Cd单一及复合胁迫条件下溪荪(Iris sanguinea)生长及金属离子积累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采用水培法,对Pb和Cd单一及复合胁迫(500 mg.L-1 Pb、25 mg.L-1 Cd、500 mg.L-1Pb-25 mg.L-1Cd)条件下溪荪(Iris sanguinea Donn ex Horn.)幼苗不同部分的生长及Pb、Cd、Zn、Cu、K和Na积累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Pb单一胁迫条件下,溪荪幼苗地下部分干质量较对照降低了18.2%,地上部分干质量和耐性指数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Cd单一胁迫条件下,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干质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6.4%和14.1%,耐性指数降低了7%;在Pb-Cd复合胁迫条件下,溪荪幼苗不同部分的干质量以及耐性指数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Pb单一及Pb-Cd复合胁迫条件下,幼苗不同部分的Pb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Pb单一胁迫处理组幼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Pb含量分别比Pb-Cd复合胁迫处理组高19.8%和16.0%。在Cd单一及Pb-Cd复合胁迫条件下,幼苗不同部分的C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Pb-Cd复合胁迫处理组幼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Cd含量分别为Cd单一胁迫处理组的2.02和5.74倍。经Pb和Cd单一及复合胁迫后,幼苗不同部分的Zn、Cu和N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而K含量则低于对照;地上部分的Zn、K和Na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但Cu含量在幼苗不同部分的变化趋势则有所不同。比较结果表明:Pb-Cd复合胁迫对溪荪幼苗的Pb积累有促进作用、对Cd积累有抑制作用,表现出拮抗作用;溪荪对Pb胁迫的耐性相对更强,对Pb和Cd及其他金属元素有一定的积累能力,可用于Pb污染环境尤其是湿地Pb污染环境的修复。
- 王鸿燕黄苏珍原海燕陈晓萱马万荣
- 关键词:P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