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久
作品数: 64被引量:780H指数:11
  • 所属机构: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 所在地区:吉林省 长春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姜默竹
作品数:17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研究主题:利益集团 汇率 汇率政策 美元本位制 货币
李晓
作品数:190被引量:1,779H指数:2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 汇率制度 产业结构
丁一兵
作品数:127被引量:1,094H指数:19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汇率制度 一带一路 人民币国际化 出口 制造业
田中景
作品数:50被引量:171H指数:8
供职机构: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日本经济 经济增长 国际竞争力 日本制造业 人口负债
陈志恒
作品数:66被引量:460H指数:11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研究主题:东北亚 区域经济一体化 低碳经济 日本经济 自由贸易区
全球价值链嵌入、技术创新来源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被引量:4
2023年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全球价值链嵌入则是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利用2000-2016年中国制造业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个主要技术创新来源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非高技术企业和东中部地区企业中更为明显。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均能强化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阶段性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更明显。为此,应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知识溢出效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低端锁定风险;把自主创新作为主要技术创新来源,并合理进行技术引进,发挥不同技术创新来源的调节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并实施差异化政策,有的放矢地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李俊久姜美旭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全要素生产率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美贸易失衡的实证研究——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被引量:3
2018年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本文通过WIO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采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重新测算了1995-2011年中美双方的贸易额,从整体和行业间的角度分析了两国的贸易结构,并按技术类别区分了中美制造业贸易差额结构,还原两国的贸易利得,找出各自的优势产业,构建了更为可靠的双边贸易体系。最后,通过分析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对中国对外贸易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以商品的价值总额作为统计单位的贸易模式高估了各个国家的出口量,这个错误的估计对价值链下游的国家影响较大,极大地高估了中美贸易失衡,中国作为贸易顺差的大国从中获利微小,美国作为贸易逆差国在贸易中却获利最大。我国应该转变单纯追求出口规模的贸易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两国各行业的比较优势,提高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才能提高中国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的获利能力。
李俊久席爽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贸易差额要素禀赋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的结构性权力: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2024年
使用UNCTAD-Eora增加值溯源数据,对世界各经济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的结构性权力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特征、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增加值贸易网络虽然以区域内贸易为主,但全球化和区域化在同步发展,且增加值贸易网络以亚洲经济体、欧洲经济体和美国为主体。“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的结构性权力呈现明显的多极化分布,且权力大小程度分化严重,尤其是亚洲经济体的结构性权力优势明显。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结构性权力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其中,金砖国家的结构性权力正在逐年上升,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权力呈下降趋势。一国的结构性权力大小受到国家制度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全球价值链地位及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禀赋的影响。
李俊久张朝帅
关键词:网络结构性权力
日本—东盟CEP框架下的区域产业分工被引量:1
2008年
2008年4月14日,日本与东盟在京都签署了《日本一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AJCEP)。AJCEP的签署,这是2002年1月以来日本对东盟经济外交取得的最重大成果。作为一个典型的“南北”型协定,同时也是日本首个与区域经济组织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AJCEP的出现既是日本对自身经济结构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和东亚区域产业分工发展的一种回应,又必将对今后的东亚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李俊久
关键词:产业分工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伙伴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组织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被引量:6
2022年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天花板效应”逐渐显现。对此,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学界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方向性和操作性指引。不过,为进一步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回答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具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逻辑是破解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货币本位难题”,理论逻辑是综合多重因素的理论考量,现实逻辑是做好战略目标设定、优选推进区域、构建伙伴网络。
李俊久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家竞争优势
人民币“入篮”与国际货币体系未来走向被引量:7
2016年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即"入篮",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必然结果。其背后也有中国对自身正当利益的合理诉求,即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参与完善全球货币金融治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制度担保,借助外力倒逼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并提升中国加快改革开放之承诺的可信度。人民币"入篮"将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未来国际货币格局更可能是"一超"(美元)、"两强"(欧元、人民币)、"两小"(英镑、日元)并存。为此,中国需要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广泛寻求深层共识,参与供给国际公共产品。
李俊久姜默竹
关键词:人民币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体系
“相容性利益集团”缺失与日本对美国的金融败战被引量:3
2015年
战后以来,在日本经济强势崛起和自身经济相对衰落的强烈对比下,美国除了向日本频繁祭起贸易保护的大旗外,还在20世纪80年代找到了一种更为隐蔽、也更为强势的保护手段——金融和汇率保护。从贸易领域扩散和渗透到金融领域,是美国在对日经济外交中所使用的"议题关联战略",这一战略的运用是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金融资本与国家力量的融合分不开的。若要认清这种战略的实质及日本对美金融败战的真相,我们需要了解美日金融战争幕后的利益集团政治。本文的重要结论是,"相容性利益集团"的缺失是日本对美金融败战的重要微观诱因。这带给中国的重要启示是: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以此培育和扩大中美两国间的相容性利益,为有效化解来自美国的金融外交压力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姜默竹李俊久
关键词:贸易保护
中国对APEC成员的出口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被引量:18
2017年
出口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与APEC成员的实际,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采用2003-2015年的跨国贸易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面向APEC成员出口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中国对APEC成员的出口贸易潜力。结果发现,两国经济规模、贸易协定的签订、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等因素对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两国距离与出口显著负相关,而中国对APEC成员的直接投资对出口并无显著影响。基于此,中国今后在与APEC成员开展贸易的过程中,既要强化贸易的积极因素,化解各种消极因素,又要在巩固已有地区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贸易地区市场,培育新的贸易增长动力。
李俊久丘俭裕
关键词:APEC出口贸易贸易引力模型
东亚美元本位的制度缺陷及其解决被引量:1
2014年
东亚美元本位在推动东亚经济体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同时,也面临汇率制度易受冲击、缺乏危机自救能力、储备遭遇美国"俘获"等困境。这源于东亚经济体缺少汇率政策的协调、没有可倚重的区内"最后贷款人"、与美国在债权债务关系上的"倒置"及与美国在国际收支失衡调节上的不对称几个方面的制度缺陷。为克服上述缺陷,东亚经济体应加强政策协调、合作与监督,推进外汇储备库建设,发展区域金融市场并深化区域内贸易特别是最终产品贸易。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一员,中国应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作用。
李俊久
关键词:汇率政策
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冲突的权力逻辑被引量:8
2019年
美国对华贸易冲突折射出特朗普任期内的美国对华经贸战略出现了四个实质性变化。无论就全球层面还是就双边关系以及对美中两国各自的利益而言,特朗普政府的对华贸易冲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课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性质来看,美中关系正从"战略伙伴"质变为"竞争对手",其特征是美国将对华"接触"调整为对华"规锁"。从逻辑上看,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冲突必须被置于心理预期和大国间权力消长的维度中去加以解读。为有效应对美国的贸易施压,中国既要在坚持底线思维和合作共赢的前提下与美国开展贸易对话,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深化双边、诸边和多边经贸合作。
李俊久
关键词:贸易冲突心理预期权力转移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