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贤忠
作品数: 70被引量:1030H指数:18
  • 所属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曾刚
作品数:384被引量:4,545H指数:37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创新网络 长三角 长江经济带 产业集群 城市
邹琳
作品数:19被引量:251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长江经济带 创意城市 设计之都 创意 创意产业
司月芳
作品数:46被引量:461H指数:1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创新网络 影响因素 创新绩效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金融地理学
韩玉刚
作品数:48被引量:315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省际边缘区 皖江城市带 产业集群 生态环境 县域经济竞争力
王丰龙
作品数:69被引量:1,364H指数:2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长江经济带 人文地理学 政治地理 政治地理学 长三角
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效率比较分析
一、引言创新效率是指企业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将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的一种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上创新效率指企业将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Freeman and Soete,1997),而广义上创新效率包括新产品的技...
曹贤忠曾刚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中心城区网络效率产业创新网络
文献传递
我国区域发展风险评估及时空格局演变被引量:2
2020年
区域风险是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具有多维度性,非均衡性与动态演化性等特点。从区域视角研究了我国的发展风险问题,构建了区域发展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以此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区域发展风险特征进行了评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区域发展风险评价体系包含债务金融,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基础与创新能力5个维度15个三级指标,其中社会稳定系统与债务金融系统所占权重较高,而创新能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所占权重相对较低。2)2008-2017年间我国区域发展风险整体上有所下降,其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非均衡的特点。3)区域发展风险具有显著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自相关程度有所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相对较为稳定,相同空间关系属性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文章同时提出了区域发展风险控制的若干建议。
毕学成谷人旭王春萌曹贤忠
关键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中国中部城市群区域R&D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被引量:9
2016年
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重要的城市群,对于东中西协调发展及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R&D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CRS、VRS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皖江城市带10个城市的R&D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R&D资源的配置效率总体较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皖江城市带R&D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分别为0.505、0.646、0.648和0.506,均不足最优效率的70%;合肥R&D资源配置效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R&D资源的规模与投入产出不匹配,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现象;皖江城市带R&D资源配置效率分异程度逐渐缩小,但不同时期各市配置效率变化较大;皖江城市带R&D资源各类配置效率变动指数,在研究周期中均表现出一定幅度的上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及技术进步变动指数二者的增幅均较大,说明技术进步对R&D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韩玉刚曹贤忠
关键词:R&D资源数据包络分析皖江城市带全要素生产率
长三角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差异
2023年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交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关于其评价指标以及空间差异尚待深入研究。作者选取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熵权法,对2000—2021年交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动态演变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水平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U形演变过程,并具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长三角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大,基础设施、交通服务、交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空间联系的作用尚待加强。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优化策略,以期为长三角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许正中曹贤忠
关键词:交通发展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绩效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绩效水平、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等,通过Ward聚类对相似绩效水平的地区进行分组,具体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绩效特征及问题解决路径。实证研究证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绩效整体水平不高,经济核心区多通过大量物质投入及资源消耗实现创新体量增加而并非通过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如何提升已有技术资源的利用率却被忽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且具有相似绩效水平的区域各自表现出包括资源规模与投入、产出不匹配,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及创新问题,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差异大的地区其具体创新绩效提升途径也具有一定差异性。
朱贻文曾刚邹琳曹贤忠
关键词:创新绩效DEA-MALMQUIST指数长江经济带
外部知识源异质性对企业工艺和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关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获取外部知识,提高自身的工艺和产品创新水平。然而,鲜有研究讨论不同知识源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绩效和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异同。因此,本文采用世界银行所提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基于Pavitt产业部门分类法,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别考察企业工艺和产品创新绩效与供应商、用户、同行、大学及科研机构这4种外部知识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制造业企业上游供应商企业创新能力低下,仅用户、同行、大学及科研机构这3种知识源对企业工艺和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规模集约部门企业利用同行的技术知识,以及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创新动态,对企业工艺创新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专业供应商部门企业通过与用户密切合作加速创新成果商业转化,促进企业产品创新。
司月芳刘婉昕曹贤忠
关键词:外部知识源产品创新绩效
长三角城市群R&D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及空间分异被引量:65
2015年
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构建研发资源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中的CRS、VRS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研发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异特征,并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验证DEA计算的结果,二者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研发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总体较低,但呈上升趋势:2000、2005、2010以及2012年长三角城市群研发资源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分别为0.591、0.622、0.669和0.784,均不足最优效率的80%;江苏研发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显著高于上海和浙江;长三角城市群研发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分异程度逐渐缩小,但空间格局变化较大;长三角城市群研发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各类效率变动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较为显著。
曹贤忠曾刚邹琳
关键词:研发资源DEA长三角城市群
港口能级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沿江5市为例被引量:19
2018年
我国内河港口较多存在能级不高、低质竞争等不足,港城协同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构建港口能级-城市经济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安徽省沿江5市港口能级-城市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发现:1)各市两子系统提升速度差异显著且差距呈扩大态势,港口能级逐渐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2)两子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且变化较小,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实现了由拮抗发展向优质协调的提升;3)各市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但分异明显,大小排序为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且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城市,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越快。
叶雷叶雷曹贤忠
关键词:城市经济港城关系
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创新网络研究进展被引量:80
2016年
全球化、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网络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在评述现有创新网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内涵和特征,论述了其类型、结构、作用机理和分析方法,并得出结论:全球创新网络与地方创新网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地方创新网络是全球创新网络的子系统,知识流是创新网络各主体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行业协会、技术联盟与成员之间的多次协商是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重要组织方式,而网络知识测量方法则能较好地实现定性分析结论与统计计算结论的融合,能较好地刻画、模拟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形态、结构、演变和机理。从服务国家建设和推动中国创新地理学发展的目标出发,有必要开展基于中国国情和视角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机理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启动不同产业领域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比较分析,检验网络知识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司月芳曾刚曹贤忠朱贻文
关键词:创新网络网络知识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7
2022年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区域。在中国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变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在降低行政壁垒,优化要素配置的同时,产生了怎样的碳排放效应?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颁布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识别区域一体化碳排放效应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2010年实施的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并经过共同趋势检验、PSM-DID、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从动态效应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出现在政策实施后的第三年;从城市等级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对高等级城市碳排放减少的促进作用大于一般城市;从作用机理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技术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而通过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碳排放。因此,建议建立长三角城市间碳减排与绿色发展的互动合作机制,构建可监测、可操作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加大长三角城市绿色科技联合攻关力度,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郭艺曹贤忠魏文栋曾刚