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雅佳
-

-

- 所属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彭卫军

- 作品数:292被引量:2,562H指数:2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乳腺 CT MRI CT表现
- 毛健

- 作品数:56被引量:571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乳腺肿瘤 乳腺 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 唐峰

- 作品数:116被引量:85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乳腺 乳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
- 李瑞敏

- 作品数:24被引量:344H指数: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乳腺 乳腺癌 乳腺肿瘤 MRI表现
- 肖勤

- 作品数:21被引量:204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 乳腺癌 乳房X线摄影术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 乳腺影像诊断: 现状与进展被引量:6
- 2012年
- 随着乳腺癌的逐年高发,乳腺影像技术和诊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影像诊断的规范化,还是各种影像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治疗的评估、保留乳房手术病例术前筛选、术后随访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一些常规的影像技术也因为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而克服了以往的局限。可以说现代乳腺癌治疗模式的改变得益于乳腺影像技术的发展、诊断的规范化和影像评估的日益准确,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影像技术和诊断的发展。
- 顾雅佳
- 关键词:乳腺肿瘤影像学
-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影像组学模型、构建方法、介质及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影像组学模型,包括TNBC模型和HER2模型;TNBC模型包括:11个预测TNBC的影像组学特征,以及公式I:q=1/(1+exp(β<Sub>0</Sub>+β<Sub>1</Sub>x...
- 邵志敏江一舟蒋麟尤超顾雅佳肖毅苏冠华
- 单发脑转移瘤的MRI诊断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评价MRI诊断单发脑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单发脑转移瘤的临床和MRI表现,病例均经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8例中,原发于肺癌27例,50岁以上33例;发病过程突然、短期内出现中枢神经障碍症状30例;病灶位于幕上34例,其中25例位于灰、白质交界区。病灶直径>1.0cm时瘤周水肿常较显著。T1WIFLAIR显示病灶欠清或不清13例,FRFSET2WI、T2WIFLAIR显示欠清或不清楚的分别为5例、2例,增强扫描均清楚显示病灶。结论:MRI增强检查是诊断单发脑转移的最佳方法。
- 关玉宝彭卫军周良平顾雅佳曾庆思伍筱梅谢念危
- 关键词:转移瘤单发MRI
- 使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诊断乳腺疾病的体会被引量:3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BI RADS)在有症状乳腺病变X线诊断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高、低年资两组医生回顾分析 30 7例乳腺病变的X线片并作BI RADS分级 ,用操作者特征曲线 (ROC)、Kappa分析两组医生判读情况 ,并与病理对照分析。 结果 30 7例中乳腺癌15 9例 ,良性病变 14 8例。高、低年资两组医生对乳腺病变的BI RADS判读分级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Az1=0 94 6 ,Az2 =0 84 5 ,U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U =0 5 2 6 ,P >0 0 5 ) ,总符合率有中至高度一致性 ,K =0 4 35 ,其中Ⅰ级 (0 5 11)、Ⅴ级 (0 6 79)为中至高度符合 ,Ⅱ级 (0 373)、Ⅲ级(0 179)、Ⅳ级 (0 2 76 )符合较差。高年资组与低年资组各分级中乳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Ⅰ级(12 5 %、2 2 5 % )、Ⅱ级 (3 7%、12 5 % )、Ⅲ级 (2 0 83%、19 6 1% )、Ⅳ级 (6 8 6 3%、6 0 34% )和Ⅴ级(10 0 %、89 91% )。两组医生判读均错误 2 3例 (7 4 9% )。结论 BI RADS在有症状乳腺病变的X线诊断中有价值。合理应用 0级、结合临床检查能降低漏诊率。对有症状的乳腺病变 ,Ⅱ、Ⅲ级诊断域值可提高 ,Ⅳ级域值可降低。BI RADS有其局限性 。
- 顾雅佳吴斌张帅杨天锡
- 关键词:乳腺病变X线诊断乳腺疾病判读BI
- MR淋巴管造影显示VX2兔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钆剂增强的MR淋巴管造影(MR-LG)用于VX2兔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显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VX2肿瘤软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建立30只兔原位乳腺癌动物模型。实验兔在肿瘤接种前后共行2次MR-LG检查(包括对比剂注射前的STIR序列扫描)。图像3D重建后,淋巴管引流通路上距离原发肿瘤最近的淋巴结定义为SLN,且成像效果根据3D图像上有无淋巴结和淋巴管显像分成良好和较差两个等级;记录STIR序列扫描和MR-LG显示的所有淋巴结,并与前哨淋巴结病理对照。结果:80%(24/30)的荷瘤兔完成第二次MR-LC检查,良好3D图像为79.2%(19/24)。在MR-LG图像上,淋巴结信噪比(SNR)均高于其引流淋巴管和同层肌肉(P值均<0.05),SLN与n-SLN、引流淋巴管与同层肌肉之间的SNR无统计学差异。MR-LG图像上可清晰显示SLN和n-SLN(共26枚)的17只荷瘤兔,其STIR图像上共有28枚淋巴结,且两者淋巴结的大小无明显差异(t=0.124,P=0.902);其SLNB检查获得32枚淋巴结(SLN 18枚,n-SLN 14枚),且淋巴结大小与MR-LG图像上和STIR序列扫描所显示的淋巴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钆剂增强MR-LG可较好地显像VX2兔乳腺癌SLN。
- 谭红娜彭卫军杨犇龙刘海泉顾雅佳李瑞敏赵广垠沈茜刚
- 关键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淋巴管造影磁共振成像
- 颈动脉间隙肿瘤的CT诊断被引量:21
- 1994年
- 笔者报道1988年8月至1992年11月期间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的23例颈动脉间隙肿瘤的CT表现。指出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与肿瘤的相关位置对诊断颈动脉间隙肿瘤的重要性。据此可将颈动脉间隙肿瘤和淋巴结相鉴别,并可将颈动脉间隙内的迷走神经病变和交感神经病变相鉴别。
- 王弘士杨天锡顾雅佳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CT
- 全文增补中
- 磁共振涎管成像评价早期鼻咽癌放疗前后涎腺影像变化与口干关系初探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索磁共振涎管成像(MRS)评价鼻咽癌放疗前后涎腺影像变化的可行性,及其与患者主观评价的相关性。方法放疗前、后患者分别行MRS,应用MRS评分系统对患者放疗前、后酸刺激前后涎腺导管进行评分,并结合美国放疗肿瘤组织急性放射损伤标准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QLQ-C30v3.0和QLQ-H&N35量表进行分析。结果共10例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双侧腮腺平均受照剂量为(37.99±3.70)Gy,双侧颌下腺平均受照剂量为(55.65±2.99)Gy。MRS图像显示酸刺激使涎腺导管评分升高,放疗后导管评分下降,对酸刺激反应较放疗前差。放疗后酸刺激前后腮腺导管评分差值与QLQ-c30量表的总生活质量领域得分呈正相关性(rs=o.636,P=o.048),与QLQ-H&N35量表中的口干条目得分呈负相关性(rs=-0.694,P=0.026)。结论MRS可无创检测涎腺放疗前后影像变化,用来评价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早期口干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欧丹张云燕何霞云顾雅佳胡超苏应红梅朱国培吴永如毛健沈茜刚岳磊
- 月经状态对乳腺纤维腺体组织与背景实质强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利用乳腺MR影像全自动量化分析法,评估不同月经状态对乳腺纤维腺体组织比(fibrograndular tissue,FGT),背景实质强化容积比(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 volume ratio,BPE_V)和程度比(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 intensity ratio,BPE_I)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至2012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做乳腺MR检查的14 033名妇女中,随机选出正常乳腺MR影像101例,其中绝经前47例,绝经后54例。绝经前再按月经周期分为:第1周8例,第2至第4周各13例。应用乳腺MR影像全自动量化分析软件测量FGT与增强后早(2 min)、中(4 min)、晚(6 min)3期的BPE_V与BPE_I,并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绝经前后的FGT,BPE_V和BPE_I进行比较,绝经前各月经周期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绝经后妇女的FGT,BPE_V与增强中晚期的BPE_I均显著低于绝经前妇女(P<0.05)。BPE_I在绝经前妇女中月经第1周最高,第2周最低(P<0.05)。FGT及BPE_V在月经第1周也最高,但与其他月经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GT、BPE_V和BPE_I在绝经后均显著降低。月经第2周为乳腺MR检查的最佳时间。
- 胡晓欣胡晓欣姜娈顾雅佳姜娈李强彭卫军
- 关键词:乳腺月经状态
- MRI乳腺背景实质强化预测新辅助治疗早期疗效的初步研究
- 目的:探讨进展期乳腺癌对侧腺体乳腺背景实质强化(backg 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BPE)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前后的变化特征...
- 尤超胡晓欣顾雅佳彭卫军
- 磁共振乳腺肿瘤定量动态增强计算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方法对磁共振乳腺肿瘤定量动态增强的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计算准确性影响。方法:41例行磁共振定量动态增强扫描的乳腺肿瘤患者分成A、B两组:A组16例于T1WI平扫图像(T1map)扫描完成后置入静脉留置针并连接高压注射器,由系统进行自动预扫描,确定动态增强序列的中心频率后注射对比剂同时扫描;B组25例于T1WI平扫图像(T1map)扫描开始前置入静脉留置针,T1map扫描结束后,人工设置动态增强序列预扫描参数并扫描,第一期结束后注射对比剂。扫描结束后,图像传输至ADW4.3工作站用cine软件进行图像处理计算肿瘤的K^trans。最后,以WeiHuang等提供的K^trans指标作为鉴别良恶性的评价标准,评价两组扫描方法得出的K^trans与相应病理结果的吻合程度。结果:A组16例患者T1map图和动态增强图像位置有较为明显错位,得出的K^trans与相应病理结果一致者1例,不一致者15例。B组25例患者T1map图和动态增强图像位置较为吻合,出的K^trans与相应病理结果一致者24例,不一致者1例。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56,P〈0.01)。结论:扫描方案的正确制订与序列扫描参数的合理使用在乳腺肿瘤定量动态增强MRI扫描中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静脉注射的时机选择和中心频率的控制直接影响到K^trans的准确性。
- 毛健李瑞敏顾雅佳彭卫军唐峰张盛箭
- 关键词:乳腺肿瘤磁共振成像放射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